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

【Defying of The Colonized - Decolonization and Postcolonization】The Harlem Renaissance and Transatlantic Modernism”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於今年二月開幕的展覽「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帶領觀眾回溯哈林文藝復興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藝術家、作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的第一個由非裔美國人領導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以及如何塑造出美國藝術史中黑人現代主義的美學及創作語彙。

哈林文藝復興的探索:身分、美學再定義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於今年二月開幕的展覽「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The Harlem Renaissance and Transatlantic Modernism)帶領觀眾回溯哈林文藝復興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藝術家、作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的第一個由非裔美國人領導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以及如何塑造出美國藝術史中黑人現代主義的美學及創作語彙。

由丹尼斯.默雷爾(Denise Murrell)所策劃的展覽是紐約市工作室博物館(Studio Museum)於1987年舉辦《哈林文藝復興:美國黑人藝術》(Harlem Renaissance: Art of Black America)以來,首次對哈林文藝復興的廣泛且深入的研究與規劃,展示將近160多幅繪畫、雕塑、素描、錄像、版畫和攝影等作品。策展人及其團隊成功地在展覽中梳理1920至1940年代,非裔美國人回應興起城市現代生活的觀察及參與形塑自我的藝術風景。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今年二月開幕的展覽「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展場一隅。(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哈林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也被稱為「新黑人運動」(New Negro Movement),興起於1920年代,是以紐約市哈林區為中心的文化和知識運動。在此期間,非裔美國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知識分子蓬勃發展,創作大量作品並透過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挑戰種族刻板印象,頌揚黑人文化的豐富性。其運動核心是渴望尋求邊緣化的社會中重新定義非裔美國人的身份以及美學重要意義。

20世紀初,數百萬來自不同背景的美國黑人大規模離開南方農村到北方城市定居歷史背景之下,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思想家移居此地,使這塊區域成為音樂、藝術、戲劇、文學的中心。1920年代,哈林區的確發揮了其他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想像,展覽無疑點出近年來學者們正在重新評估紐約哈林區的重要性,將其重新定位為20世紀前期將非洲人後裔重新定義為現代主體的運動的眾多地點之一。1925年3月阿蘭.洛克(Alain Locke)在由《全國城市聯盟期刊》(National Urban League)出版的《調查圖解》(Survey Graphic)特刊中,曾刊載《哈林區:新黑人的麥加》(Harlem:Mecca of the New Negro),將哈林區比喻為非裔美國人的麥加。當數百萬人逃離貧困和私刑,美國黑人生活的形態和結構發生了驚人的革命。隨之而來,是北方城市中喧鬧的新世界和令人困惑的現代生活,同時也是疾駛被迫建立變革夢想的機會。

展覽在新黑人城市的日常生活的主題下,呈現了海爾.伍德拉夫(Hale Woodruff)在 1930 年受立體主義風格影響的《打牌者》(The Card Players),描繪昏暗酒吧和台球廳中撞球玩家的場景。雅各布.勞倫斯(Jacob Lawerence)在1942年首次被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作品《廳池》(Pool Parlor)則展現了黑人男性公共娛樂活動的社區生活,以光線昏暗房間中擺設各處的深綠色撞球桌,色彩鮮豔的撞球點綴著隨著香煙煙霧和撞球線條的構圖,使畫面變得生動立體。另一邊脫穎而出的知名攝影師詹姆斯.范德澤(James Van Der Zee)以黑白攝影捕捉了哈林區非裔美國人生活百態,成為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歷史見證。

展覽主題之一「新黑人城市的日常生活」,展出海爾.伍德拉夫、雅各布.勞倫斯與詹姆斯.范德澤等人作品,作為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歷史紀錄。(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這些藝術家及知識分子,如 W.E.B.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奧古斯塔.薩維奇(Augusta Savage)、凱布.卡洛威(Cab Calloway)等為哈林文藝復興時期奠定了知識文化運動基礎。同時,哈林文藝復興的發展不僅聚焦於紐約哈林區,許多與運動密切相關的藝術家也散居芝加哥、費城與巴黎各處。這突顯了新黑人藝術和文學界雖主要是非裔美國人主導,也有跨越各州甚至大西洋的連結。如為《新黑人》創作插圖的藝術家維諾德.瑞斯(Winold Reiss)便出生於德國,跨越疆界的文化交流更代表在此運動中「新黑人」一詞所隱含的自豪與理想,在國際上的深刻影響。因此,在策展維度上擴大、加深了對這一運動中美國、歐洲和加勒比地區相關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理解與展示。

