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白石玉莉香談澡堂畫廊:從百年澡堂到當代藝術,以「坦誠相待」的精神與藝術家、藏家和觀眾展開對話

【ART TAIPEI 2025】白石玉莉香談澡堂畫廊:從百年澡堂到當代藝術,以「坦誠相待」的精神與藝術家、藏家和觀眾展開對話

在日本語境中,「裸の付き合い」(坦誠相待)既指共浴時的裸裎相見,也隱含著親密、誠懇與深度交流的意涵。多年來,這個詞彙成為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策展理念的重要註腳。30餘年間,澡堂畫廊作為一處藝術舞台與精神空間,也承載著代際傳承中的策展策略、國際交流與市場挑戰。此次,隨著 2025 ART TAIPEI 的臨近,我們得以採訪到澡堂畫廊總監白石玉莉香(Yurika Shiraishi)女士,深入瞭解他們如何再度帶著這份「坦誠相待」的姿態,與觀眾展開深度對話。

公共澡堂改建,承襲「坦誠相待」精神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裡,空間可以不只作為藝術作品展示之處,同時也是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的交會點。位於東京台東區的澡堂畫廊,由百年澡堂「柏湯」改建而成,自1993年開幕以來,持續不懈地在在國際藝術場景中開拓出屬於日本的獨特坐標。

澡堂畫廊誕生於一段因緣際會,1990年代初,澡堂畫廊創辦人白石正美(Masami Shiraishi)在離開富士電視畫廊後,準備著手創立自己的事業。當時,他正在尋找具備高度天花板的畫廊場地,最終在台東區遇見了百年澡堂「柏湯」。白石女士回憶,當時自己還只是中學生,親身參與了改造的過程,「我甚至還記得自己親手拆下浴場的磁磚。」

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的澡堂畫廊,前身為百年澡堂「柏湯」。(圖/SCAI The Bathhouse)

公共澡堂在江戶時代以來,不僅是清潔身體的場所,更是社區居民交換情報、培養感情的場域。這份歷史記憶,為畫廊提供了文化背景。澡堂正如其名改建自一座公共澡堂,在精神層面上也蘊含著坦誠相待的意味。白石女士說:「日語裡的(坦誠相待),除了字面上的共浴行為,更蘊含著親密、誠懇與深度交流的精神。我深感榮幸,畫廊能承載這樣的文化背景與歷史。」

而正如歐洲不少擁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建築早已成為當代藝術的舞台,在百年澡堂中展示當代藝術,空間與作品間也必然存在著對話。然而,在白石女士心中,作品的重要性更勝一籌。她形容,「好的作品能改變空間,反之亦然。如何讓這種對話發揮作用,甚至成為一種遊戲,固然有趣,但作為畫廊,我們更重視的是作品能否在純淨的環境中準確展現其本質。」

兩代藝術精神的延續

「好的作品能改變空間。」道出了澡堂畫廊的核心精神,也深深鑲嵌於兩代人的努力之中。1990 年代,資訊往來尚不發達,與海外藝術家的交流多半仰賴電話與傳真,白石正美常需親赴歐美。白石玉莉香回憶:「我童年幾乎不記得父親常待在家,他經常出國。直到現在,才體會到他當年所做的冒險與投入。」

澡堂畫廊總監白石玉莉香女士。(圖/SCAI The Bathhouse)

當時,將海外藝術家引進日本,或將日本藝術家推向國際,意義非凡。自創立以來,澡堂畫廊與李禹煥、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名和晃平等國際知名藝術家合作。白石女士談到,「些藝術家多半在我參與畫廊業務之前,便與父親建立合作,並延續至今。他們的國際活躍,成就了今日畫廊的樣貌。」

白石正美一面為引介海外藝術家努力,一面也將日本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而這些努力,也成就了澡堂畫廊的初始格局,直到今日,雖然網路與數位通訊改變了全球連結的方式,澡堂畫廊的角色與潛能仍能不斷地持續被重新定義。而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劇烈變動,白石女士坦言:「未來的走向難以預測,經濟與產業結構或許都將重新塑形,不容過度樂觀。在這樣的時代裡,最讓我安心的是:無論境況如何,總有優秀的藝術家不斷創作;父親仍健在,繼續領導畫廊;同時,東京與台北的專業而具同理心的團隊,持續支撐著我們的日常運作。」

2007年於澡堂畫廊舉辦韓國「物派」大師李禹煥之個展「Lee Ufan」。(圖/SCAI The Bathhouse)

藝術家應創造「唯一無二」的語言

過去30年間,澡堂畫廊舉辦的每場展覽,白石女士形容父親都是全力以赴,如1994年的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展、1995年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展、1997年的赤瀬川原平(Akasegawa Genpei)展、1999年的安尼施・卡普爾展、2002年的李禹煥展等,「即便放在今日國際藝術語境中,依然具有重要意義。」白石女士說。這些展覽記錄了日本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過程,也讓澡堂畫廊的名字被國際記住。

