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與第二屆「Taipei Art Week 台北藝術週」於今(9/30)日舉辦展前記者會正式揭開序幕,並公布更多活動亮點。
今年邁入第32屆的「ART TAIPEI 2025」將於10月24日至27日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盛大登場。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博覽會之一,本屆展會共匯聚來自六個國家與地區、127間畫廊參展。其中68家為台灣本地畫廊,並有多間國際知名畫廊參與,展現推動本土藝術國際化的決心,亦透過多元當代藝術項目,進一步鞏固臺灣作為全球藝術交流重要樞紐的地位。
而於同期登場的「台北藝術週」,則將在10月18日至11月2日全面擴大舉行,串聯超過100間畫廊、美術館、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工作室,規劃八個區域、八項主題企劃及涵蓋眾多公共藝術項目,透過遍佈城市的展覽與開幕活動,展現臺北活躍多元的文化生態。
延伸閱讀|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公布127家展商名單,與台北藝術週攜手十月登場

在記者會中,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瑩首先談到,雖時值全球政治與經濟動盪的時刻,但這也正是「臺灣畫廊產業轉型」的契機。今年ART TAIPEI 2025以更嚴謹的招商策略迎回國際重量級畫廊,並以多個主題展區鋪陳臺灣藝術創作的多樣風貌,其中包括邁入第18屆的「MIT 新人推薦特區」、第6屆的「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與客家委員會合作的 「畫客:客家文學×美術的當代湊陣」,以及由知名策展人曾鈺涓策劃「FOCUS | Film Sector 錄像藝術區」,這些展區不僅是本次展會亮點,更是藉由具體策展實踐多元與平權。

另一方面,她也指出今年展會迎來多家國際知名畫廊回歸,臺灣畫廊參與亦明顯提升;在台北藝術週方面則延續去年以來的國際講者陣容,在今年的國際論壇中邀請到古根漢資深策展人 Alexandra Munroe、香港大館藝術主管皮力,以及前荷蘭皇家藝術學院總監 Eileen Pathak等活躍於國際藝術機構的重要人士,一同討論「亞洲在全球藝術中的關鍵影響力」。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副司長黃宏文則在致詞中表示,回顧自2008年起推動的MIT特區,至今已扶植超過百位青年藝術家,並透過藝術銀行、策展合作與文化黑潮計畫,把這些新銳帶往國際舞台。讓青年藝術家們不只是短暫曝光,而能被真正地看見、被典藏,甚至走出國門,持續創造臺灣藝術能量。

而今年推出的「話客.畫客:客家文學美術的當代湊陣」展區,以「Hakka」的雙關語為核心,邀請具客家血緣或自我認同的藝術家鍾舜文、程仁珮、致穎與文學家詹冰共同參與。展覽透過「話」與「畫」並舉,展現客家文化的敘事詩性與跨媒材創新,也回應當代世代對族群身份、集體行動與文化記憶的再詮釋。客家委員會主任秘書廖育珮則於致詞時回顧過去,客家藝術家在臺灣藝術史上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從劉煥憲到蕭如松,無論是藝術創作者或產業推動者,都曾留下了深刻貢獻,她亦感謝透過展會能讓更多人看見客家藝術家的創作價值。

臺北市議員許淑華則以近期臺灣社會展現的「善與韌性」為開場,同時呼籲推動藝術品稅制改革,盼透過具體政策長遠支持本土藝術家與藝術產業的發展。而ART TAIPEI 2025執行委員張嘉予則分享自己從年輕藏家走入展會的經驗,指出本屆ART TAIPEI 2025與台北藝術週透過藝術巴士、公共空間展演與多元策畫,嘗試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同時為臺灣引介國際貴賓與藏家,他也相信藝術能「在痛苦時帶來幸福,在幸福時更添幸福」。
評審委員會代表王雪沼則進一步說明,本屆展會評選秉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由國際與本地評審共同組成的團隊,在歷經千件作品的嚴謹審視後,最終形成兼具多元視角的結果,確保臺灣藝術的面貌既能被國際理解,也不致遺漏重要作品與藝術人才。資深藏家陳智裕董事長則回顧40年的收藏歷程,更見證了市場的擴展與新藏家群體的成長,這些聲音共同勾勒出台灣藝術在文化、產業與社會價值上的多重意義。