「新黑人」:擁抱祖輩藝術遺產

黑人現代主義無疑是哈林文藝復興的重要面向。面對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壓迫,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定義、重塑黑人身分和文化的概念成為主要訴求,展現黑人文化的複雜性、美學和韌性更是當時藝術家及文化知識份子的思考。展覽也因此首先表彰了作家兼哲學教授洛克對於此文化運動的思想貢獻。展覽一開始便由維諾德.瑞斯描繪洛克的肖像,包括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和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等人,勾勒出其對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定義,回溯當時的文化思想激辯。

展覽由維諾德.瑞斯描繪作家洛克、佐拉.尼爾.赫斯頓和蘭斯頓.休斯之肖像畫為開端,勾勒出對哈林文藝復興時期對對於文化、美學的再定義。(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當1925年洛克出版著作《新黑人:詮釋》(The New Negro: An Interpretation)為非裔美國人提出了新願景原則,幫助塑造了哈林區文藝復興以及隨之而來的藝術文化。深受其思想影響的藝術家亞倫.道格拉斯(Aaron Douglas) 為這本著作創作大膽風格化的圖畫和設計,書中深入探討非裔美國人如何尋求社會、政治和藝術變革,之後不僅影響了1920年代黑人作家,如蘭斯頓.休斯、康提.庫倫(Countee Cullen)、基恩.圖默(Jean Toomer)、杰西.雷德蒙.福塞特(Jessie Redmon Fauset)、克勞德.麥凱(Claude McKay)、佐拉.尼爾.赫斯頓 (Zora Neale Hurston)等人,同時也在視覺藝術領域激發眾多藝術家發展多元創作面向。

展覽中所展示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的《單程票》(One-Way Ticket),這本以描繪「大遷移」為名的藝術家雅各布.勞倫斯(Jacob Lawrence)所繪畫的詩集,巧妙呼應了洛克奠基於大遷徙(Big Migration)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學願景。書中描繪南方以外幾乎所有城市,從芝加哥、底特律到布法羅和斯克蘭頓,都被視為大遷徙的移居地景。在洛克的理念中,移民創造了黑人的新視野與擁抱現代性的機會,現代性指向了「新黑人」,他們意指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具有不同背景的融合文化與身份,並擺脫以往束縛,進而捍衛自己的公民權利與自尊。因此,為求進一步打破根深蒂固的社會歧視,「新黑人」需要以自我表達展示自身的信仰身份,而其表現的理念則須汲取黑人社群中的詩歌、藝術、歷史和教育。

詹姆斯.范德澤,《C. J. Walker 女士美容院的下午茶時間》(Tea Time at Madam C. J. Walker’s Beauty Salon),明膠銀鹽相紙,19.1×24.4 cm,1929。(© James Van Der Zee Archiv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這無疑指向了哈林文藝復興的另一個核心目標,也就是再現歷史與文化哲學,也正是這一目標展現了特殊非裔美國人身份和世界觀點,洛克在《新黑人》上發表的最著名的文章《祖先藝術的遺產》(The Legacy of the Ancestral Arts)(1925)中闡述關於新黑人視覺風格的強烈觀點,呼籲年輕的非裔美國藝術家借鑒非洲藝術,並非將其作為原始主義藝術形式,而是擁抱其作為一種祖先傳統的藝術遺產。因此其現代藝術便是復興此精神,展現出與他們的非洲遺產的蓬勃連續性和對美國活力的擁抱。

可見第一批非裔美國藝術家和作家的作品反映了以現代方式描繪現代黑人主題,試圖捕捉20世紀前期在哈林區和全國各地形成並不斷擴大的黑人社區中,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多樣層面,這些藝術家中許多人試圖透過藝術、文學和音樂捕捉、傳達美國黑人的獨特經驗和觀點。受到洛克號召擁抱非洲雕塑祖傳遺產的影響,查爾斯.S.約翰遜(Charles S. Johnson)編輯的《機會》(Opportunity)雜誌及《危機》(The Crisis)雜誌成為年輕一代的知識基礎。這些早期出版物也記錄了新黑人運動的國內和國際視野與連結,以歐洲的藝術家、作家和表演者的封面故事為特色,並描述廣泛的國外旅行與視野。

