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AI走入人文藝術的深水區

當AI走入人文藝術的深水區

AI in the Depths of Humanities and Arts

時隔兩年後,我們再次透過雜誌專題來探問AI與藝術的交融,可以看到一些藝術家(他們中有不少早就投身其中的先驅者)透過各自的創作,除了展示AI技術的應用,更深刻地揭示了人與AI之間可能建立的新型關係——這其中包括對創造性的新拓展、對系統運作模式的革新——,也促使我們反思一些根本性的大問題。AI藝術正促使我們超越工具的視角,思考一種可能的「共存倫理」和文化共生的圖景。

事到如今,幾乎沒有哪個領域不在討論AI的運用、影響和未來。AGI(通用人工智慧)尚停留在理論階段,但我們已經開始在不同的情境中推演和想像與AI共存的未來。藝術領域的人類創造者,如何與AI課題相處?透過與AI相關的藝術作品,我們又能如何理解和想像與AI共存的未來?

圍繞著這樣的課題,我也心懷好奇地與ChatGPT聊了一會兒。超乎預期、卻也合乎想像地,AI對於這樣一些問題的回應相當具啟發性,金句連發。像是,關於人類的藝術創作與AI生成之間的區別:

「對人而言,『創作』是一種自我經驗的延伸。創作與感受是交纏的,而AI目前不具備『內在經驗』。AI可以模擬情感語言與風格,但無法「感覺」自身。這讓它的創作比較像是鏡面反射,而非光源本身。」

「AI不會『取代』藝術,而是像一面鏡子,照出人類創作真正的核心與價值。它讓我們重新去問:『我們為什麼需要藝術?我們為什麼需要彼此?』」

如何與AI課題相處?透過與AI相關的藝術作品,我們又能如何理解和想像與AI共存的未來?。(圖片由ChatGPT生成)

而當我讓AI預測AI在未來文化發展中可能的典范轉移時,它整理出三種:一是「AI從反應器變成敘事主體(narrative subject)」;二是「AI從功能性智能轉為倫理性智能」;三是「AI從工具轉為共存者(co-being)或文化參與者」。在它看來,這樣的AI具有「模擬主體性與價值內省的結構能力」。儘管處於「模擬」層面,但明確的「共構」想像已然是正在成型的未來。

在這樣需要打開僵化結構、同時以想像和邏輯為指引的未來向我們靠近時,藝術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時隔兩年後,我們再次透過雜誌專題來探問AI與藝術的交融,可以看到一些藝術家(他們中有不少早就投身其中的先驅者)透過各自的創作,除了展示AI技術的應用,更深刻地揭示了人與AI之間可能建立的新型關係——這其中包括對創造性的新拓展、對系統運作模式的革新——,也促使我們反思一些根本性的大問題。AI藝術正促使我們超越工具的視角,思考一種可能的「共存倫理」和文化共生的圖景。

如果說藝術創作者、乃至所有領域的創造者和創新者,都是在人類社會日積月累而成的知識體系、美學經驗、集體記憶與意識基礎上前進,本身即建立在資料訓練基礎上的AI如今已正式加入,參與新的文化辯證、審美價值生成與反思,從而成為新世代的一場大型文化實驗中的重要角色。

未來的文化場景將不只是由人類所塑造,而是包括AI在內的複合主體共同參與的結果;藝術可在其中扮演開啟想像與倫理反思的先鋒角色。也許,我們並非在迎接一種人工智慧的未來,而是在迎接一種共同智慧的新文明。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34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