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於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以下簡稱亞大美術館)履新擔任館長的李玉玲,從一開始就肩負著擘畫「中亞聯大」兩座美術館的重任:一是位於臺中霧峰亞洲大學、已有近12年歷史的亞大美術館,另一則是位於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孵化中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無論公、私立,美術館皆具公共性,針對美術館在當代臺灣社會中定位區隔的想像,便是李玉玲接下這一挑戰時所重點思考的課題。

歷經半年的沉澱與架構,「朝向新思維的美術館:教育、健康與永續」定調為亞大美術館及未來中醫藥大學美術館的發展主軸,也銘刻於李玉玲、副館長蔡明君以及美術館團隊的新名片上。早在去年底的館長布達典禮上,李玉玲就明確提出「亞洲性(Asia-ness)」和「健康福祉(Bene-esse)」作為兩座美術館的「雙核心價值」,然而這二者都並不僅限於其字面意義,究竟該如何在「新思維的美術館」脈絡中去理解它們,我們又可以如何期待它們先融入亞大美術館接下來的展覽和公眾計畫中?

屬現代美術館提供)
「亞洲性」與「健康福祉」:雙核心價值
擅長從觀念架構和資源整合角度進行思考的李玉玲,在中亞聯大雙美術館館長的位置上提煉出上述兩個核心概念,與其陪伴長輩醫療照護的個人生命經驗息息相關,也是將美術館所屬大學(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的獨特架構與資源納入考量的結果。兩個主軸不僅彼此交織,更是李玉玲在高美館擔任館長時對美術館定位的思考與實踐的進一步延續。
李玉玲在高美館第二個館長任期內對環境議題愈發關注,她不僅在團隊內大力推廣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更將相關理念融入展覽規畫、美術館營運、品牌行銷等諸多實務中。她認為,當前許多環境問題與現代性,特別是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所帶來的現代主義息息相關。在亞大美術館脈絡下提出的「亞洲性」及其對應的英文「Asia-ness」並非直接指涉地理意義上的「亞洲」,可從亞洲所蘊含的多元異質性切入,對應的是李玉玲心心念念的環境議題,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旨在提出不被主流的現代性所捆綁的價值觀,提供更多的「選項」而非單一的「解決方案」。因而此處的「亞洲性」應以「代名詞」來看待,其概念轉化的方式與李玉玲在高美館館長任內、將「南島」議題拓展至「泛·南·島」(Pan-Austro-Nesian)的思路異曲同工——「泛·南·島」的概念超越純粹的族裔文化議題,從人類語言學與原住民身分議題導向對環境、對文明存續的關懷,藉由語詞的陌生化與借代性,指向新的觀念生成。
設計,落腳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中國醫藥大學提供)-min-854x1024.jpg)
(Frank Gehry)設計,落腳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圖為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模
擬外觀一景。(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提供)
另一主軸「健康福祉」與之一體兩面,李玉玲偏好使用拉丁文「bene-esse」來表達其理念:這個詞由「bene」(好)和「esse」(生命/存在)組成,她進一步將此概念與古希臘哲學對「生命意義」、「好的生命」何在的探討相連結,尤其是亞里斯多德藉「eudaimonia」的概念所指涉的對「幸福」、「福利」的追求,多來自責任、關懷與實踐。李玉玲於高美館時期,藉由策劃「minä perhonen / 皆川明つづく」特展時,從minä品牌的服飾物件的設計,轉向對「美好生活」設計者的詮釋,其英譯「better life」也藉助英文語境中也可作為動詞的「better」,透過其「使之更好」的動詞含義,凸顯其中蘊含的「行動與責任」。中亞聯大兩座美術館所連結的醫療與教育體系,以及近年來李玉玲陪伴母親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現代性之下當代醫療體系的斷裂性及其帶來的種種無可奈何,讓她選擇以「健康福祉」縫合「bene-esse」觀念,而此處所思考的「健康福祉」是超越個體健康的廣義「福祉」,並不僅限於字面上的「健康」,也探討「人如何透過醫療系統以外的來獲得身心健康」。
這兩個觀念在語詞選擇上的迂迴也是刻意為之,背後暗藏著避免既定想像的意圖,也正是在李玉玲不厭其煩的一次次闡釋間,期待著見到美術館定位差異化的我們,得以瞥見某些「新思維」的現身。
美術館作為對話與連結的實踐場
強烈的觀念性指引之下,美術館的營運日常仍取決於腳踏實地的工作。中亞聯大兩座美術館分別位於臺灣歷史深刻連結的霧峰、以及臺中都市規畫中新興的「水湳經貿園區」:亞大美術館所在的霧峰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在地社群連結性,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則將落腳一個充滿未來想像與發展潛力的新興都市區域。李玉玲認為正是這樣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與社區特性,促使她去思考如何進行真正的對話。
亞大美術館行之有年的在地連結,著重於社區深耕與「人本參與」。這其中,美術館充分連結亞洲大學護理學院多年來獲教育部USR計畫補助的經驗,包括與護理學院在霧峰地區所設之長者照顧站合作,使之成為美術館推動社區計畫的重要夥伴。「文化近用」也是亞大美術館社區連結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旨在讓不同族群(特別是長者)能真正透過美術館來親近藝術,這涉及物理空間上的可及性(如提供交通卡讓長者得以定期參訪美術館)、以及「內容與理解」上的可及性,李玉玲認為,能否讓長者以其能理解的語言來欣賞藝術品,屬於美術館「文化藝術近用」的一環。李玉玲同時透露,接下來美術館透過展覽策畫,將與藝術家共同激盪提出更深入的「共創計畫」,成為亞大美術館跨出校園,進入社區、連結城市的新引擎。面對當前許多「共創」往往簡化為不同程度的藝術家的「協助者」,亞大美術館將如何藉助過往深耕社區的幅度,發展出更為有機的形式,也令人拭目以待。