威廉.約翰遜,《吉魯巴 V.》(Jitterbugs V.),木板上油畫,99.1×53.3 cm,1941-1942。(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洛克和杜波依斯在各自的研究生學習期間都培養了大量跨大西洋的世界觀,與此同時也進一步提倡新興一代的新黑人藝術家與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連結,將其視為可以激發原創作品的參考。展覽中展出帕爾默.海登(Palmer Hayden)的作品《戀物與花》(Fétiche et Fleurs)便是其中一個在歐洲立體主義潮流中找到自我定位的創作。此件由藝術家旅法時所完成的作品,傳統靜物畫結合非洲雕塑,它探索了非洲和西方美學的融合,正如洛克所推廣的理念,並突顯了這幅重要作品和新黑人運動中的其他作品所處的更廣泛的國際現代主義運動。

透過這一系列實踐,藝術家們進一步發展了哈林文藝復興中兩種不同風格方法的互補方面,融合了西方古典主義、歐洲現代主義、非洲藝術和黑人民間文化的新國際化黑人美學概念,實現建立價值觀、信仰和願望的新方法的共同願景。這些體現在如哈林文藝復興運動中藝術家之一黑爾.伍德拉夫(Hale Woodruff)的作品《紙牌玩家》(The Card Players),融合了非洲藝術、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多種影響。而威廉.約翰遜(William H. Johnson)採用以鮮豔的色彩和扁平、扭曲的構圖為標誌,從非洲雕塑和非裔美國模特兒與市民身上尋找靈感。

威廉.H.約翰遜,《藍色女人》(Woman in Blue),亞麻布面油畫,88.9×68.6 cm,1943。(©Clark Atlanta University Art Museum,攝影/ Mike Jens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在此次展覽中展出於1934 年亞倫.道格拉斯(Aaron Douglas)為曼哈頓135街的圖書館分館創作了史詩般的四幅壁畫系列《黑人生活的面貌》(Aspect of Negro Life:From Slavery through Reconstruction)更是哈林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作品。道格拉斯追溯了非裔美國人歷史的軌跡,分為四個階段和兩次大規模移民:從非洲到美國被奴役; 透過解放和重建; 進入現代的種族隔離南方; 然後隨著大遷徙向北到達哈林區。道格拉斯融合了非洲、埃及和西方藝術史元素形成了一種標誌性風格,以聖經敘事與黑人歷史以及現代主義特徵的工業未來願景以單色圖像結合。《渴望》(Aspiration)則是他於1936年為達拉斯德克薩斯州百年博覽會創作的一系列壁畫的最後一幅,它的領導者代表旨在展示科學和教育工具的價值,以尋求從奴役成功過渡到自由和繁榮的前景。新黑人藝術家和他們的歐洲黑人藝術家試圖在現代藝術的背景下創造一種自我肯定的視覺語言,然而如何參與非洲藝術美學的提問,也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黑人主導出版刊物《機會》及《危機》上激烈辯論的主題。

1934年亞倫.道格拉斯為曼哈頓135街的圖書館分館創作了史詩般的四幅壁畫系列《黑人生活的面貌》,是哈林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作品。(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哈林文藝復興中的女性形象與實踐

儘管如此,這段時期所有風格的主要一致性是對現代黑人主題的描繪,在運動的發展下,黑人藝術家為黑人名人創作的肖像畫的數量在藝術史上形成前所未見的盛況。在「肖像畫和現代黑人主題」的展覽主題中,威廉.H.約翰遜於1943年創作了一幅名為〈藍衣女人〉(Woman in blue)的肖像畫,描繪了一個女人自信地凝視著畫家的目光,象徵黑人的堅強力量。自學成才且受民間藝術影響的霍勒斯.皮平(Horace Pippin)展現直率及他常有設計感富有表現力的色彩運用,呈現出獨特的自畫像。小塞繆爾.約瑟夫.布朗(Samuel Joseph Brown Jr.)的作品則使用啞光錶面來呈現自畫像。畫面呈現在模糊的室內深藍色調的包圍下,他自身凝視鏡子時的沉思的氛圍,而他的鏡像則凝視著觀者。查爾斯.亨利.奧爾斯頓(Charles Henry Alston)的《穿紅裙的女孩》(Girl in a Red Dress),描繪這位非裔美國年輕女性優雅修長的脖子和雕塑般的臉龐,加上風格化的現代服裝和沈思的目光,傳達出一種神秘氣質並體現了藝術家對非洲美學和現代主義繪畫的融合。

