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三十載,堅守基石
全球藝術市場正處於快速轉型期,資訊流通加速、收藏習慣改變、藏家世代交替,再加上地緣政治與經濟環境的不穩定,都使傳統畫廊的經營面臨壓力。
創立於九〇年代的香港季豐軒畫廊,走過三十餘載市場起伏,逐步在亞洲藝術版圖上建立起自身定位,專注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面對當前市場挑戰,創辦人季玉年選擇以「真誠」作為核心,從嚴格的藝術家代理標準、深入的策展研究,到實體空間與藝博會的策略性調整,試圖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新的立足點。今年(2025)重返ART TAIPEI,季豐軒不僅帶來多元的藝術家陣容,也希望藉此呈現其在變局中持續摸索的方向與回應。

信念鑄就的藍圖
談起季豐軒的核心精神,首要體現於其對藝術家代理的嚴格標準。畫廊創辦人季玉年明確指出,他們是以非常嚴格的標準去挑選代理或合作的藝術家,若沒有真正深入了解或明白藝術家的理想和創作理念,是不會草率去因應市場需求而去做短期合作的。這種執著並非僅是情感層面的偏好,而是一種在市場變動中自我定位的「長期主義」策略。相較於追求商業潮流市場的畫廊,季豐軒的選擇反而是一種對品牌風險的審慎管理。
季玉年認為在資訊爆炸、流行週期不斷縮短的時代,畫廊若僅追求短期的商業成功,其品牌將難以建立深厚的學術與收藏基礎。在每一次的策展與選件中,季豐軒都會對藝術家進行深入的文獻研究與創作脈絡的細緻考察,季玉年認為優秀的藝術家必須要能以「個別的繪畫語言或創作手法,去表達他的所思所感」,因此,畫廊的選件策略從來不是僅限於美學判斷,而是一種藝術史敘事與價值傳遞的過程,這份對藝術價值的深耕,實則是在投資一種超越時間、能夠抵禦市場波動的「價值感」。這也為其在高端收藏市場的長期生存提供了堅實的基石,因為正如創辦人所堅信的,「真誠的創作是會打動觀眾的」。

市場的雙重變奏:挑戰與機遇並存
季玉年也坦言,當代互聯網普及無疑對傳統畫廊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巨大衝擊。尤其當一切訊息都可以順手可得時,藏家走進畫廊的動機日益減弱。再加上疫情的加速作用下,出國旅遊和生活體驗變成了最新的消費指標,藝術品購買不再受限於單一城市或地區,消費行為的模式也正在產生轉移,季玉年認為畫廊的職能正在從單純的「零售店」(Retail Store)轉變為「體驗中心」(Experience Center)與「關係維護節點」(Relationship Hub)。
為應對這一挑戰,畫廊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並引進新穎的推廣模式。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成本高昂的今天,季豐軒仍需支撐著實體門市和團隊。因為這些並非單純的銷售管道,而是其維繫專業形象、深化藏家關係與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的關鍵資產。在實體空間中,畫廊得以透過策展,深入介紹藝術家的思維與創作,建立超越交易的長久連結。他們也會透過深入研究藝術家的生平資料與創作起伏,將這些內容轉化為「有故事有想法的展覽」。這類展覽不僅打動了資深藏家,也成功地吸引了重視體驗與互動的新一代觀眾。從本質上說,季豐軒的商業模式是一種知識型(Knowledge-based)與體驗型(Experience-based)的複合模式。他們販售的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與情感連結,這也成為畫廊在資訊氾濫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變動中部署:季豐軒的下一個十年策略
除了數位化的挑戰,季豐軒也敏銳地觀察到亞洲藝術市場的宏觀變數。尤其中美搏奕所帶來的種種不穩定情況,讓國際高端藝術市場的萎縮現象尤其顯著,與此同時,藏家世代的更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資深藏家因年紀漸長不再多買,而年輕一代也在醞釀和摸索自身收藏方向。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反而讓季玉年更靜下心來思考和觀察,未來新的營運策略。
畫廊將保留柴灣總部,並將位於大館的空間遷往中環的核心區,此舉顯示其意圖更直接地接觸國際高端藏家群,並傳達出一種在營商環境艱難下的堅定與野心。同時,畫廊也預計在12月於新加坡開設分行,這一步棋顯示出季豐軒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希望能分散單一地區經營的風險並拓展新的區域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藏家。季玉年也表示,參與國際藝博會,目前對她來說仍是「重要和必須」的途徑,藝博會不僅是交易平台,更是品牌宣傳和新市場試水的跨國大使館,可以藉此讓海外藏家認識畫廊與其代理的藝術家。不過參與藝博會也得要審慎評估,並非盲目擴張,像是去年參加日本藝博會,就因「語言和文化差距」而決議先暫緩發展日本市場。