今年,ART TAIPEI 2025與台北藝術週以「當代藝術的文化多元與平權 」(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為年度主題,回應臺灣社會對性別、族群與邊緣身份的關懷,本屆活動亮點內容涵蓋「錄像藝術區」、「台灣原住民族藝術特區」、「話客.畫客──客家文學美術的當代湊陣」、亞洲藏家交流計劃及經典公共藝術重溫項目,展現臺灣藝術界的多元與包容生態。在展會規模上,ART TAIPEI 2025共吸引127間國、內外畫廊參與,其中包含多家亞太指標畫廊回歸或首次亮相,如香港的漢雅軒、季豐軒與德薩藝廊;日本澡堂畫廊則將帶來宮島達男的重要作品;韓國則有Gana Art與Gallery Baton加入參展行列。
延伸閱讀|【ART TAIPEI 2025】季豐軒三十載淬鍊:在市場詭變中,以「真誠」突圍藝術新戰局
【ART TAIPEI 2025】白石玉莉香談澡堂畫廊:從百年澡堂到當代藝術,以「坦誠相待」的精神與藝術家、藏家和觀眾展開對話
【ART TAIPEI 2025】「我期許不只是韓國藝術,更因為推廣亞洲藝術而受國際認可」,Gana Art總監Lee Jung談畫廊佈局的視野與實踐
》_霓虹燈管、集成電路、鋼板、控制器、電線、變壓器、不鏽鋼_120x80x17cm_2003.jpg)
在新人培育方面,「MIT新人推薦特區」於今年邁入第 18 屆,精選八位臺灣藝術家:王言然、吳尚洋、洪聖雄、陳劭彥、杜宜蓁、郭秉恩、劉恩霖以及劉星佑參展,作品涵蓋雕塑、繪畫、裝置及複合媒材,持續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新生力量。與此同時,邁入第六屆的「原住民族藝術特區」,則將聚焦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 Eleng Luluan、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 Siki Sufin、宜德思.盧信 Idas Losin以及排灣族藝術家塗南峰 Laluyu Pavelav等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不同面貌。
延伸閱讀|共構多元當代表述,ART TAIPEI 2025「MIT新人推薦特區」暨「原住民族藝術特區」參展名單揭曉

此外,ART TAIPEI 2025也將於10月24日至25日連續兩天舉辦多場藝術講座,特邀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李玉玲、日本數位藝術先鋒宮島達男、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2025日惹雙年展策展人林怡華、澳洲藝術機構Bundanon執行長Rachel Kent及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等海內外重量級嘉賓,共同探討美術館的社會角色、亞洲LGBTQ藝術、原住民當代實踐及水墨未來轉化等前沿議題。
而在ART TAIPEI 2025展會之外,本屆台北藝術週則將視野延伸至城市空間,攜手逾百間藝術單位,串聯畫廊、美術館、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工作室,橫跨士林北投、大直內湖、巨蛋、仁愛敦南、大安信義、永康、華山、北美館區等八個區域與八個主題,結合首度推出的「藝術巴士」規劃三條專屬路線,在10月18日至19日的「Gallery Weekend」,帶著觀眾穿梭城市之中,輕鬆體驗於各大藝廊看展的樂趣,進一步將臺北打造成國際交流與藝術市場的重要平台。

今年,亦特別邀請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蕭有志策劃公共藝術項目,聚焦臺北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包括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以及敦化南路上的《鳥籠外的花園》,並延伸至近年臺北重要的大型公共藝術整合案,讓觀眾得以深入理解公共藝術在不同型態與尺度下的展示方式。也期望透過此項目,重新發掘其與日常生活交織的空間亮點與文化意義,鼓勵觀眾以城市漫遊的方式,將藝術融入日常城市體驗。綜觀ART TAIPEI 2025 與台北藝術週的相互連動,既強化市場能量與國際交流,也嘗試讓藝術滲透至城市肌理,期將藝術與社會、城市與市場、觀眾與創作者緊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