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發佈亮點及開幕活動,探索集體思慕與共同未來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發佈亮點及開幕活動,探索集體思慕與共同未來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即將於11月1日假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開幕。展覽由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共同策劃,彙集來自全球35個城市、52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含33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以臺灣層疊錯綜的歷史為背景,鋪陳出對「思慕」的探討——並非訴諸懷舊之情,而是指向現實與想望之間的張力。同時,它跨越國界和文化產生共鳴,既體現深植於人性的慾望,也提供解讀當下處境的一種視角。而在今日,思慕更展現出新的迫切性:在現實可能隨時被抹除或遺忘的危機之中,它成為爭取正義、認同和歸屬的集體追求。這種緊迫感縈繞於三個啟發本屆雙年展的物件中:侯孝賢《戲夢人生》(1993)中的尪仔;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以及吳明益《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每個物件都承載著失落與渴望,提醒我們思慕並非抽象無形,而是切身體驗。

「地平線上的低吟」彙集以截然不同方式體現思慕的作品,包括影像、表演、雕塑和沉浸式場景。這些作品構築記憶、脆弱與創造的共鳴場域——每件作品都宛如地平線上的一縷低吟,敦促我們以嶄新的方式傾聽,立足於未竟之境。本屆雙年展邀請觀眾走入「介於之間」的空間——由藝術家創作交織而成、充滿探索與可能性的領域。

2025台北雙年展主視覺。設計:EPS51。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屆雙年展的亮點作品包括以下全新委託創作,以及沉浸或參與式之現地製作:

寇拉克裡・阿讓諾度才(Korakrit Arunanondchai,生於1986年,現居曼谷和紐約)的 《愛在死亡之後》將回憶與神話融合成幽靈般的儀式:據聞能傳達逝者意念的靈體和猴子在透明投影幕上閃爍現形,探問悲痛如何將灰燼化鍊為黃金。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錄像截圖),2025。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歐馬爾・米斯馬爾(Omar Mismar,生於1986年,現居貝魯特)的 《我的雙眼仍在流淚》 展示一束宏偉的人工花卉,靈感來自 《巴勒斯坦之花》(1870)。這些完美但無香的花朵,反映巴勒斯坦作為生機之地,卻逐漸化為凋零的記憶。

邱子晏(生於1985年,現居苗栗及雲林)在 《偽飛行場》 中重建一個殖民時期的誘敵機場,結合手工製作的零式戰鬥機和錄像敘事,他揭示歷史的虛構本質,並探索臺灣身份認同與自身客家文化的傳承。

邱子晏,《偽飛行場》(錄像截圖),2025。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阿瓦羅・烏爾巴諾(Álvaro Urbano,生於1983年,現居柏林及巴黎)的 《活畫(失竊的太陽)》 呈現一個無聲劇場,物件在變幻的光影中如同幽靈般浮現,與北美館的館藏作品交織,模糊美術館與舞臺、歷史與角色扮演之間的界限。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裝置一隅),2024-25,紐約 Sculpture Center展覽現場。圖像由藝術家及紐約 SculptureCenter,ChertLüdde (柏林),Travesia Cuatro(馬德里、墨西哥城、瓜達拉哈拉)提供。攝影:Charles Benton。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Fatma Abdulhadi,生於1988年,現居利雅德)的作品 《留下的……盡可能長存》 中,以九層塔植栽與絹印網布構築芬芳花園,保存那些逐漸消逝的關懷與追憶儀式,讓氣味與寂靜化為歸屬的容器。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留下的⋯⋯盡可能長存》,2025。絹印於透明網布、不鏽鋼懸吊結構、九層塔植栽,共18幅,每幅 400 x 90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加埃爾・肖瓦內(Gaëlle Choisne,生於1985年,現居富熱爾及巴黎)的《幸運餅乾》是由數千個手工捏製的陶土幸運餅乾組成的裝置作品。每個餅乾內都藏有一顆種子或一個秘密,引人聯想起隱而未見的勞動,以及被錯置的文化歷史。

山姆. 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如今最令我們觸動的是,思慕已不僅是個體的表達,而是某種深刻的集體經驗。無論我們望向何處,皆充滿渴望:在面臨假訊息時尋求真相,在破碎的社群中尋找歸屬,以及在分歧的時代渴求連結。雙年展中的創作並不會化解這些張力,反而是使它具象化。這正是本屆雙年展的承諾:讓思慕不再是抽象或歷史的產物,而是鮮活、迫切且當代共享的體驗。」

拉納・貝古姆,《No.1048 L 網格》(局部),2020,Kate MacGarry Gallery 展覽現場。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攝影:Angus Mill。

2025年11月1日至2日的開幕週末期間,雙年展除呈獻雅各波・貝納西(Jacopo Benassi)的音樂表演外,亦將舉辦為期兩日的論壇,共計六場座談,深入探討思慕、歸屬、失調、歷史、觀點與合作等主題,邀集近30位傑出參展藝術家以及思想家齊聚對話,包括作家吳明益、多媒體與裝置藝術家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以及多領域藝術家和雕塑家伊凡娜・巴希奇(Ivana Bašić)、錄像創作者吳家昀等。這些座談從展覽主題出發,激發與會者進一步討論與交流藝術如何深入探問、挑戰既有假設並開啟新可能。

