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台北藝博銷售成績盤點:穩健買氣與審慎心態並行,期以深化亞洲收藏網路連結(持續更新)

ART TAIPEI 2025台北藝博銷售成績盤點:穩健買氣與審慎心態並行,期以深化亞洲收藏網路連結(持續更新)

ART TAIPEI 2025 台北藝術博覽會將於27日閉幕,典藏團隊匯集畫廊今年的銷售成績,以及從業者在第一線對當前藝市動向的觀察。由此勾勒出臺灣與亞洲藝術市場的現況輪廓為:雖然全球經濟仍有不確定性,但畫廊普遍仍對銷售情況感到滿意、也從中看出藏家的層次多元以及亞洲收藏圈的連結增強,現場呈現出在「審慎樂觀」與「新興活力」之間的平衡。

ART TAIPEI 2025 台北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藝博)匯聚逾120家海內外展商,並連動第二屆台北藝術週(Taipei Art Week),期望起到全城推廣藝術的效能。位居亞洲地區,歷史最悠久以及匯聚多項主題單元展區的台北藝博,每年吸引可觀的參觀人潮,其中台北市都會型態客群佔比70 %以上;而這樣的族群對於藝術品的欣賞程度高;購買能力也相對強勁。今(27)日為展會最後一日,典藏團隊特於展會落幕之際,詢問畫廊今年的銷售成績,以及從業者在第一線對當前藝市動向的觀察。

ART TAIPEI 2025 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綜合畫廊的回饋所勾勒出臺灣與亞洲藝術市場的現況輪廓為:雖然全球經濟仍有不確定性,但畫廊普遍仍對銷售情況感到滿意、也從中看出藏家的層次多元以及亞洲收藏圈的連結增強,現場呈現出在「審慎樂觀」與「新興活力」之間的平衡。從整體的銷售內容反映出平面繪畫仍為收藏主流,並以中小型尺寸作品最受青睞,這也反映出在大尺幅與高價作品的買氣相對保守,部分藏家對價格更為謹慎、決策時間拉長。至於在海外藏家的參與和貢獻度,受訪畫廊的回饋則呈現兩極化,但主辦方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今年正式啟動的「The Collector’s Circle(TCC)」亞洲藏家聯盟之立意值得肯定,有待交流機制與次數的累積,有望逐漸收穫其效益。

ART TAIPEI 2025 Film Sector錄像藝術展覽特區一景。(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表示,整體銷售情況較去年有所提高,VIP預展日的現場銷售即佔半數,只有兩件作品為預售訂單,最熱絡的作品價位區間落在15萬至45萬新臺幣。畫廊觀察到今年藏家結構有明顯年輕化,以30歲至40出頭的藏家比例最多,有的是為自己添購心儀之作,也有一些是為家族購藏作品。本次的交易有超過七成為新藏家,鮮明的特色在於他們決策較快;而社群效益也推波助瀾,感受到成群結伴的年輕藏家群也很多,其中以年輕夫妻帶小孩進場的族群也大幅增加,而國外藏家的進場比例也有明顯的提高。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亞洲藝術中心分享今年的總成交率約為八成,而在VIP預展首日的業績已佔整體約六成,感覺整體買氣與去年差不多。交易作品主要集中在五百萬元新臺幣以內的價位,繪畫與雕塑作品皆有穩定成交。除了售出給臺灣藏家之外,也有來自英國、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的新藏家,海外藏家約佔三成,而整體藏家年齡層集中在30至50歲之間,今年也結識了新藏家。從ART TAIPEI在1992年創立以來便從未缺席的亞洲藝術中心也表示,今年的展會與台北藝術週同期舉辦,整個城市充滿藝術能量與國際觀眾的熱度,他們對於本屆展會的整體規劃與人流表現都感到相當滿意。

