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以下簡稱畫廊協會)開始於十月推行藝博會結合藝術週的全新形式,力求串聯與集結臺北秋季豐沛的藝文能量。今年度的第二屆台北藝術週(Taipei Art Week)將於10月18日至11月2日舉辦,涵括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及百餘家畫廊、美術館、藝術機構等,規模較去年進一步擴大。「萬花筒 Kaleidoscope」的主視覺包含多元、包容、混搭、折射、演變等多重概念,透露出台北藝術週作為充滿生機的都會藝文活動整合平台的角色定位。
延伸閱讀 | ART TAIPEI 2025 與台北藝術週展前預覽:聚焦文化多元與平權,127家畫廊齊聚、藝術巴士串聯城市

以城市精神為軸,三大關鍵推進方向
回顧一年多以來兩屆台北藝術週的籌劃過程,力促其成型的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表示,去年的第一屆藝術週準備時間短促,僅六個月便上路,今年的籌備工作則順利許多,團隊也有機會在去年經驗基礎上修正與增加項目。
針對今年台北藝術週的關鍵推進,陳菁螢分享主要表現於三大方向。首先聚焦於城市精神與國際議題,今年台北藝術週將延續「多元與平等」的精神,立足於台北這座「亞洲最自由」的都會,以城市精神來回應全球議題,並將此定調為今年的一大重點。再者為凸顯藝術產業與社會之間的對話,陳菁螢表示,今年台北藝術週在促進這種對話的方向上,會比去年更明確、更深入,包括忠泰美術館在內的許多民間私人機構也主動加入合作,本屆藝術週的城市開幕活動就將於NOKE忠泰樂生活舉辦。其三是為藝術市場活力加溫,本屆藝術週持續創造話題和活動來吸引廣泛的大眾關注,包括今年亮點之一的藝術巴士,希望藉此培養更多藝術贊助者和愛好者,以增加藝術市場的充沛度與活力。

串聯藝文網絡,構築台北的藝術生態版圖
陳菁螢將台北藝術週視為主辦方的一項「功課」,旨在將整個城市裡的藝術內容有系統地整理出來,並清楚地呈現給大眾,她表示:「在一個優質且有活力的現場,必須讓每個人都知道該城市有多少藝術內容。」作為藝術週的一大核心要務,「串聯」中所包含的跨機構溝通、整合以及時程協調,始終都是籌備工作中重要卻繁瑣的一部分。
本屆台北藝術週最終共有臺北範圍內的17家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與,包括了適逢百年院慶的故宮博物院,本月已揭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等大展,另一重頭戲則是即將於11月初開幕的台北雙年展。包括美術館、博物館、基金會等藝術機構和畫廊的展覽資訊,以及公共藝術探索路徑、數位藝術放映計畫的相關資訊,都可見於2025台北藝術週網站,而憑ART TAIPEI藝博會票券也可在合作美術館享門票折扣。
延伸閱讀 | 故宮百年如何被看見?甲子為軸,萬年為鑑, 專訪「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
延伸閱讀 |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發佈亮點及開幕活動,探索集體思慕與共同未來

長久以來,臺北市區內星羅棋布的畫廊形塑豐富的產業生態,本屆台北藝術週延續上一屆的八大區域結構,其區域劃分主要依據畫廊分佈串聯,仁愛敦南和大直內湖為畫廊最密集的區域。陳菁螢特別指出大直內湖區畫廊數量持續增加的現況,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畫廊開幕。
以服務和提升畫廊產業為重的畫廊協會,在去年同期舉辦藝術週和藝博會的經驗指引下,逐一與各畫廊溝通,鼓勵各方創造藝術內容,並利用台北藝術週這一整合平台來呈現。畫廊協會希望畫廊能在藝術週同期規劃具備聲量和討論度的高品質展覽,跳脫單純的銷售考量,強調能見度和曝光度在畫廊產業長期發展、市場擴充升級過程中可扮演的關鍵角色。陳菁螢表示,期許未來所有的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都能在藝術週同期安排精彩展覽,避免藝術週期間恰好換檔的遺憾。與此同時,陳菁螢也表示希望未來在藝術週期間,這些不同的區域內能發展出小型藝文生活聚落,不僅活動間彼此串聯,也進一步形成「白天看展,晚間附近休閒娛樂」的理想模式。