領的藝術療癒創作工作坊-學員成果展現。(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提供)
兩座美術館所處的醫療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了藝術與醫療、生物科學的跨域連結在美術館實踐的可能性,在李玉玲的願景中,這讓美術館有機會從對健康的關懷、深入擴展至對「斷裂的現代性之下」生命處境的探討。同時,李玉玲與副館長蔡明君的國際背景與視野,在學校體系下打開國際跨域合作的新可能,據悉,衛爾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等都在下一階段拜訪與合作名單上。

淋漓.人間90莊喆特展」。(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提供)
以藝術為媒介、以展覽規畫重新定位美術館
萬變不離其宗,美術館始終以展覽活動的規畫策略為定位自身的重要路徑。被賦予新思維的亞大美術館,將如何透過接下來的展覽規畫,讓「亞洲性」和「健康福祉」兩大主軸展露自身?
基於民間美術館性質、團隊規模及資源佈局,李玉玲表示,不若大型公立美術館,亞大美術館已定調一年兩大展覽的節奏:「當代藝術大師系列」、「Summer Camp 」這兩大展覽將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形式、線索、主旨等。
「當代藝術大師系列」旨在邀請在全球具備一定能見度的國際藝術家,在遵循其既有創作脈絡的基礎上,與亞大美術館團隊打造新的展覽。而這一系列的重點並非僅在於介紹藝術家其人其作,也非「回顧展」,而將以「專論」(monographic)的理念和形式策展,藉由這些藝術家的全球能見度,透過他們「詩意的創作介面」,一起「共『想』」人類目前所共同面臨的困境與瓶頸,共同探問美術館所關切的兩大核心議題——環境與福祉。李玉玲也強調,這種探問既有觀念的高度,也將貼地進行,關乎「當下藝術生產如何能透過『關心生命與健康』,來到「關心周遭與環境」,進而開始從每個個體出發,從日常生活中去改變」。
自2025年下半年起,連續三年的「當代藝術大師系列」將會共構「三部曲」的形式與節奏,其中將包含當代藝術家經典作品重新演繹、臺灣在地的共創計畫、及以亞大美術館及園區為創造空間的「一期一會」,這樣三條並行而交織的線索。首檔展覽將於11月在亞大美術館亮相,以裝置為主要創作形式的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與館方共同發展出「眾生共命」(Human Life as Collective Experience」之的概念,強調「人類生命的集體經驗」。延伸藝術家宮島達男本身的佛教信仰,以「眾生」為「Human Life」的中譯,更擴大了「共命」的意涵與廣度。這一概念強調人類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廣泛包含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乃至於動物、植物甚至礦物皆是「眾生」的一部分,李玉玲期待這一計畫將透過藝術力量,啟發個體意識,進而影響對環境的關懷和責任的實踐。
李玉玲期待,「眾生共命」展將從大家皆關心自己生命過程的傾向出發,經由個人對應「眾生」的認識與關懷,再轉向對「環境生態、眾生眾物」的關心。這一系列到了2026年的第二階段,兩位日本女性藝術家柳美和(Miwa Yanagi)與三嶋律惠(Ritsue Mishima)將運用作為人類文明起始之象徵的「火」為創作元素,深入探討「自然、人、神話與文明」之間的關係演變,進而省思神話消失、及人類文明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具日本與薩摩亞血統的藝術家Yuki Kihara的個展以「海洋」為主題(及主體),將在2027年作為這一「三部曲」的終章,「藝術家的作品將打開一個通道,讓我們看見孕育人類文明的「海洋」,以及承受著人類文明所有結果的真實海洋現況」。
若說「當代藝術大師系列」本質上仍是經典形態的美術館展覽,將於每年夏天開啟的「Summer Camp」則更具工作坊導向,以及實驗性的願景。李玉玲透露,「Summer Camp」本身並非「靜態」,而是「有機生成」、並逐步發展的非日常情境式的學習與探索場域。這意味著隨著展覽和活動的持續進行,展示內容本身也會在展期中不斷展開、生長,跨域合作、校園連結也會是其中的重點,而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可能成為參與者。據悉,將於2026年夏季展開的首屆Summer Camp將以馬來西亞為對話的對象,但不會局限於地域性,而將更深層次地探討現代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對抗現代性」的「亞洲性」的思考。

「悲觀的樂觀主義」:迎向挑戰的新階段
李玉玲曾在兩個館長任期內帶領行政法人化後的高雄市立美術館之軟、硬體轉型,頗具成效;轉向民間美術館後,有機會實踐另一種運作模式下的美術館理想:將其「亞洲性」與「健康福祉」的理念,具體轉化為具備「人本參與、教育、永續」精神的實踐,結合大學的特殊資源(醫療體系)、社會責任、國際合作、藝術家和跨域工作者的創造性工作,以具體的公共計畫和展覽,引導觀眾思考人類與環境、生命處境的深層議題,同時也挑戰傳統美術館的運作模式,使其成為一個更具社會影響力的開放平台。
李玉玲笑言自己始終「保持一種悲觀的樂觀主義(pessimistic optimism)」:「在美術館界,沒有樂觀精神是做不下去的,但沒有悲觀主義視角的反思,也不可能做好一個機構。」或許正是在這種矛盾張力之中,美術館能成為不同形態對話的場域——不僅是藝術的展演空間,更扮演人類與自然、個體與社群、當下與未來之間,得以協商與共生的橋樑。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