而近年來,由她親自策劃的展覽也別具個人意義,例如 2017年與和田礼治郎(Reijiro Wada)、艾瑞爾.施萊辛格(Ariel Schlesinger)的合作,以及2018年與喬治亞藝術家瓦契科・洽伽西安尼(Vajiko Chachkhiani)的展覽。「因為這些是我親手策劃的,所以格外難忘。」她說道。然而,在一次次的策展之外,對她而言更重要的卻是「緣分」,以及團隊長年支持、協助並維繫與藝術家的深厚關係。她說道,「這些,才是畫廊無可取代的價值所在。」

作為一位畫廊經營者,在選擇合作藝術家時,白石女士表示自己的標準是藝術家「是否能持續創作令我著迷的作品」。她認為,藝術家要立足於國際視野,必須擁有不因時代或環境動搖、「唯一無二」的創作語言。而儘管「著迷」帶有完全主觀的成分,但她也點出,「若作品似曾相識、過於容易被理性理解,或缺乏核心力量,我便無法與之產生深層共鳴。」接著補充,「當然,也有許多我渴望合作卻未能如願的藝術家。」

瓦契科・洽伽西安尼(Vajiko Chachkhiani),《冬日未至》,單頻2K錄像,彩色、有聲,10’40″,2017。(圖/SCAI The Bathhouse)

在去(2024)年東京藝術周期間,澡堂畫廊呈現了由白石女士親自策劃的瓦契科・洽伽西安尼的個展,其創作融合詩意與歷史記憶。她談到,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自己受其作品深深震撼,隨即透過 Instagram 聯繫展開合作,至去年為止已是第二次合作。「之所以選在東京藝術週期間舉辦展覽,正因這段時間有眾多國際訪客來到東京,我希望能在這樣的時機,呈現他最新的作品。」

而面對當代藝術越來越積極地回應歷史、殖⺠、創傷、⾝份與記憶等複雜議題,身為畫廊經營者,又如何看待畫廊作為這些主題的承載與對話空間?她則認為,「畫廊角色有多種可能。但就我個人而言,對於這些複雜而敏感的議題,畫廊不應過度介入或持有立場,而應將詮釋空間交給觀眾。不過,若能為嚴肅議題的藝術家提供發表平台,並讓觀眾藉此思考,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貴而美好的事。」

2025年,於澡堂畫廊舉辦名和晃平個展現場。(圖/SCAI The Bathhouse)

近年來,越來越多日本年輕藝術家逐漸走向國際舞臺。白石女士也認為,這是條必要之路。「無論來自哪個國家,能夠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真正留下痕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若只待在日本,視野難免受限。」她也進一步指出,由於地理與生活環境的限制,日本社會較少直接面對如移民、恐攻或社會暴動等議題,這些卻是歐美日常語境中不斷被討論、甚至切身感受的現實。「因此,我非常贊成日本藝術家走出日本,在海外發展。」她說。

然而,她也提醒,國際舞台的曝光並不等同於長久的立足。她說道,「要區分的是:被表面化的認知短暫地炒熱市場,與能夠長時間(以十年為單位)不斷自我進化,並真誠面對不斷變化的現實,最終把個人的核心本質深深刻印於藝術場景之中,這兩者是不同的。是否能做到後者,對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而身為畫廊,我當然希望能與屬於後者的藝術家合作。」並接著補充,「作為畫廊,我當然希望能與屬於後者的藝術家合作。」

亞洲與國際藝術市場觀察

澡堂畫廊長期活躍於國際展會,如 Art Basel、Frieze 與 Art Taipei,近年更特別加強在亞洲藝博會的參與。儘管自 2024 年起全球藝術市場普遍被視為低迷,白石玉莉香仍強調:「幸運的是,我們依然能遇到認真的收藏家,並與當地美術館展開合作,收穫並沒有減少。」同時,過去在瑞士巴塞爾等國際展會結識的藏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也依舊專程到東京拜訪澡堂畫廊。

「2024 Art Taipei」 澡堂畫廊展位照。(圖/SCAI The Bathhouse)

而相比於歐美市場,她則觀察到亞洲市場近年來確實變化非常快速,這樣的市場變化雖然帶來不確定性,但也看得出亞洲藏家對趨勢與投資的敏感度尤為突出,與歐美多依循歷史的視角不同,既成為推動市場的重要力量,也是亞洲市場的魅力所在。「當然,亞洲各地之間也存在不同的傾向,所以我們在參加不同藝博會時,會盡量因地制宜地調整經營策略。」她說。