本屆台北雙年展獲得眾多企業夥伴與單位的積極參與及資源挹注,對於展覽的實現至關重要。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長期支持臺灣藝術的發展,已連續三屆擔任台北雙年展的主力贊助。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台北雙年展是全球當代藝術的指標性平台,更是臺灣與國際當代藝術家同台展現創造力的場域。我們期盼透過各界量能的注入,提升臺灣國際文化交流的軟實力,並與大眾共享當代藝術的多元內涵與價值。」同時,亦特別感謝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rt Research, Japan)支持日本參展藝術家、洪建全基金會支持臺灣藝術家作品製作,以及璞園建築團隊贊助展場製作。

卓永俊,《愛你潔淨雙腳的週四》,2023,首爾Atelier Hermès展覽現場。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攝影:Sangtae Kim, Fondation d’entreprise Hermès。

參展藝術家

(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 (1988年生於利雅德,現居工作於利雅德)

阿夫拉・阿達希里(1988年生於阿布達比,現居工作於阿布達比)

穆罕默德・阿法拉傑(1993年生於阿哈薩,現居工作於阿哈薩)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1986年生於曼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曼谷)

伊凡娜・巴希奇(1986年生於貝爾格勒,現居工作於紐約)

拉納・貝古姆(1977年生於錫爾赫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莫尼亞・班・哈穆達(1991年生於米蘭,現居工作於開羅安及米蘭)

雅各波・貝納西(1970年生於拉斯佩齊亞,現居工作於拉斯佩齊亞)

赫拉・比于塔詹(1984年生於伊斯坦堡,現居工作於伊斯坦堡)

艾德加・卡萊爾(1987年生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現居工作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

張彩如(1990 年生於波索斯・迪・卡爾達斯,現居工作於聖保羅)

陳澄波(1895出生於嘉義,1947年逝於嘉義)

陳植棋(1906生於臺北汐止,1931年逝於臺北汐止,現新北市)

陳進(1907生於新竹,1998年逝於臺北)

陳柏豪(1982年生於高雄,現居工作於鹿特丹)

致穎(1985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及柏林)

加埃爾・肖瓦內(1985年生於瑟堡,現居工作於富熱爾及巴黎)

莊偉(1990年生於廣東,現居工作於柏林及香港)

邱子晏(1985年生於苗栗三義,現居工作於苗栗及雲林)

傑基・康諾利(1990年生於紐約下哈德遜河谷,現居工作於紐約阿森斯)

羅希尼・德瓦夏爾(1978年生於新德里,現居工作於新德里)

西蒙・迪布羅・莫勒(1976年生於奧胡斯,現居工作於哥本哈根)

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於貝魯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賀子珂(1990年生於貴陽,現居工作於北京及貴陽)

何彥諺(1993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安娜・葉爾莫萊娃(1970年生於列寧格勒,現居工作於維也納及林茲)

伊娃・喬瑟邦(1975年生於巴黎,現居工作於巴黎)

金玟廷(1962年生於光州,現居工作於紐約及南法地區)

雅浸・金朝恩(1989年生於韓國,現居工作於紐約)

麗娜.拉蓓利代(1984年生於考納斯,現居工作於倫敦及維爾紐斯)

歐馬爾・米斯馬爾(1986年生於塔納耶,現居工作於貝魯特)

倪灝(1989年生於新竹,現居工作於新竹)

亨里克・奧利維拉(1973年生於聖保羅,現居工作於倫敦)

邦尼・羅傑斯(1990年生於休士頓,現居工作於紐約皇后區)

澤拓(1977年生於石川縣,現居工作於倫敦及金澤)

西爾維・塞利格(1941年生於尼斯,現居工作於巴黎)

傑瑞米・蕭(1977年生於北溫哥華,現居工作於柏林)

皮・斯塔夫(1987年生於伯格諾里吉斯,現居工作於洛杉磯及倫敦)

卓永俊(1989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柏林)

高田冬彦(1987年生於廣島縣,現居工作於千葉)

蕭崇(1987年生於海陽,現居工作於柏林)

基里亞科斯・托波利迪斯(1997年生於埃森,現居工作於柏林)

阿瓦羅・烏爾巴諾(1983年生於馬德里,現居工作於柏林及巴黎)

王湘靈(1984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王耀億(1987年生於臺南,現居工作於臺北)

納里・沃德(1963年生於聖安德魯,現居工作於紐約)

吳家昀(1988年生於宜蘭,現居工作於紐約)

李受俓(1963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首爾)

橫溝靜(1966年生於東京,現居工作於倫敦)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上海)

張如怡(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上海)

托比亞斯・茲耶羅尼(1973年生於烏帕塔,現居工作於柏林)

赫拉・比于塔詹,《摧毀你家,造一艘船,拯救生命》,2015。地毯印刷,尺寸依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Green Art Gallery Dubai and EVA International – Ireland’s Biennial 提供。攝影:Miriam O’Connor。

2025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ARTouch編輯部( 182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