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自然史II】動物的瞳仁裡,只映照人類的凝視

【藝術自然史II】動物的瞳仁裡,只映照人類的凝視

【Natural Histories in Art II】Only Human Gazes are Reflected in the Eyes of Animals

今日我們認識動物,多半透過影像、商標、動畫與社交媒體。動物成為文化商品與視覺資產,牠們的真實性早已被觀看系統過濾與重構。我們以為與動物很親近,但實際上所凝視的,往往只是人類對動物的想像與慾望的投射。這種觀看並不促成理解,反而遮蔽了動物自身的存在與主體性。

「觀看先於語言。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視線不斷搜尋、不斷移動,不斷在它的周圍抓住些什麼,不斷建構出我們眼前的景象。」

約翰.伯格用如此熱烈的文字,描繪人們如何用雙眼建構所觸及的視野。(註1)然而這樣的視線,並非單純的觀看行為,而是一種蘊含權力關係與文化意識的視覺機制。「凝視」(gaze)不同於一般的「看」(look),凝視意味著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主從結構:誰是觀看者?誰被觀看?觀看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對望?在這樣的關係中,觀看者掌握主導與解釋的權力,被觀看者則失去「言說」的空間,只能作為「他者」存在,成為被投射與詮釋的形象。凝視因此不只是視線的流動,更是權力的施行與知識建構的過程。

在人與動物的關係中,這樣的視覺結構尤為明顯。動物經常被置於無法回應的處境之中,淪為符號、標本與娛樂對象,而非真正的生命主體。人類不只透過馴化、豢養與禁錮來控制牠們,更在神話與傳說中將其神化或妖魔化。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與農業依賴的減弱,動物被轉移到動物園、馬戲團、圖像與媒體之中,成為純粹的觀看對象。這種觀看帶有深刻的人類中心主義,其權力落差往往從「凝視」開始建立:從狩獵者的注視,到人類隔著鐵籠與玻璃對動物的觀察,凝視為觀看者賦予詮釋與宰制的權力,而動物則被定格於無法回應的位置。

凝視,意味著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主從結構:誰掌握觀看的權力?誰失去了言說的空間?觀看究竟是單向的控制,還是可能產生雙向的對望?在這層關係中,被觀看者往往被化為「他者」,成為投射與詮釋的對象。圖為2024年,拍攝於英國倫敦布希公園(Bushy Park)中的野生鹿群。該園為倫敦第二大皇家園林,佔地445公頃(1,100英畝)。(攝影/劉耀鈞)

此外,大眾媒體中的動物形象,亦進一步加深了牠們的「他者化」,成為了與其本質毫不關聯的圖像。無論是迪士尼電影中擬人化的動物角色,還是廣告中的吉祥物(如 Tony the Tiger 或可口可樂北極熊),這些形象都強化了人類對動物的情感投射與文化控制。即便是被認為具紀實性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也往往透過剪輯、配樂與旁白,塑造出符合人類敘事與審美的觀看方式,而非如實呈現動物的行為與生命狀態。

動物經常被置於無法回應的處境中,成為符號、標本或娛樂對象,逐漸脫離其作為生命主體的本質。圖為2018年,拍攝於日本動物園內的企鵝。(攝影/劉耀鈞)

今日我們認識動物,多半透過影像、商標、動畫與社交媒體。動物成為文化商品與視覺資產,牠們的真實性早已被觀看系統過濾與重構。我們以為與動物很親近,但實際上所凝視的,往往只是人類對動物的想像與慾望的投射。這種觀看並不促成理解,反而遮蔽了動物自身的存在與主體性。

即便是被視為具紀實性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也常透過剪輯、配樂與旁白,重構出符合人類敘事與美學的觀看方式,而非真實呈現動物的行為與生命狀態。圖為2020年,拍攝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攝影/劉耀鈞)

然而,即便是凝視自然,凝視動物仍具根本不同的視覺權力。自然景觀如山川河流,往往以靜默風景的姿態接受我們的凝視,是空間性的觀看;而動物則是具主體性的生命,能移動、能感知、甚至能回望。誠如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言,被貓所看見,是一種被反觀看的羞恥經驗。(註2)動物的目光揭示了牠們並非僅是觀看對象,而是能回望的人類的他者。凝視動物因此不只是觀看牠們,更是觀看我們如何觀看牠們,並在凝視的反影中,重新認識我們自身的視角與位置。

在牠們幽深的瞳仁中,是否映照著我們內心所投射的慾望與想像?只能在那如鏡般的反影中,與自己凝視的目光相遇。

在動物幽深的瞳仁中,映照的或許不是牠們的世界,而是我們自身所投射的慾望與想像——在那如鏡般的反光中,我們終將與自己凝視的目光相遇。圖為2018年,拍攝於日本動物園。(攝影/劉耀鈞)

註1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4),11–12頁。
註2 Derrida, Jacques. 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Translated by David Will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4月號391期

李京樺(Jing-Hua, Lee)( 68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