亞洲藝術中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安卓藝術表示,在預展日的交易占整體銷售近九成,且因為今年並未啟動預售模式,所以僅有一件作品於預售階段成交。以新臺幣15萬以下的作品銷售最為活躍,並以平面繪畫為主;而中小尺幅與入門級價位表現也頗為穩定。就畫廊的觀察,這次以在地藏家為主,海外藏家比例極低。而在觀眾組成方面,今年「網美型」觀眾相對減少,不過整體對當代藝術理解度仍偏低。畫廊也表示,市場低迷與預判相符,而主辦方在一些執行細節(如:展位規劃、動線、展牆與現場資訊服務等)有許多需再精進之處。

安卓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索卡藝術的整體銷售為八成,其中有三成為SVIP預展期間交易,並以現場銷售為主,成交作品的主要價位落在2萬至3萬美元區間,各種媒材形式都有售出,且多為年輕藏家出手。不過,畫廊仍覺得今年的買氣下降、藏家預算有明顯縮減的情況,新藏家比例很低,多為既有客戶,海外藏家也非常少。

索卡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伊日藝術計劃表示,今年整體成果超出原本預期,在VIP預展首日的銷售達到整體交易量的一半,其中以20萬至50萬新臺幣的平面繪畫為主要獲得購藏的作品。而在開展前就已售出平子雄一最大組的雕塑創作,他的其餘作品也在首日就達到八成的銷售成績。就接洽到的藏家而言,新舊藏家約佔一半,此外也觀察到來訪的韓國藏家比例明顯增多。畫廊亦分享道,主辦方推動的藏家計劃「The Collector’s Circle(TCC)」印尼藏家團也在此次收藏臺灣藝術家陳雲的作品,這不僅展現了臺灣藝術的吸引力,也為伊日在印尼的佈局帶來極大助力,進一步推廣臺灣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

伊日藝術計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也趣藝廊於本次的銷售情況為展前預售和現場獲藏各佔半數,多數藏家為畫廊長期支持客戶,約佔整體成交的九成,新藏家比例相對偏低。而部分海外藏家雖未親臨現場,仍透過畫廊既有的國際網路平台進行收藏。成交作品價位介於2千至2.5萬美元之間,包括:Willy Verginer、土屋仁應、小泉悟、吳逸寒、郭志宏及Akiko Sumiyoshi等藝術家。畫廊指出,今年預展期間的新藏家收藏以中低價位作品為主,反映整體市場買氣較往年略顯保守。

也趣藝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阿波羅畫廊回應道,今年的成交額約為300萬新臺幣,主要銷售的作品類型以新銳藝術家為主,價位區間介於3萬至20萬新臺幣。新舊藏家皆有出手購藏,從中感受畫廊近年來積極推廣新銳藝術家的效益逐漸彰顯,也希冀透過參展持續推廣臺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於國際平台。

阿波羅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意識畫廊於週末已累積千萬新臺幣的銷售額,其中有半數於VIP預展當日的交易,八件徐永進的當代水墨作品已全數售出,雕塑家阿咧的作品也在週五就完售,以60萬至100萬新臺幣價位的作品最受歡迎,整體買氣較去年暢旺。此外,畫廊觀察到幣圈藏家的比例降低,有不少關注作品許久的新手藏家出現,也看到印尼藏家和英國藏家的蒞臨。

印象畫廊表示今年整體銷售表現穩定,VIP預展日約佔整體成交的三至四成,而週末下午的觀展人潮也有明顯提升,帶動詢價量及現場追加成交的發生。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作品接獲藏家購藏,成交價位介於100萬至1000萬新臺幣區間,反映中高端市場買氣仍具韌性,並以雕塑與具代表性的現代美術經典畫作最受藏家喜愛,也可見到藏家在市場不確定性下,偏好知名度高、流通度佳的作品。以藏家屬性而言,年輕藏家增幅明顯,也有以家庭為單位,屬於社會新世代與跨產業精英,對藝術投資與美學生活有高度興趣同時具備高度研究精神和自主品味。而海外藏家占比約二至三成,收藏範疇以香港、日韓與華人市場為主。

印象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赤粒藝術表示,整體銷售情況與預估的情況相差不遠,VIP預展日即達到七、八成的交易量,以100萬新臺幣價位最易銷售。今年有八成為原有藏家,新結識的藏家年齡層較輕,或許因展會期間適逢連續假期,也見到一些中南部藏家,這次也有接洽到海外藏家但並未成交。

