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遇見」差異,「看見」相似——在林茲電子藝術節了解彼此,想像文化與科技交會的未來
藝術、科技、社會三大關鍵字,在尚未出現所謂「數位化」概念之時,便成為「林茲電子藝術節」探討未來社會的核心主軸。談到今日的...
藝聞摘要:失落的克林姆重現、理查.普林斯版權之爭落幕、阿布哈茲國家美術館大火,4,000件作品毀於一旦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克林姆失落百年的肖像畫作將於維也納上拍、伊斯坦堡雙年展因策展人爭議與一連串人事變動將推遲至2...
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於2月21日正式開館,館長王長華親自簡報五年休館即將結束
史博館自2018年7月起閉館至今,因文資身份審議過程與疫情後之缺工缺料等因素期程延宕,趕在農曆年前的1月26日,國立歷史...
擁抱獨特與自由:愈趨整合的「原生藝術」(Outsider Art)市場
透過重新思索這種獨特的造形藝術表達形式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公私立領域的文化參與者消除了對「原生藝術」的偏見,不再將它視為是...
書畫同源:書品與畫品
書畫為何同源?首要功臣莫非毛筆,這個神奇工具的創造力,迄今仍持續被探索開發中,如同那些經典樂器(鋼琴、小提琴、長笛等)一...
【23/24】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個藝術社會結界的年度現形記
在台灣藝術社會,如果將一甲子的年度事件串連起來,將是一個濃縮的藝術社會成形記;2023年五月至2023年九月的藝文界「M...
2024新加坡藝博會反映市場榮景,吸引逾4.5萬觀眾入場
第二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於1月19日至21日在舉辦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辦,匯聚33個國家及地區、共11...
【張寶成專欄】生成藝術「展」的問題
在白盒子中展陳鏈上生成藝術,大家很可能把目光僅僅投向視覺形象的元素和細節,無法感受到藏家或群眾的參與性;不同版次「長格式...
【23/24】2024全球藝術展覽:歐美
除了回顧現代藝術以外,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錄像藝術、表演以及女性運動,也成為2024年的重點。整體而言是半世紀後對於當...
平安時代起,跳動不息的心:大和文華館「大和繪之心」特展
「大和繪」於平安時代登場,有別於以中國風景或故事為題材的「唐繪」,大和繪是以日本為舞臺、描繪日本風物的大畫面繪畫。不過被...
文章導覽
1
...
30
31
32
33
34
...
59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