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扎根自生活與文化的全方位藝術創作者——楊英風

扎根自生活與文化的全方位藝術創作者——楊英風

Yang Yuyu, An All-encompassing Artist Rooted in Life and Culture

楊英風是一位創作力豐沛的藝術家,創作時間超過60 年,作品超過2,554 件,創作面向廣泛,從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到石雕、泥塑、陶塑、不鏽鋼,乃至景觀規劃、雷射與攝影。獲獎無數的他,從鄉土出發,跨越現代主義,結合生態與科技、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足跡橫跨世界各地——紐約、東京、巴黎、北京都能見到他的景觀雕塑,是公認的臺灣前衛藝術倡導者、公共藝術先驅。

(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21期臺灣藝術前輩身影)

文|廖桂寧採訪
圖|史博館、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張家瑋

重慶南路與南海路交會處,一幢磚紅色建築,外形樸趣的白色石獅在旁守候;十字路口立著不鏽鋼雕塑作品《和風》,象徵宇宙生命平衡的圓球面上,映照著天光、往來車流與路過行人的身影。這裡是楊英風美術館,在館長王維妮的引領之下,我們將走進雕塑巨擘楊英風多彩的創作世界。

雕塑家楊英風。

本身也從事藝術創作的王維妮,作為已故雕塑家楊奉琛(1955­2015)的夫人、名雕塑家楊英風(1926­1997)的媳婦,一直忙於照顧家庭以及對外行政業務,「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美術系藝術行政管理碩士期間,以楊英風為研究主題,我才開始認識身為藝術家的楊英風;透過爬梳上百篇文章,理解藝術家的內心意識。」王維妮說。

楊英風是一位創作力豐沛的藝術家,創作時間超過60 年,作品超過2,554 件,創作面向廣泛,從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到石雕、泥塑、陶塑、不鏽鋼,乃至景觀規劃、雷射與攝影。獲獎無數的他,從鄉土出發,跨越現代主義,結合生態與科技、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足跡橫跨世界各地——紐約、東京、巴黎、北京都能見到他的景觀雕塑,是公認的臺灣前衛藝術倡導者、公共藝術先驅。

藝術創作的滋長

回顧創作經歷,楊英風這一生幾乎都在工作,卻將之提升為藝術創作。他相信藝術根植於生活與環境,即使是手工藝,也必須從自身生活與環境出發,作品要展現出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反映民情,才能背負並傳達文化,最終達成不朽。

個性認真的楊英風,無論身處何地,總以研究精神觀察當地人文環境,身體力行的田調精神,拓展了他創作的深度及廣度。版畫《蘭嶼頭髮舞》是他師院(今臺師大)時期察訪後的寫生之作,舞者在圍觀人群中舞動著的頭髮如火焰般躍動。豐年時期膾炙人口的《後台》以歌仔戲後臺為前景,臨時搭建的舞臺下方,擁擠簡陋的空間裡,好奇的孩子們四周攢動,演員在這一片騷動中,細細地著衣打扮,準備之後粉墨登場;《豐收》則呈現出農家收割後在田邊打榖曬榖的場面,觀者能在細節豐富的畫面裡,感受到後方的陽光投射而來。

身處局勢動盪時代,楊英風學院生活不斷中輟,歷經日本、北京,最後回到臺灣,1951 年因為經濟壓力,楊英風從臺師大美術系輟學,接受藍蔭鼎(1903­1979)邀請而擔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以雜誌為舞臺,揮灑手法從版畫、插畫、素描、水彩到漫畫,主題從地方風景、民風習俗到政令宣導,時而寫實,時而幽默,11年的編輯工作留下許多精采平面作品,為臺灣農村風土保存大量紀錄。

同時期,楊英風活躍於五月畫會,帶著創新精神,將傳統版畫推向現代版畫,楊英風說:藝術家是不停地追求進步,不停地追求轉變。因此,他以傳統藝術為底蘊,嘗試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型,先是將實體意象符號化,創作出《力田》系列,而後在義大利遊學的3 年期間,完成一系列無版數的抽象版畫作品。

緣於史博

1960 年開始的這兩年,楊英風人生中有兩件重要大事,一是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展開首次個展「楊英風先生雕塑個展」,另一件事則是兩年後辭去美術編輯,專心經營雕塑創作。楊英風與史博館的緣分,早在個展之前便開始了——1955 年史博館創建之初,他協助館方製作敦煌石窟壁畫室;1956 年以雕塑作品《仰之彌高》參加國際展覽「巴西聖保羅藝術雙年展」,多次代表參加直至1967 年。