赤粒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敦煌藝術中心對整體銷售成績尚感滿意,本次以現場銷售為主力,約佔整體75%。以膠彩、水墨與油畫為主要成交的媒材類型,並以10萬新臺幣價位的作品最受藏家青睞。

敦煌藝術中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異雲書屋於VIP預展日成交比例約佔整體七成,而現場銷售與預售約佔各半,並認為首日的SVIP時段氛圍較往年更佳,總銷售成績相比去年增加兩成左右,藝術家劉欣的作品完售,而日本書法家山本尚志也受到很大關注。今年以10萬新臺幣價位的水墨作品最受藏家青睞,感受到藏家對於作品都有長期的研究,展品獲得他們正向的迴響,不過在購藏大尺寸作品的考量則較為保守。而在藏家方面,有觀察到東南亞和韓國藏家入場,但迄今的交易仍以本地藏家為主,新舊佔比約為3:7;而今年除了結識新的藏家之外,也受到幾位國際學者和媒體關注並展開深度的交流。

異雲書屋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琢璞藝術中心的展前預售與現場銷售比例約為3:2,整體銷售逾八成、買氣較去年好:本次展出的九件25號平面作品全數售出,以價位落在20萬新臺幣的作品最好推動。以今年的客群而言,以40至50歲的藏家為主,並有三成為新接觸的藏家,但未見海外藏家。此外,畫廊也提及,今年參展的歐美畫廊比例降低,顯得客群侷限在亞洲區域。

琢璞藝術中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丹之寶的銷售則是以展前預售的比例較現場交易來的高,作品的主要成交區間帶落在1萬到4萬美金之間,並成功將甫在今年6月參展Art Basel Basel的藝術家沈翰(Shen Han)作品售予韓國藏家。不過,畫廊認為本次展位的參觀動線不佳或對銷售有所影響,但對於整體交易成果仍感滿意。

日帝藝術今年呈現七位藝術家之作,展會期間成交12件作品雖然少於2024年,但部份作品尺寸較大,總成交額達456萬新臺幣,為畫廊參展台北藝博以來最亮麗的業績;加上10月在畫廊同步舉辦的簡志剛個展售出11件262萬新臺幣的佳績,可謂豐碩閃亮的十月。

日帝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雷相藝術於兩日的VIP預展達到半數的銷售額,售出超過18件作品,主要的銷售價位落15萬至20萬新臺幣區間。作品含括:紙本、油畫、壓克力與編織藝術乃至木雕,反映藏家的多元審美,且有高達七成皆為新接洽的藏家,而新入門藏家以45歲以下的比例為大宗,並以5萬至20萬新臺幣價位的最品最容易出手。畫廊也表示,本次雖未於海外藏家達成交易,但也結識許多平常不易接觸到的臺灣藏家,更認為在目前充滿變動的時刻能夠維持穩定的銷售成果,已是很不容易的情況。

雷相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國璽藝術在VIP預展首日即成交件作品,此後每天也皆有7至8件作品售出,主要價位落在5萬到10萬新臺幣為主,形式含括水墨、油畫到複合媒材。根據畫廊分析,今年人潮明顯比去年多,與畫廊交易的65%以上都是新藏家,年齡層也從30歲到60歲皆有。

德鴻畫廊表示,今年以2萬至5萬新臺幣價位的作品銷售情況最佳,本次接洽到不少年輕藏家,普遍入手風格易懂討喜的作品;而有些單價較高的作品,則是有相當理解程度的藏家才會出手。

德鴻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涵藝術在回覆採訪時,銷售額已累積2500萬新臺幣,並指出每天的銷售情況皆很平均,而新舊客戶比例約為7:3。畫廊表示,岑龍受到很多新舊藏家的喜愛,並且在睽違兩年才推出作品,因此得到熱切支持;林靖子不僅在畫作受到廣大關注,畫冊銷售也很熱絡;Beatriz與Matteo延續往年的好評迴響,尤其受到Z世代藏家喜愛,也成為許多藏家的第一件收藏。

