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地景說話專題】身體與記憶的重製:台灣與印尼當代影像中的地景

【地景說話專題】身體與記憶的重製:台灣與印尼當代影像中的地景

Remaking of Body and Memory: Landscapes in Contemporary Imagery from Taiwan and Indonesia

印尼與台灣不僅是近年的南向政策推動兩國藝術合製與交流,早在殖民史、移民史與文化流動的過程中,就已有許多蛛絲馬跡在攝影、電影、錄像與各種當代藝術創作中。
自影像誕生以來,不僅改變人們對於記憶的存取,也暫存了時間,更讓身體感出現新的認知,甚至關乎歷史檔案的保存與脈絡梳理。特別是動靜態攝影術的發展從西方到東方,對台灣而言,則是從殖民者日本到被殖民國的拓展路徑。巧合的是,印尼與台灣的影像史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不僅是近年的南向政策推動兩國藝術合製與交流,早在殖民史、移民史與文化流動的過程中,就已有許多蛛絲馬跡在攝影、電影、錄像與各種當代藝術創作中。&nb...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陳沛妤( 5篇 )

陳沛妤(Chen, Pei-Yu,1987-)2012年、2013年臺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評論獎得主,2020年第三屆「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擅長藝術評論,目前正學習攝影、數位修圖與錄像創作。曾任《藝術觀點》與「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執行主編。關注主題為影像藝術、電影藝術、跨文化藝術、數位藝術、動植物藝術、靈魂與自然等主題。曾於澳洲進行為期2年的打工度假計畫,期間參訪各大畫廊、美術館與工作室並訪問多位國際藝術家,對於國際文化交流有濃厚興趣,文章主要刊登於《藝術家》雜誌與「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