回望與前瞻:2025 ART TAIPEI 的臺北對話
反觀臺灣,季玉年對臺灣藝術市場給予了高度讚揚,稱臺灣藏家為「亞洲市場重要的一群」。其觀察到臺灣藏家是有系統地去收藏藝術家各個年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這反映了臺灣藏家深厚的藝術史意識和長期規劃,且願意投資於藝術家完整的創作脈絡,而非僅是單一的熱門作品。這種收藏文化與季豐軒的長期主義代理模式高度契合。此外,臺灣藏家慷慨支持展覽經費和借出作品展覽的特質,也凸顯了本地收藏社群的活躍與凝聚力,使臺北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對話平台,而不僅是商業展銷地。這樣的背景也讓季豐軒決定再次參與今年(2025)的 ART TAIPEI。

and Saucer),1931,油彩布本,61 x 91.2cm。季豐軒提供
本次季豐軒參與 2025 ART TAIPEI,將帶來一幅常玉的靜物和謝景蘭的兩幅重要作品,兩位歐洲成名雕塑家中國旅法的郭成東及義大利的瑪蒂奧・培利思(Matteo Pugliese)、二十世紀成名的南美藝術家奧斯瓦爾多・維加斯(Oswaldo Vigas)、敘利亞裔的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以及白明的新漆畫作品。除了代理藝術家的佳作,並會展出兩位義大利年輕藝術家的油畫。本次陣容橫跨華人抽象大師、當代雕塑、當代水墨與歐洲繪畫。


若仔細推敲,可以看到這批參展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各有獨到之處,例如,法國成名藝術家郭成東的雕塑,其創作探討「從東方到西方」的哲學概念,與李華弌遊走於古今、東西的水墨實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自學成才的義大利雕塑家瑪蒂奧・培利思,其具象雕塑融合了古典寫實主義與當代情感,並以「迷牆」、「守護者」等系列作品廣受歡迎 。中國藝術家白明則以其新漆畫作品參展,他致力於將西方抽象藝術元素融入中國傳統藝術中,並以一種突破傳統的方式處理大漆材質,利用其天然的褶皺作為肌理進行創作,藉此探索物質與時間的關係 。這種策略性的佈局,也顯現了畫廊的藝術視野與策展觀點。

結論:攜真誠藝術,擁抱不確定的未來
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營商環境下,季豐軒畫廊三十餘年的淬鍊,為藝術產業提供了一份獨特的生存指南。其核心精神——對「真誠創作」的強調、對藝術文獻與脈絡研究的投入,以及長期主義的經營方式——讓畫廊能夠在不同階段找到支點。從營運策略來看,季豐軒也正試圖回應市場的多重變化。無論是將空間由大館遷至中環、在新加坡開設新據點,或是持續參與各大藝博會,都顯示出畫廊對實體存在感與國際網絡的重視。在此同時,藏家世代的更替以及數位化的挑戰,也迫使畫廊不斷調整步伐,尋找與新觀眾、新市場對話的方式。
本次參與 ART TAIPEI,季豐軒不僅是商業上的佈局,季玉年更是笑著說她是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與臺灣藝術界和藏家進行深度交流的文化學習之旅。這種謙遜與務實,或許才是季豐軒在變局中屹立不搖的根本原因,也為所有在當代藝術市場中前行的畫廊,提供了一種超越交易、回歸藝術本質的啟發。


藝術研究與評論人。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