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臺灣藝術大學要拆戰後第一代校園建築合理嗎?

【蕭文杰專欄】臺灣藝術大學要拆戰後第一代校園建築合理嗎?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Is It Within Reason f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to Dismantle the School’s First Generation Post-War Buildings?

文化資產的評斷並非只是第一印象用視覺肉眼的解讀,人必須了解「文化」,將其論述,「文化資產」才會被產生。「文化資產」絕對不能忽視在地的歷史連結,困難之處是,必須用心解讀「肉眼看不可見」的各項文化意義。

近日新聞傳出臺灣藝術大學(簡稱臺藝大)為了興建耗資五億多豪華新的博物館,擬將校園內第一代建築「原行政中心」現稱「有章博物館」的老校舍拆除。由於校方已經將此案送至新北市文資會進行50年以上公有建築的文資審議會,經委員會認定不具文資價值,且如今招標新建案在即,這棟號稱一代老校舍也就顯得岌岌可危。

有校友不捨盼保留,但亦有主張應拆除蓋新的博物館。保留派提出有章藝術博物館是戰後臺灣早期現代主義建築,或是臺灣後現代胎動期的作品。亦有不同聲音是認為這樣的建築並非純正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無必要指定、登錄文資。

筆者身為校友,長期投入文化資產各項運動,認為有幾點是過去被忽略的。

首先筆者認為有章博物館是臺灣藝術大學校內第一代校舍,是經歷藝專、藝術學院、藝術大學三個時期之歷史建造物,本身就是特殊的見證,就校園發展史而言,已經具備高度校史價值。其文化資產審議未通過,推測原因,恐怕是校方因有拆除打算,故在50年公有建築評估及正式的文資會中,隱瞞了關鍵資料,沒積極說明,導致文資委員誤判。至於會有這樣推測是因為過去案例屢見不鮮,例如臺灣大學在處理校產鹿鳴堂、俞大維故居、臺靜農故居皆有類似案例,這些老建築最初因校方的草率行事,被認定不具文資價值。事後能死裡逃生,都是靠著熱心公民、校友提出新事證,取得文化資產身分後,才逃過拆除。

筆者基於文資保存與校園發展,認為此案有必要重啟評估,並且注意到以下四點,分別是: 各時期「第一代」見證物的歷史意義、有章博物館是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在新北市的典範、Old Is New新舊博物館共榮共存的可能、取得文資身分對博物館營運是利多。

各時期「第一代」見證物的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的評斷並非只是第一印象用視覺肉眼的解讀,人必須了解「文化」,將其論述,「文化資產」才會被產生。「文化資產」絕對不能忽視在地的歷史連結,困難之處是,必須用心解讀「肉眼看不可見」的各項文化意義。

分析臺藝大的歷史,前身是國立藝術學校,之後更名國立臺灣藝專;接著改制成臺灣藝術學院;再來才是現在的臺灣藝術大學。這是一所二戰之後成立,以「臺灣」當校名的學校。

二戰後校園當然不像臺大、師大、成大校園會留有日本時代注重裝飾性美感的古蹟,對於看慣日本殖民時期繁複樣式居多的建築,可能覺得臺灣的戰後建築不夠符合裝飾性的「美」,不過這不代表戰後建築就不重要,也不能說「簡」就不是「美」。

戰後新學校的設立與政府遷臺有關,國共戰爭有近百萬人隨國民政府遷到臺灣,人口瞬間增加,可是負責教育的大專院校卻沒有立即增加,幾所大專院校都是到了1955年左右才成立或宣告復校,例如政大1954年、清大1955年,私立大學中的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是1955奉准立案。而在國家經費拮据的年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並非首要政策,但1955年臺藝大前身國立藝術學校成立了,設立這個學校也象徵著國家即使財政不寬裕,仍願意投注一點點經費在藝術教育上,即使校地是位在水澇的板橋浮洲,先天不良,經常淹水,在困難的年代,有學校可以受教育,師生也甘之如飴。而國立藝術學校到了1960年代才奉准改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後續歷經變革才有今日的臺藝大。

草創初期的臺藝大其實非常艱辛,學校成立了,教室興建速度敢不上開學進度,學校開了,許多教室尚未完工,前幾屆師生甚至必須寄人籬下去借用教室,最初部分是借用當時的板橋鎮臺灣省國教研習會(今大觀國小)上課。1957年五年制音樂科、美術工藝科成立,音樂科借用臺北植物園內藝術館,美術工藝科借用師範大學工教大樓授課,處處仰人鼻息持續到了1965年才解除。