1960 年楊英風(左)於史博館舉辦首次個展「楊英風先生雕塑個展」。

個展之後,1962 年代表參加「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1969 年為史博館舉辦的「第二屆歷史文物仿製品展」複製館藏唐代《瓦十二辰像》;自義大利返國後的「義大利銅章雕刻展」也是在史博館舉辦……。除此之外,楊英風多次受聘為館方評審委員及藝術推廣委員,並於1970 年為館方規劃設計庭園景觀。

朱銘(1938­2023)在史博館的首次個展,也是楊英風的牽成。原本檔期安排為楊英風,臨近展出時間,楊英風以準備不及為由舉薦朱銘。當時朱銘已拜師8 年,楊英風惜才愛才,將他帶在身邊工作,只要有機會就在展覽中夾帶他的作品,並提醒他:「千萬不要學我,才會有自己的天空。」因而,朱銘曾說:「若沒有楊英風,就不會有今天的朱銘。」

立足鄉土,邁向前衛

擔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期間,楊英風仍在工作之餘勤勉於雕塑創作,此時期作品延續雕塑先驅黃土水(1895­1930)的寫實成就,展現自然寫實風格,作品《驟雨》以一位站在泥土地上的農人,完成一個故事:農人準備下田,趕在西北雨落下之前,將簑衣披上肩。透過面容與肌肉的張力,表現出屬於農人的堅毅性格,這件作品獲得1953 年臺陽美術協會第16 屆臺陽美術展覽會的「臺陽賞」。

楊英風,《驟雨》,1953 年,銅,74×43×27 公分。

《豐年》後期開始出現書法系列作品,《梅花鹿》即是代表之作,以書法線條鏤空雕刻,曲線製造出來的虛空間裡,我們看到了形象飽滿的成鹿與小鹿。歐洲遊學期間,他發現美的根源是「單純、有力、樸素自然,充滿幻想」,在這以後,他以創作展現這個信念。回到臺灣,楊英風到花蓮任職,開始石雕山水系列創作,並在1970 年代開始為許多飯店、主題公園、大型建築等設計現代雕塑作品。

楊英風,《梅花鹿》,1962 年,銅,134×73×73 公分。

楊英風熱愛東方美學,也積極探索新的可能,認為藝術創作應該要承古溯今。因此,東方傳統符徵——日、月、龍、鳳,經常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同一個符號卻變化多端,龍可以是東豐大橋有著殷商符紋的《飛龍》,也能幻化為氣勢磅礡的太魯閣系列:「我在花蓮看到山脈、石塊的綿延無盡,壯大碩實,變化多端,生命力在其中循環不息,我覺得這就是龍。雖然只抓住這偉大時空的一瞬間、一角隅,我要它成為我的『永恆』、我的『宇宙』。」楊英風在《景觀與人生》中這麼述說。

鳳凰的夢想與奇蹟

鳳凰更是在楊英風的作品中現身無數,這當中絕對不可錯過的就是《鳳凰來儀》。這件作品於1970 年在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展出,具時代感的機械線條,楊英風在組合時要求工作人員保留焊接痕跡,原本冰冷銳利的幾何圖形因而柔和,產生出一種溫暖的生命力。高達7 公尺、寬9 公尺的大紅色鳳凰立於貝聿銘(1917­2019)簡潔的建築前方,彷彿下一秒就要順勢旋升展翅高飛。

楊英風,《鳳凰來儀(一)》,1970 年, 鋼、鐵,700×900×600公分。

剪紙藝術立體化的《鳳凰來儀》,不僅作品本身精采,創作過程更是一個勵志故事,楊英風接到外交部部長葉公超先生電話,即將在日本大阪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請他設計館前方的景觀雕塑。製作期不到4 個月,這樣緊迫的時間讓他不敢答應,在葉公超堅持勸說下,他接下了這個艱難的任務。

接下任務後,楊英風趕赴日本勘場、構思、溝通往返,最後僅剩下1 個月的執行時間,為了期限內完成這件巨型作品,他不分晝夜趕工,不停思索如何將堅硬的鋼材轉換成流暢線條。在不斷嘗試後,他以載滿重物的卡車在鋼材上來回輾壓,完美的羽翅曲線因此成型。一群人在冰天雪地中分工努力,最後的組裝更是只花了9 天的時間。

因為時間急迫,還創下了小模型在大模型之後完成的紀錄,楊英風曾說,這件作品在不斷的奇蹟與許多人的協助下完成,是「一個夢想的完成」。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楊英風也開始邁向國際舞臺。

(全文未完,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完整文章請見《歷史文物》321期)

延伸展覽|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展期2024年5月18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止。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5篇 )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