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漫畫的跨時代藝術對話,雷相畫廊帶你穿梭漫畫的圖像史

【ART TAIPEI 2025】漫畫的跨時代藝術對話,雷相畫廊帶你穿梭漫畫的圖像史

雷相藝廊將於ART TAIPEI 202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推出展覽「漫潮:視覺敘事的跨時空演繹」,少見地以漫畫為核心主軸,爬梳漫畫這一形式從浮世繪以降的前世今生。不僅有耳熟能詳的手塚治虫、宮崎駿等漫畫大師的原畫簽繪,也有黃柏勳等當代藝術家的傳承。

雷相畫廊將於ART TAIPEI 202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推出展覽「漫潮:視覺敘事的跨時空演繹」,少見地以漫畫為核心主軸,爬梳漫畫這一形式從浮世繪以降的前世今生。不僅有耳熟能詳的手塚治虫、宮崎駿等漫畫大師的原畫簽繪,也有黃柏勳等當代藝術家的傳承。

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浮世繪(Ukiyo-e)以獨特的平面構圖與敘事手法影響後世,成為視覺文化的重要基礎之一。十九世紀,浮世繪不僅深深影響了歐洲印象派畫家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莫內(Claude Monet),更在二十世紀進一步塑造了漫畫(Manga)的美學與敘事風格。尤其是手塚治虫(Osamu Tezuka)與宮崎駿 (Miyazaki Hayao),他們不僅借鑑了浮世繪的扁平構圖與線條特徵,還融入電影的鏡頭語言,開創了現代漫畫的基礎,影響了全球無數創作者。

宮崎駿,龍貓吃水果,27.2 x 24.2 cm,2003。(雷相畫廊提供)

漫畫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媒介,更發展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現出多樣的創作風貌。本次展覽匯集來自日本、台灣、泰國、英國等地的藝術家,包括手塚治虫(Tezuka Osamu)、宮崎駿 (Miyazaki Hayao)、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蓋瑞.亞默(Gary Armer)、住舍(SUMISHA)、尾花賢一(Obana Kenichi)、雷沙 達巴斯(LeiSha Dabasi)、黃柏勳、林俊良、邱奕辰,透過比較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風格,探索漫畫如何在全球藝術語境中發展,並與浮世繪的傳統建立起一種跨時代的對話。

手塚治虫,原子小金剛,27.2 x 24.2 cm。(雷相畫廊提供)

無論地域如何,漫畫的視覺語言都具備某些相似的特徵,這些特徵主要體現在角色塑造、視覺敘事與畫面張力等方面。亞洲的漫畫語言強調「情感與氛圍」,角色的內在情緒往往透過誇張的表情、細膩的筆觸來表現。例如手塚治虫(Tezuka Osamu)、宮崎駿(Miyazaki Hayao)、林俊良、黃柏勳、邱奕辰,多使用強烈的表現線條與感性的色彩來塑造角色與場景。而來自歐洲與英語系國家的藝術家,如蓋瑞.亞默(Gary Armer)、雷沙 達巴斯(LeiSha Dabasi),則更強調「結構與空間」,他們的畫面通常有更嚴謹的透視安排與更具層次感的色彩變化,使畫面更接近傳統繪畫的風格,而非純粹的漫畫表現。

漫畫的特點之一是角色的「符號化」,即簡單但鮮明的視覺設計,使其易於識別與記憶。手塚治虫(Tezuka Osamu)、宮崎駿(Miyazaki Hayao)的角色設計以圓潤的線條與誇張的表情為特徵,這種風格影響了許多當代藝術家,並促使漫畫的角色設計朝向高度識別化的發展。

在本次展覽的藝術家中,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尾花賢一(Obana Kenichi)的作品延續了這一特性。例如,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的「三眼兔子」角色擁有固定的視覺標誌,使其在不同場景中維持高度辨識度,而尾花賢一的角色則保有濃厚的日系漫畫風格,展現了流暢的線條與夢幻的色彩氛圍。相較之下,蓋瑞.亞默(Gary Armer)、雷沙 達巴斯(LeiSha Dabasi)、住舍(SUMISHA)的角色設計則更偏向具象,這些作品強調人物的細節與動態,即便仍具有漫畫的戲劇性,但在表現上更接近傳統繪畫,展現了一種超越漫畫風格的藝術性,而 雷沙 達巴斯(LeiSha Dabasi)以自身泰雅族的血脈與情感,以織物的臉譜與不斷出現的菱型符號貫穿其創作,昭示泰雅族在當今世界裡的獨特聲音,其不可抹滅的原始力量與精神性。

林俊良,末日彌撒,80×80 cm,2025。(雷相畫廊提供)
住舍,一定會的,162 x 130 cm,2025。(雷相畫廊提供)

漫畫的敘事結構可大致分為「連續敘事」(Sequential Narrative)與「片段敘事」(Fragmented Narrative)。前者強調故事的流動性,例如手塚治虫(Tezuka Osamu)的漫畫與宮崎駿 (Miyazaki Hayao)的動畫,角色與場景之間具有清晰的時間進程;前者則更接近浮世繪,以單幅畫面表現強烈的故事感,讓觀者自行拼湊敘事內容。林俊良的作品偏向片段敘事,他們的畫面往往在單一場景內蘊含豐富的故事資訊,透過角色的姿態、表情與周遭環境,讓觀者自行想像故事的前後發展。這與浮世繪的傳統相似,觀者透過圖像細節建構自身的解讀方式。相對地,黃柏勳、住舍(SUMISHA)、雷沙 達巴斯(LeiSha Dabasi)的作品則更接近漫畫的連續敘事,他們運用類似漫畫分鏡的方式,使畫面之間產生視覺上的時間流動感,觀者可以依照畫面順序推進故事,這種手法使漫畫的「講故事」功能更加直觀。

雷沙 達巴斯,彩虹光譜,189 x 140 cm,2025。(雷相畫廊提供)
黃柏勳,飛碟屋,100 x 100 cm,2025。(雷相畫廊提供)

漫畫的另一大特色是強烈的畫面張力。手塚治虫(Tezuka Osamu)在漫畫中發展出的「動態構圖」手法,如極端透視、誇張動作、強烈對比等,使靜態畫面產生類似電影鏡頭的效果。在參展藝術家中、黃柏勳、林俊良的作品善於運用漫畫式的誇張視角,使角色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增強畫面的張力。另一方面,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蓋瑞.亞默(Gary Armer)、邱奕辰則透過顏色與光影的變化來增強戲劇效果。他們的畫面較少誇張透視,但運用色彩層次與明暗對比,使角色與場景充滿情緒張力,這種手法更接近歐洲漫畫或繪畫傳統。

蓋瑞 亞默,Wind it Up,100 x 120 cm,2025。(雷相畫廊提供)

從浮世繪到手塚治虫(Tezuka Osamu),漫畫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視覺語言,影響著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本次展覽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探討漫畫如何超越文化疆界,成為跨媒體創作的重要元素。這些藝術家以各自的方式延續漫畫的敘事傳統,不論是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的街頭角色、黃柏勳的數位敘事、林俊良的懷舊畫面,還是蓋瑞.亞默(Gary Armer)的畫面張力,他們的作品共同構築了一種新的視覺語彙,展覽邀請觀者重新審視漫畫的藝術價值,並思考漫畫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持續演變並影響未來的視覺藝術發展。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