1965年8月教育部任命朱尊誼為校長,朱尊誼1936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建築系,他報到之前,已經擔任18年「臺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朱校長上任之後,立即規劃興建具有戰後現代主義風格的行政大樓,在1967年完工,主體行政中心的建築物的落成其實也象徵著不再處處漂浮,就此立足於臺灣板橋浮洲。而這也是戰後早期建築教育領航者朱尊誼在臺灣所規劃,1960年代校內現代主義風作品。

有章博物館原貌,最初為行政大樓。(圖片取自呂琪昌臉書)

筆者認為這筆興建經費勢必得來不易,在那個年代,教育部面臨各校都要補助,僧多粥少,能在各校競爭下爭取到經費應該是花了一番功夫。

朱尊誼規劃的行政大樓在經歷了行政大樓、圖書館,以及學生活動中心的變動。 2004年黃光男博士接任校長後,改為有章藝術博物館,根據有章藝術博館的官網介紹指出:黃光男博士擔任校長,提出以博物館凝塑本校特色、提升學術發展並建構國際文化交流平臺的想法。

現今的有章博物館。(圖片取自呂琪昌臉書)

有章藝術博物館關於館舍建築的介紹上明白地說:「以保留原有舊建築風貌,但能展現時代感為設計原則,建築外觀經復舊加固,使用玻璃帷幕包覆,一方面留下臺藝的榮耀,一方面透過玻璃映照的特性,使博物館與現今的校園人、事、物產生對話與互動。整體建築不僅充滿歷史記憶、兼具人文基調,也著重視覺穿透的現代感以及校園機能動線的流暢性。有章藝術博物館因而不僅是國內第一座專業藝術大學博物館的典範,也是校園舊建築再利用的最佳參考案例。」

試問有章藝術博物館的價值是在文資會被刻意隱瞞,導致文資委員誤判?還是過去博物館簡介違反博物館倫理,過度宣稱價值?這兩者應該是可以輕易辯證。因此筆者認為有重啟文資調查之必要,應蒐集、調查後重啟審議。

另一方面,臺灣針對戰後第一代各類建築已經逐漸被關注,例如雲林科技大學校內保留雲林國中時期的「雲旭樓」,這棟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折板教室,它同時兼具雲林國中與雲林科技大學校內的第一棟建築,指定古蹟時這棟建築年代僅41年。

雲林科技大學雲旭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類似的案例在宜蘭,簡潔的東光國中的舊校門為1961年所建,這類風格全臺並非孤例,但是因為是就宜蘭目前的校門意象而言,卻是宜蘭少數僅存,因此也登錄為歷史建築。東光國中校內的集賢樓是1975所建,同樣是折板教室,與比雲林「雲旭樓」晚7年,仍被登錄歷史建築。原因無他因為這是東光國中校內第一代建築,也是校友、老師的集體記憶。

刻意強調戰後所興建的校園文化資產還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舊北樓」,這棟建築登錄理由直白的寫著:師大附中於二戰後落成之第一棟建築,為重要的校園意象,見證校史發展歷程,具保存價值。

至於藝術類博物館當中的文英館創建於1976年,也是因為是全臺灣第一座文化中心建築,具歷史價值,在2002年就登錄為歷史建築,時間也僅22年。

筆者認為有章博物館在有形的建築底下,有著肉眼難以看見的精神,那就是臺藝人篳路藍縷中創校,終於在浮洲生根,老師、校友胼手胝足,若看到這些不可見,有章博物館當然是重要的文化資產。要不要保留有章博物館,是拆是留,也是將定位臺灣藝術大學未來的校風與校格。

有章博物館是戰後早期現代主義在新北市的典範

有章博物館被新北市文資委員認定是過去1960年代常見的構造及行政建築設計,所以解除文化資產的列冊。

筆者反倒是認為,無論是有章博物館是不是1960年代常見的構造及行政建築設計,現階段1960年代的這類辦公建築,在臺灣也越來越少,就目前新北市167件古蹟與歷史建築當中,並沒有任何一件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依照文資法保留,反倒是其他縣市有案例,這比起其他縣市來說,是需要急起直追,這不就是應該保留有章博物館的理由嗎?