加力畫廊有八成的銷售集中在VIP預展首日,成績比預期亮眼。每位參展藝術家作品皆獲藏家購得,如:郭英聲80年代的作品勾起幾位收藏攝影的資深藏家對沖印傳統銀鹽相紙的緬懷與詢問,至Sabina的作品每年都能吸引到新藏家或是剛開始入手收藏的客戶,而總體來看,藏家仍以臺灣為主。

加力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名典畫廊在VIP預展日達到四成的銷售,今年以36萬至43萬新臺幣價位最容易推動,並以雕塑作品最受藏家青睞。畫廊也透露,原本認為今年的銷售會受到全球經濟影響,但實際參展覺得銷售成果仍相當理想;儘管展會期間連日陰雨,但進場人潮與買氣似乎不受影響,新結識的藏家比例達七成,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海外藏家比例增加,更貢獻本次銷售成果的一成。

大雋藝術則表示VIP預展首日雖然人潮踴躍但買氣未有相等的反映,當天成交約佔兩成,預售與現場交易比例也差不多。今年主要成交的作品價位為30萬至70萬新臺幣區間,畫作與雕塑數量也頗為平均,每年也都持續透過參展藝博會,開拓與新藏家結識的機會。

大雋藝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晴山藝術中心於本次參展大約銷售出四成的作品,以5萬至20萬新臺幣價位、具象寫實的油畫與岩彩最能打動藏家購藏,整體銷售額與去年相當,多為原有藏家的支持,和新藏家的交易量較少,不過仍感受到入場的藏家目標精準,整體品質有所提高。

首次參與ART TAIPEI的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指出,整體銷售在與藏家關係的建立上已相當令人滿意,也讓他們看到未來可持續成長的方向。在VIP預展首日成交約佔整體銷售的五成,而許多資深藏家也在開展之前索取作品資料,預先了解並於現場確認,也對成交比率的幫助極大,更有藏家在得知心儀作品已被收藏後,更進一步與藝術家洽談訂製創作。此外,也結識多位首次購藏的新藏家,感受到整體觀展族群呈現出更年輕、更多元的趨勢。這次主要銷售作品的價格區間為新臺幣40萬上下,並以雕塑最受關注,而攝影與數位影像亦有穩定成交。畫廊也觀察到企業藏家比例顯著,也有不少企業主主動表達希望與藝術家合作,以藝術深化品牌形象。而在海外交流方面,他們與來自日本、韓國的畫廊及藏家皆有初步交流,後續合作意向積極。暮拉多元藝術空間認為,整體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力與對談意願顯著提升,顯示市場對兼具當代思考與技法深度的創作愈加開放,也讓畫廊感受到亞洲藝術市場正逐步走向復甦。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同樣也是初次參展台北藝博的Artemin Gallery,總銷售超過六成,其中展覽前預售佔一半,另外一半都來自現場新的藏家支持。Alan chin的「約書亞樹」系列備受矚目,而代理的泰國藝術家 Juli Baker and Summer 所有作品皆於展前被韓國知名基金會全數收藏,而臺灣藝術家陳玉純第一次亮相作品銷售也超過七成,另外亦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帶來南韓藝術家Lee Jieun的作品也全數完售。

Artemin Gallery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曙畫廊表示,考量近年市場氛圍趨於保守,今年參展僅展售中小尺幅作品,以親民的價格帶吸引年輕藏家或新手客群入門,本次以30萬新臺幣以下的作品銷售最為活躍,作品類型以繪畫與裝置為主。VIP預展日的成交比例約佔整體銷售的六成,而預售作品約佔總成交量的三分之一,但今年的銷售成績則不如去年,曙畫廊認為是許多主力藏家與VIP買家並未現身,他們就有大約六成的交易對象為新藏家。而儘管來客對作品高度的擁有高度的喜愛,但決策時間普遍拉長,對價格的考量較以往謹慎。曙畫廊也表示現場氛圍依舊熱絡,整體策展與執行品質維持水準,但從實際銷售面與藏家參與度而言,確實感受到市場的冷卻與觀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佈展當日即有海外同業購藏兩件作品,顯見畫廊呈現的藝術家關注度具有穩定的基礎。