在「肖像畫和現代黑人主題」的主題中,展出威廉.H.約翰遜、霍勒斯.皮平、小塞繆爾.約瑟夫.布朗(Samuel Joseph Brown Jr.)與查爾斯.亨利.奧爾斯頓等,多位藝術家作品。(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女性的肖像畫不僅作為哈林文藝復興的重點之一,女性藝術家也是哈林文藝復興的要角,儘管這時期的女性視覺藝術家進入視覺藝術領域比進入表演藝術更困難,仍然有諸多女性實踐者以歌手、演員、舞者和作家的身份參與其中,例如阿道夫.德.邁耶(Adolph de Meyer)於1925年拍攝的一張著名歌手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的攝影影像。而鮮少呈現於大眾的女性藝術家勞拉.惠勒.沃林(Laura Wheeler Waring)的作品《母女》(Mother and Daughter,1927)描繪兩名女性,比較了她們的側面並對比了兩人的膚色和頭髮,隱晦點出時代氛圍下對種族混合家庭的爭議議題。沃林巧妙地以洛克所青睞的現代主義繪畫手法,回應黑人社區中混血和跨種族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存在。

勞拉.惠勒.沃林,《母女》(Mother and Daughter),布面油畫,48.3 × 40.3 × 3.2 cm,1927。(©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攝影/ Juan Trujillo,(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

1930年,在洛克廣泛旅行並開始擔任早期非裔美國人展覽及美國各大美術館的策展顧問時,開始敦促藝術家探索與歐洲現代主義藝術家連結,並開始發展未來應將黑人與白人藝術家作品一同展覽的願景。在「哈林文藝復興」展出的白人現代主義者也反過來受到黑人生活的影響,如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與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創作的一幅巨幅肖像畫《戴綠圍巾的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 With a Green Scarf),它展示了一位身穿西服的黑人模特,與那個時代的異國情調背道而馳,而基斯.範.東根(Kees van Dongen)的一幅瘋狂畫作則描繪了一位穿著狂野服飾的黑人女性。

這些不同主題與風格交錯貫穿了哈林文藝復興藝術創作的各個領域,如以「夜生活」為子題的展覽區域,呈現新黑人藝術家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來捕捉爵士樂時代的熱鬧場景。阿奇博爾德.莫特利(Archibald J. Motely)最著名畫作之一《夜生活》(Night Life),帶領觀眾走進當時區域內的夜總會中,構建20世紀上半在芝加哥西南區非裔美國精英的場景,在夜總會充滿了旺盛、樂觀的活力氛圍,莫特利透過技巧、作曲和色彩傳達了爵士樂的聲音和動作,以簡化的幾何形狀勾勒人物,強調對角線,營造出活潑的動態,夜生活主題讓藝術家有機會展示芝加哥非裔美國人中存在的多樣眾多色調和色彩的表達。而在「作為行動者的藝術家」的部分,則探討了哈林文藝復興核心的公民活動主義,威廉.約翰遜《哈林之月》(Moon Over Harlem)的經典代表作品,以1943 年種族抗議後警察的暴行點出現實社會處境。

在「夜生活」為子題的展場一隅,以阿奇博爾德.莫特利最著名畫作之一《夜生活》帶觀眾走進20 世紀上半芝加哥西南區的夜總會中,觀看非裔美國菁英的活動場景。(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藝術家羅馬爾.比爾登(Romare Bearden)於1970年創作的長壁畫《街區》(The Block)為這場史詩級的展覽劃下完美的結語。比爾登描繪哈林區的萊諾克斯大道(Lenox Avenue),這個獨特街景擴展到六個大面板上,充滿了教堂、商店、理髮店、殯儀館和小型公寓大樓為不同的市區背景襯托著葬禮、玩耍的孩童、無家可歸者等居民活動。哈林區是比爾登成長的居所也是他創作的工作室所在。巴爾登在擁抱立體主義拼貼風格後將敘事帶入形式,成功轉化為富有個人自傳式情感色彩的作品。在展覽安排下點出了哈林文藝復興運動藝術家所獲得的滋養與創造精神仍回到了哈林區的日常光景。

「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一展以羅馬爾.比爾登於 1970 年創作的長壁畫《街區》劃下完美的結語。(攝影/Anna-Marie Kelle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這場展覽策展人穆雷爾與大都會美術館的策展團隊不僅為更廣觀眾更廣泛發掘了這些作品的歷史社會脈絡,同時藉由策展實踐展現黑人藝術是現代主義的一部分,應當與畢卡索、馬蒂斯和其他白人美學的實踐者並置。現代主義溶解了舊的形式,同時恢復了與因技術革命和社會動盪而分裂的過去的聯繫,黑人藝術家經歷了這些變革,反映在作品中歷史敘事、現代生活以及對新穎視覺美學語彙的不斷摸索。

柯念璞( 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