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追尋美的淨土:導賞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特展

追尋美的淨土:導賞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特展

法國畫家瓦托(Jean-Antoine Watteau)筆下的快樂島無法透過特定交通工具到達,但若是願意駐足觀看聆賞,一幅畫、一首曲子都可以成為任何人的快樂島。在科技疏離、世界政治動盪的今日,對於藝術有愛之人何其有幸,因為這份對於表達、對審美、對求知的愛,走進高雄市立美術館,我們都是快樂島的島民。

展覽要從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受瓦托(Jean-Antoine Watteau)畫作《從賽熱島出航》(L’embarquement pour Cythère) 啟發,於1904年創作鋼琴獨奏曲《快樂島》(Lisle Joyeuse)說起,畫作描繪了藝術家心目中代表幸福的理想淨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的展間音符流淌,是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教授、鋼琴家許馨心的精采詮釋;以追尋快樂島為名,本展匯聚了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來自日本與韓國的大師作品。

奈良美智,《黃色女孩 》,油彩、畫布,65x65cm,1995。(本刊資料室)

快樂島是神話中愛神維納斯的出生地,乃柔美夢幻至極的存在,對於熱愛藝術的你我而言,美術館也可以被視作觀展者的快樂島,一位藏家收藏的藝術品,總體構建出的敘事與審美世界,更是他個人無可取代的快樂島,本展藏品多借自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讓公眾有機會一窺林明哲董事長的快樂島。

村上早,《遮蓋》蝕刻版畫,118 x 150 cm,2016。(圖版提供: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雖然以快樂島為名,細觀其中個別展件便會發現,展出的每一件畫作與塑像不見得盡是純然的歡快,生命中的悲喜時常交織,互為一體,一如村上早的《遮蓋》,畫面中轉身正要離去的天使腳下,是剛才往生的寵物,以獸醫包裹不治病患的藍布遮蓋,乍看可愛的畫面,卻刻劃了沉重的生離死別,轉念一想,這幅畫何嘗不是生命受到重視珍愛的證明?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高美館提供)

同樣具有飽滿生命張力的,還有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作為唯一來臺到場參與開幕的藝術家,以輕盈通透的材質遊走在傳統繪畫、雕塑與裝置之間,被稱為是「空間素描」,他巧妙利用光影設置,外加屏幕,同時作為承載絲網陰影輪廓與遮蔽光源的媒介,每當參觀者循動線環繞穿越裝置空間,觀展者不知不覺也加入藝術敘事的對話,成為被觀看的對象。展件若隱若現的陰影,與觀眾飽滿的投影並置,更坐實了藝術家對於生死、虛實、存在與殞落的辯證及映襯。

朴成泰特別從韓國多帶了一件《天界之花》系列的最新作品。(本刊資料室)

朴成泰特別從韓國多帶了一件《天界之花》系列的最新力作,來臺參加開幕,多重手臂的造型,讓人聯想到達文西《維特魯威人》的黃金比例人體刻劃,同時又以頭部造型的簡省,令人聯想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形象,呼應藝術家信仰之餘,演繹了恩典與痛楚的多重意義,朴成泰更直言鋁絲網的創作方法拯救了他,讓他可以跳脫美術學院的傳統窠臼,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走向真正的自我實踐。

展覽中,曾參與「科學小飛俠」角色設計的天野喜孝舉足輕重,從1960年代起投身創作,他橫跨動漫角色、舞臺、服裝、平面書封等各種設計,更是融會東西,將日本浮世繪與裝飾藝術、象徵主義結合。不僅擔起展覽的主視覺大樑,單單是以「科學小飛俠」為題的作品就多達十一件,其中多幅以壓克力與鋁版為媒材的大幅作品,線條流暢且用色明麗,將近廿年後魅力絲毫不減,依然清新雋永,與展場對面的黑白手稿相互參照,更添意趣。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高美館提供)

展場設置上,李東起可以說具有承先啟後的效用,其畫作中似曾相似的角色「Atomouse」,是美國的米老鼠(Micky Mouse)與日本的原子小金剛(Atom)的結合,挑戰了原創與模仿的界線,更彰顯了美國與日本形塑韓國文化並進的時代文化進程,使得日本與韓國的藝術家並陳別具意義。本次策展特別邀請了裵明智、金南仁、裴原正三位策展人協助爬梳五位韓國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同時深化高美館與韓國國家現代美術館的國際合作。

廿多歲的金昌烈在首爾大學美術系就讀時,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他渴望能夠透過創作洗淨陰影,畫上的水滴如僧人使用的淨水,同時再現了移居法國後,偶然注意到麻布上的水珠映耀著陽光,閃閃動人,如此片刻的靜謐,從此成為了他一生的藝術追求。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本刊資料室)

李容德是韓國「逆向雕刻」的先驅藝術家,1984年起他另闢蹊徑,以陰刻的方式向內凹陷營造空間感,卻在遠觀時呈現一般陽刻的凸出份量,因而又稱「錯視雕塑」,製作上先以半浮雕寫實造像,然後以石膏翻模、捨棄原型,保留形體的空缺,將其反轉成為創作主體,藉此對於存在與虛實提出探問,讓觀者在空間中行走時從疑惑轉為詫異,令人折服。

展覽在二樓走到盡頭,撞見鹽田千春《生存的狀態(洋裝)》,以細密黑線籠罩一襲潔白短洋裝,如素描底稿般的線條,如同消逝的過往,代表著時間、記憶、死亡,一旁卻是土屋仁応披著虹彩般,以乳白為底色,再施以水晶顏料的樟木雕塑《麒麟》,祥和寧謐,也許在美的淨土裡,有最深重的黑,也有最輕盈的白,最純粹的,往往也能與繽紛和諧共存。

鹽田千春, 《生存的狀態(洋裝)》,金屬、黑線、洋裝,80 x 45 x 45 cm,2018。(本刊資料室)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特展

展期|2025.08.30 – 11.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陳賦(Greta Chen)( 16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