而多納藝術在今年的銷售策略也多以中低價位作品為主,不過有超過八成是新接洽的藏家。就畫廊的整體觀察,藏家普遍對大尺幅的作品抱持較保守的思考態度,今年買氣有明顯較差。此外,畫廊也認為由於展會期間連日下雨,感覺藏家不一定會在VIP預展首日就到場參觀,效應不强。

宛儒畫廊在VIP首日銷售出近一半作品,整體銷售達75%。今年以新臺幣4萬以下的小作品最受藏家歡迎,抽象與寫實風格都有售出,也因為這次採取小型作品以量取勝的銷售策略,整體買氣較去年提升。畫廊也表示,客群一直以好朋友和資深藏家為主,這次亦有結識新藏家,期待可以發展為長期往來的模式。

宛儒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比劃比畫表示,VIP預展首日人潮熱絡,當天即成交八成以上的作品,買氣較去年回升許多,截至週末已達600萬新臺幣銷售額。售出的作品含括:油畫、雕塑、版畫與紙本等各種形式,並以百萬新臺幣區間的作品最受青睞。藏家年齡層群以中壯輩為主,且中南部藏家的比例增加許多,本次結識一些新客戶,同時也觀察到不少資深藏家也也現身,但幾乎未接洽到海外藏家。

蔚龍藝術則認為最暢旺的買氣落在週五,多為中生代藏家出手,預展期間銷售八成作品,以中型畫作與小型雕塑為主,覺得今年買氣極為熱絡。

ART TAIPEI 2025 展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水色藝術工坊指出,本次以10萬新臺幣以下的陶瓷雕塑與平面繪畫較易推動,不過也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藏家交流,也在過程中結識到新藏家,目前已交易作品皆為現場銷售,另有三件作品在洽談階段。

藝術時代表示,預展日的成交佔比約四成,而潛在銷售的比例約20%。藏家對於價位在1萬美金以內的作品大多會在當下決定是否購藏,並且以繪畫為主。就畫廊的觀察,人潮雖然踴躍但買氣仍以觀望為主,而海外藏家比例約佔20%,多數都是新藏家,並以年輕世代居多。

ART TAIPEI 2025 展會期間的國際交流。(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而參與MIT新人藝術特區的弎畫廊係與新銳藝術家郭秉恩合作,期間共售出三件作品,大幅作品價位為18萬新臺幣。畫廊表示,感覺今年的資深藏家對於此特區的關注不如以往熱切,大多接觸到的是新藏家。

在VIP預展首日吸引眾多觀展人潮的德薩畫廊(DE SARTHE)也稱台北藝博是一個與收藏家會面的優質平台。今年採以雙主題規劃展位,在20世紀部分,以7.5萬美元售出一幅傑克.特沃科夫(Jack Tworkov)的畫作,以及9.5萬歐元售出一幅貝納.維內(Bernar Venet)的繪畫,且目前尚與臺灣藏家洽談其雕塑作品,而英國藝術家雙人組合Gilbert & George、朱德群和趙無極的作品也受到矚目,至於當代藝術部分,也售出鍾慰的一件作品,而Lov-Lov、麥影彤二以及王韞琛的作品也在進行最終洽談。

德薩畫廊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ART TAIPEI 2025】在市場變局下的守成與革新——專訪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
延伸閱讀|
【ART TAIPEI 2025】第二屆「台北藝術週」揭幕在即,開啟城市藝文整合新局
延伸閱讀|
預展首日現場的臺灣藝術市場脈動:2025 ART TAIPEI精選展位(上)
延伸閱讀|
預展現場的臺灣藝術市場脈動:2025 ART TAIPEI精選展位(下)
延伸閱讀|
ART TAIPEI 2025 私藏觀展指南:編輯精選作品ㄧ次看

ARTouch編輯部( 185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