ART TAIPEI 2025

自 2019 年起,澡堂畫廊便持續參與臺灣的藝術博覽會。今年再度參加 ART TAIPEI,亦是出於對臺灣市場的高度肯定。白石女士表示,「臺灣藏家群體是全球最堅實、最令人驕傲的力量。他們親切、溫和、勤勉,與我們交流時像朋友般自然。這種親近感在世界各地的博覽會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90年代起,澡堂畫廊即長期與⽇本以及來⾃不同國家、各世代的藝術家合作。在今次的「ART TAIPEI 2025」中,澡堂畫廊便將聚焦於宮島達男之作,也呼應年末他即將在臺灣展開的兩場重要計畫:10月於Tao Art的展覽「Endless Life Cycles」,以及11月在亞洲大學美術館的大型個展。

宮島達男,《Counter me on No.7(藍)》,霓虹燈管、集成電路、鋼板、控制器、電線、變壓器、不鏽鋼,120x80x17cm,2003。(圖/SCAI The Bathhouse)

「我曾聽許多臺灣朋友提到,他們希望藝術是『多彩繽紛、帶來快樂』的存在,而在市場上確實也能感受到這樣的傾向,同時具象作品也相當受歡迎。」白石女士笑著補充,「然而,澡堂所代理的藝術家,多半以單色、概念性與抽象性的創作為主,與此可說是完全相反。」

宮島自 1980 年代以來持續以 LED 數字探討生命的連結與永恆性,他的作品往往單色且高度概念化。白石女士形容,「對部分臺灣觀眾而言,若未熟悉他的背景,可能會覺得過於簡單或難以理解。」但也許正因如此,在本次展會中選擇聚焦於宮島達男,將其作品推廣給臺灣觀眾,更顯得別具意義。

話說到此,她也特別感謝 Tao Art 的 Vicky Chen 與亞洲大學美術館館長李玉玲,勇敢地推動這樣的計畫,讓宮島達男能以深度的方式與臺灣觀眾對話。她也說道,「宮島本人也將親自到場,我誠摯邀請大家一定要來現場與他相見!」

關注深化,而非擴張

2017 年與 2021 年,澡堂畫廊先後設立了天王洲島寺田藝術中心設立 SCAI PARK與六本木SCAI PIRAMIDE兩個嶄新空間。目前澡堂畫廊包含白石女士與父親白石正美,僅有 13 名成員,卻同時運營三個空間。「由於地點各異、定位也不盡相同,要讓這些空間都能良好運作,其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多虧團隊的專業與承擔,也支撐了澡堂畫廊的長期穩定。

至於近期是否會再進一步拓展新據點,白石女士則表示,當下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博覽會,並深化與海外美術館或畫廊的合作。「在這個透過手機或電腦就能即時掌握全球資訊的時代,與其盲目地拓展新的實體空間,不如更專注於如何在現有場館中策劃更具深度與品質的展覽與計畫。」她同時強調,未來澡堂畫廊將著重於強化品牌,以凸顯其在當代藝術中的存在價值。

2023年於「SCAI PIRAMIDE」展出土屋信子個展「Stay as a wave」。(圖/SCAI The Bathhouse攝影:Nobutada Omote)

最後,當我們談到在新興畫廊湧現、年輕藏家崛起的環境裡,澡堂畫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時,白石女士認為現今澡堂畫廊提供的是一種承接各方交流的「穩定性」。她解釋道,「我們作為一家歷史較長的畫廊,一方面要保持自身一貫的專業性與眼光,持續推動值得被長遠關注的藝術家;另一方面,也必須與不同世代的收藏家建立對話,理解他們的興趣與需求。年輕收藏家通常更加開放,對跨領域或數位媒介的關注度較高,這也是我們需要積極思考如何去交流與呼應的部分。」

2018年,於SCAI PARK展出「Darren Almond, Vajiko Chachkhiani, Reijiro Wada, etc.」聯展。(圖/SCAI The Bathhouse攝影:Nobutada Omote)

從空間到策展、從藝術家到藏家,「坦誠相待」始終貫穿澡堂畫廊的策展語言與精神,不斷地向觀眾傳達:藝術的本質,始終關乎真誠的交流與深層的共鳴。白石玉莉香表示:「對我們而言,(畫廊)存在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銷售,而是如何透過展覽與研究,將藝術家的核心價值持續帶入社會對話之中。這樣的角色,既能與新興力量並行,又能在市場的起伏之中提供某種穩定性,這或許正是澡堂畫廊在未來仍然被需要的理由。」

澡堂畫廊的故事,從一座承載百年文化意義的公共澡堂出發,延伸至當代國際藝術場景。30多年來,它不僅成為日本當代藝術的重要據點,也是亞洲與世界交流之處。在即將到來的2025 ART TAIPEI ,澡堂畫廊也將再次帶著這份「坦誠相待」的精神,透過藝術與臺灣觀眾展開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對話。

章郡榕(Chun-Jung Chang)( 3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