深化觀眾體驗:「藝術巴士」與「藝訪工作室」
所有藝文活動都試圖連結創意內容與受眾,藝術週更進一步意在縮短受眾與藝文活動資訊和空間上的距離。本屆藝術週的一大亮點,是畫廊協會在開幕週末(10月18日至19日)內規劃的串聯不同畫廊和藝文機構的「藝術巴士」,採售票預約制的三條公眾路線及兩條貴賓路線,每台巴士均安排有熟悉藝文產業的專業導覽,據悉開放報名後很快額滿。
陳菁螢表示去年台北藝術週活動後,藝術巴士的詢問度就很高,很快能在今年的藝術週就付諸實施,很大程度上仰賴過往大內藝術節的經驗,當時大內藝術節運用文化部和文化局的經費組織規劃了藝術巴士後,就發現這種帶看展覽的方式深受民眾歡迎。今年台北藝術週安排的是載客量約為25人的中大型巴士,而關於暫時並未規劃整個藝術週期間每日營運的藝術巴士,陳菁螢表示,主要的限制並非車輛,而在於導覽老師的人力不足,畫廊協會對於藝術巴士的想像並不僅限於交通工具,更努力營造深刻體驗,藉之創造話題和互動來培養藝術支持者和愛好者,也為整個藝術市場的活力加溫。陳菁螢也希望在今年的經驗之後,有機會能解決專案人力問題,未來能夠將藝術巴士發展成為藝術週的固定規畫。

今年台北藝術週的另一新增規畫「藝訪工作室」,將讓民眾有機會親自進入藝術家工作室一探究竟。率先於今年打開工作室大門的藝術家是蘇孟鴻,他更以「藏物」命名這一在其工作室「製圖廠」精心安排的小型個展,預約參觀的民眾將可目睹藝術家如何將傳統工藝審美、技法與當代繪畫結合於繁複的創作工序之中,也可近距離觀察他如何在物與美、傳統與創新間汲取養分,更有機會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
陳菁螢表示「藝訪工作室」為豐富藝術週之內容而設,讓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家完整的創作概念和環境,然由於藝術家工作室被視為非常隱私的領域,只有少數藝術家願意開放,未來藝術週計劃協調更多適宜開放的藝術家工作室,尤其選優先選擇一些創作時間較長、過程性較強的藝術家。

以文化交流為橋,拓展亞洲藝術連結
延續去年首屆台北藝術週的國際論壇規畫,本屆藝術週邀請了三位兼具實務經驗與研究背景的國際策展人來臺,分別是美國古根漢美術館與基金會資深策展人、專精亞洲藝術的Alexandra Munroe,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主管皮力,以及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前總監、現為獨立策展人的Emily Pethick。陳菁螢表示邀請這幾位講者,希望透過他們的各自視角與實踐來呈現亞洲觀點如何參與全球性文化敘事,而在論壇之外,他們也會與台灣在地畫廊和產業人士進行一系列交流。

陳菁螢指出,藝術產業、藝術市場的往來應當被視為一種文化交流。台北藝術週以及與之緊密關聯的ART TAIPEI藝博會,也延續畫廊協會近年來在文化交流這一脈路徑上的努力,與韓國KIAF藝博會以及印尼的雅加達藝博會(Art Jakarta)建立了採深度交流模式的「亞太藏家聯盟」機制,一方面在當地透過藏家社群連動,建立精準的關係經營,另一方面也解藉由在亞洲地區多個城市組織藝文參訪和深度交流,讓藏家群跨地交流,跨越對彼此文化的陌生感,促成跨地區收藏,也讓區域藝術市場更多元。台北藝術週將成為「亞太藏家聯盟」今年在亞洲多地參訪交流的最終站,藝術週期間還將舉辦一場雞尾酒會和晚宴,讓過去幾個月彼此見過面的人再度齊聚臺北,進行更直接的交流。
經歷了首屆的摸索後,第二屆台北藝術週的籌備,眼見正逐漸在臺灣藝文界形塑網絡連結的共識,朝向一個可持續、高效率且足以整合藝術內容的平台建制而發展。當藝術週逐漸成為具週期性的年度節點,活動及其整合或許也將逐漸走向新的機制,既是城市文化能量的集結,或許也將是藝術產業升級的一個契機。未來如何持續協助優化產業連結、深化國際對話,甚至一個藝術週在不同發展階段可以如何演進,將是畫廊協會在推動台北藝術週時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