至於有章博物館的樣式,我認為是新北市大專院校中,戰後196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更可能是唯一。

保留有章博物館在臺藝大更具有正當性,即使臺灣沒有人直接在德國包浩斯學校受教育,但戰後現代主義的風潮仍持續,藉由德、美、日等國的文化傳播,1960年代的臺灣藝術教育對包浩斯與現代主義已經不再陌生,藝術學校紛紛爭論誰才是繼承德國現代主義中包浩斯精神的話語權。以臺灣藝術大學為例, 工藝設計學系在招生宣傳上主張是融合歐洲包浩斯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精神之工作室課程制度。至於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則主張融合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精神,啟發創新設計思維及人文關懷,課程架構循序漸進。這樣的傳統從創校至今不變,筆者29年前入學,前校長王銘顯在教學時就再三強調:我們是臺灣的包浩斯(指精神)。

筆者認為,有章博物館出現在臺藝大土地上,它或許不是那樣子血統純正, 卻是臺灣這塊土地上在1960年代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的特色展現,而即使有章博物館曾有小幅度的改建,過程也在在說明了不斷使用之下的歷史呈現,當然也就具備文化資產價值。

Old Is New新舊博物館共榮共存的可能

大學校內設立博物館是可喜的一件事,大學內的博物館絕非只是校園內的事,因為大學博物館同時扮演社區文教中心與社會公器功能。問題是大學內的博物館該如何定位?規模該多大?要如何不因為辦理知名的藝術大展所帶來的人潮,干預到學生正常學習?這些空間規畫其實都應該一併思考。

我們必須思考,當有章博物館當場地及功能不敷使用,就一定要拆嗎?老建築能否因為古蹟修復的方式帶來新感動,這不就是設計學所必需談論的?例如位於德國世界遺產區內的紅點設計博物館(Red Dot Design Museum)1920年代興建,原本功能是鍋爐房,經由英國建築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重新設計,修改成了欣賞當代設計的博物館。

首爾市政廳採取新舊並陳的案例,舊館現為博物館與圖書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首爾市政廳新舊館用廊道連接,可以成為有章博物館保存的案例。(郁良溎提供)

場地不敷使用並非是要將舊的拆除,例如首爾市政廳也有場地不夠用的困境,韓國選擇保留1925年興建,日本殖民時代遺留的舊廳舍,當成博物館與圖書館。新的設計強調不損毀舊建材,舊廳舍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個結合新與舊,是「Old is New 老東西,新感動」的概念。至於舊廳舍後方則是新建的新館,兩者以廊道相連接。這些案例不就是說明了博物館有新舊共榮共存的可能,既然如此又何必剷平歷史記憶呢?

而校方過去送院的工程規畫構想書,內附模擬圖也顯示是新舊館並陳,又為何突然改弦易轍呢?

取得文資身分對博物館營運是利多

博物館可以新舊館並陳,再次申請舊館成為法定文化資產,對校方及博物館是有絕對的利多,因為校方可以依照《公有文化資產補助辦法》,在往後博物館修繕或舉辦活動的過程中,能得到政府不少協助。這些應該是校方、校友、以及在校生必須共同去思考討論的。


編按1 有關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爭議,建築師呂欽文亦有在社群網站撰寫相關內容,可供讀者並陳參考。

編按2 本文文末由典藏ARTouch附上投票主題,提供關心此一議題的讀者進行意見回饋。唯在進行途中,發現投票機制有重複投票的疑慮,因而典藏ARTouch已於6月2日下午4時停止投票。雖然投票數據不盡能給予參考意義,但典藏ARTouch仍希望藉由讀者閱讀後的回饋增進討論,並期盼之後有更多開放交換意見的可能。

蕭文杰( 76篇 )
查看評論 (18)
  • 簡單來說博物館其中的意義就在於保存、展示、研究歷史文化。
    而你們卻要毀了歷史文化來蓋博物館!?

  • 哈哈哈~,今日中午看的時候不希望保留的票約1100票,下午3點時候約是2500票,現在3點13分變3643票,好像怪怪的喔

  • 本刊專欄作者蕭文杰所發表文章《臺灣藝術大學要拆戰後第一代校園建築合理嗎?》,討論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舊行政大樓)內容,文末由典藏ARTouch附上投票主題,提供關心此一議題的讀者進行意見回饋。唯在進行途中,發現投票機制有重複投票的疑慮,因而典藏ARTouch已於6月2日下午4時停止投票。雖然投票數據不盡能給予參考意義,但典藏ARTouch仍希望藉由讀者閱讀後的回饋增進討論,並期盼之後有更多開放交換意見的可能。

  • 支持保留有章博物館!世界上好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多是善用舊建物,例如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泰特美術館…..。已經修復再利用的建物又拆除,是非常不當的案例,地球資源不是如此浪費的,並且製造大量難以處理的營建廢棄物。

  • 支持保存。
    即使是戰後建築,也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背景以及世界潮流。建於1961年的法國拉圖雷特修道院,也和這棟建築一樣是簡單的國際風格,但它的實用性和設計性,讓它在2016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台藝大這棟建築的規模可能沒有拉圖雷特修道院這樣宏偉,但它也同樣見證了台藝大半世紀前的審美和歷史,我相信這棟建築對台藝大是有其意義的。

  • 於歷史角度的戰後建築部分,還是身為校友的情感部分,我都支持保留。若能像文章中所說,讓新舊並存,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 支持保存。
    黃光男先生接任校長之後著手改造有章博物館,讓原本外表樸素的建築變成新舊結合的現代風格,在校園裡一直是幅美麗的風景。難道不是舊歷史與現代人文兼具的極佳典範嗎?拆除絕對不是唯一的選擇!

  • 王增榮(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學者)評論:
    就建築論建築,我個人的意見是,該舊建築沒有值得保留之處。這房子,有太多當時東海一期校園建築(紅磚+水泥粉刷柱樑)的俗套,或一些些王秋華在中研院美國研究所立面的感覺。放在它的年代,這根本是不具代表性的案子。
    關於朱尊誼的評價,依我在成大的理解,此人在建築圈不具任何意義,雖然從德國留學回來,但坦白講,像今天從國外名校回來的留學生,真的都有與名校相符的能力嗎?我們不能因為他留德就「假設」朱很懂包浩斯。如果他很懂,台灣的現代建築就不會只提王大閎、陳其寬了!朱能離開成大建築系去當這裡的校長,我猜應該是過去「留學生」上流社會的社交關係使然。
    ~ 以上為王增榮學者評論

  • 十多年前新聞轟動的台北內湖區海砂屋,一直都沒解決,台北市政府特別以「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清冊」追蹤列管,其中,朱尊誼設計監造的松福園,也是被主管機關列管的主要海砂屋建築之一。
    根據都建字第10368590801號公告,內湖區成功路5段51號至81之1號(單號)2棟(地下1層、地上7層)建築物,由朱尊誼設計監造的松福園、松柏園,共183戶,鑑定結果判定無法補強「須拆除重建」。
    國立藝專舊行政大樓無法確認是否朱尊誼所設計(因為當時沒有建築師執照,也沒有設計圖)。但可以確定,朱尊誼建築師事務所曾經設計監造的兩棟建築(松柏園、松福園),建造執照存根[069建(內)0067],被主管機關鑑定為海砂屋。
    如果曾蓋出海砂屋,都能是重要建築師,那其他建築師是怎樣~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599181

    • 2008有章博物館改建,當時負責的楊啟鉉建築師,根本就是無牌建築師,本來就有法律程序上的疑義,尤其居然可以把整個建築大幅拆建。作為無牌建築師,楊啟鉉有何資格可以如同羅振賢老師所說「悉心設計改造,補強結構」? 這些難道不是違背法規程序? 如果這樣,建築師還何必辛苦取得證照?
      目前爭論的有章博物館建築,早就變成2008年楊啟鉉改建後的建築,哪裡有1967建造的原有形貌? 這樣大幅改建外觀,還能保存何種歷史建築真實性?
      台藝大這麼多學生(從過去幾百到現在8千多),為何要被過去無牌建築師框住,還要聽虛假神話洗腦,甚麼「兩代大師級跨時代合作」,其實根本是兩代無牌建築師跨時代(不按法規)聯合。難道台藝大學生,不值得讓合法有資格、有設計實力的真正建築師,來為他們未來生涯發展,建設藝術大學適合的真正藝術博物館? 還是,永遠要聽過去那些無牌建築師製造衍生的臆測想像和虛構神話?

  • 2008台藝大將有章博物館改建,當時負責的楊啟鉉建築師,根本就是無牌建築師,本來就有法律程序上的疑義,尤其居然可以把整個建築大幅拆建。作為無牌建築師,楊啟鉉有何資格可以如同羅振賢老師所說「悉心設計改造,補強結構」? 這些難道不是違背法規程序? 如果這樣,建築師還何必辛苦取得證照?
    目前爭論的有章博物館建築,早就變成2008年楊啟鉉改建後的建築,哪裡有1967建造的原有形貌? 這樣大幅改建外觀,還能保存何種歷史建築真實性?
    台藝大這麼多學生(從過去幾百到現在8千多),為何要被過去無牌建築師框住,還要聽虛假神話洗腦,甚麼「兩代大師級跨時代合作」,其實根本是兩代無牌建築師跨時代(不按法規)聯合。難道台藝大學生,不值得讓合法有資格、有設計實力的真正建築師,來為他們未來生涯發展,建設藝術大學適合的真正藝術博物館? 還是,永遠要聽過去那些無牌建築師製造衍生的臆測想像和虛構神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