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各大館所被迫思考,如何在實體展館之外,透過數位與網路打破實體限制,拓展與觀眾溝通的可能性,因而有多方樣態的嘗試。有些透過360度的空間攝影紀錄現有展廳與展品,使觀眾能夠於雲端看到實際的展出狀況;(註1)又或是數位化典藏品,(註2)提供線上展出。不論形式為何,多數仍以實體文物、展品與展覽為基礎,探索不同的數位呈現方式,使展覽的傳達可以更靈活。
與此同時,藝術創作也伴隨著這幾年區塊鏈、生成式技術與人工智能等相關的技術與應用趨於普及,有著更快速進程的發展與變化,美術館究竟該如何面對當代藝術展演的多變性,並擁有更靈活的形態面對大眾,是這個時代下美術館們的長久課題。
202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啟動「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選擇面對的方向,並非僅單純地數位化展覽,更聚焦於藝文生態內關注前瞻科技發展的創作者、策展人、評論者、技術人員、製作者與社群們,以展覽及創作為凝聚眾人的契機,逐步建構一個促進實虛整合展演的平台,也為了2028年即將完工的北美館二館,在軟體內容方面進行銜接與準備。
以線上作為跨國度與時空的展出平台
2024年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的首檔線上展「卷積」,將網路視為新形態的藝術實踐場域,邀請藝術家創作僅能存在於網路系統的作品。「卷積」與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納迪姆.薩曼(Nadim Samman)合作,探討機器生成訊息的影響與運作方式,邀請西蒙.丹尼(Simon Denny)、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與鄭先喻發表全新委託創作。線上展覽之外,該計畫也延伸線下實體展覽,將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以網路為基礎而開發的互動遊戲作品《S.S. Lacuna:序幕》(2024)與錄像作品《穿孔天空》(2021)規劃為裝置版本展出。
展覽也透過邀請獨立策展人黃祥昀,針對這檔展覽特性,規劃三場讓大眾可以線上參與的公眾活動,(註3)例如:相對於實體空間的導覽活動,「卷積」的展覽導覽以我們慣常在Youtube看到新遊戲產品的開箱試玩形式,邀請跨度表演藝術、社會設計與科技的策略師陳運成(Lucky)擔任直播主,為觀眾們進行線上導覽,直播如何逛線上展,並實際操作西蒙.丹尼(Simon Denny)的互動作品《元宇宙景觀:拼貼》,甚至與藝術家西蒙直接在作品中相遇對話。又或是第二場的活動由鄭先喻作品《不是你喜歡的今天》延伸出AI假新聞的撰寫工作坊結合藝術家導覽,一方面討論2022年末推出而深刻影響了資訊生產模式的ChatGPT是如何運作,並也透過帶領觀眾利用數位工具實際撰寫假新聞,進而培養判准資訊真假的敏感度。
擔任直播主,開箱「卷積」的展覽。直播畫面截圖由北美館提供。.jpeg)
連結社群,創造在地前瞻科技應用於藝術的討論
「開放網絡計畫」啟動的第二個計畫則是「共域」(Commoning),以活動為主體,展示為輔,連結不同社群為核心。今日科技技術對於社會與生活的影響,已非單一領域可以討論,藝術創作與其面對的觀眾群也是。「共域」如同其名稱「Commons」(註4)的精神,希望能夠透過四個面向的子計畫,匯集各領域中的多元人才,創造出不同領域對前瞻科技的討論平台,計畫統籌蘇珀琪分享美術館也希望透過這個計畫連結更多元的藝文觀眾群們,一方面揭開不同類型創作實踐者與社群們對於科技的應用與觀點於大眾,另一方面則邀請大眾參與這種仍不斷演進變化的藝術,共同加入成為藝術生態系的一員,一起思考與面對藝術與社會間密切的連動關係。
首檔「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由「群島資料庫」(註5)的發起人鄭文琦與藝術家吳其育共同策畫,邀請五組藝術家與策展人通過演說、表演、影像放映、研究型桌遊等活動,(註6)探討科技媒介在藝術實踐中的能動性,讓觀眾更聚焦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構思,透過參與活動,探索虛實整合如何深入影響創作思維與藝術呈現方式。整體計畫源自鄭文琦於 2017 年發起的「群島資料庫」,關注藝術家在疫情前後四年間如何在創作中運用技術並進行相關討論。這些藝術家的選擇,主要來自鄭文琦在這段期間的研究與個人關注,反映他對技術性創作的興趣與探索。在此,「技術」不僅指媒體技術,亦涵蓋創作架構與組織調度的方式。


第二檔「GM,開路:藝術生態系的在場證明」由臺灣加密藝術團體眾聲道(Volume DAO)策劃,透過展場內多個QR code,作為展覽與各場次活動的「在場證明」。觀眾掃描後可獲取憑證,而這項互動方式背後綁定區塊鏈技術,使觀眾的藝文參與足跡得以被記錄與顯化,(註7)推動未來藝術生態系中更透明的公眾參與模式。計畫也透過專題演講及論壇,介紹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原理,並連結關注Web3發展的組織成員或是倡議者進行跨領域交流。計畫成員張又升分享,過去多在網路上的討論,因實體活動而聚集,雖然不同領域的觀點豐富,討論時間往往不足,但這樣的碰撞也讓團隊更清楚各界對區塊鏈技術的想法。「開路計畫」的長遠目標,是串聯全國館所,讓過去難以量化的觀眾連結與樣貌更加具體,勾勒出更完整的全國藝文人口輪廓。

當科技技術化為藝術語言
相對於首檔與第二檔以面對藝術家與觀眾群為主,第三、四檔的計畫更聚焦於不同技術應用的藝術創作類型。第三檔「VR圖書室計畫」由藝術團隊在地實驗策劃,面對今日多元的沉浸式體驗發展,計畫選擇以虛擬實境(VR)作品為主軸,並建構一個專屬於VR展演的活動空間。策展人吳伯山分享臺灣的擴延實境(XR)發展在國際上佔有相當的領先位置,但國內除了高雄,少有固定據點供產業與創作者交流,一般民眾非影展舉辦期間亦難以接觸到,本次難得讓VR創作能在美術館長時間呈現並與大眾交流。選片考量特別思考美術館的特性,以當代攝影與錄像技術的拓展。例如:全明遠的作品《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便是延續著當代攝影對於不同新媒材技術應用,而展現出的360度觀看新形態。義大利導演大衛・拉普的作品《瀑布膠捲夢》則是建立類似過去錄像展場的空間感,但迥異的影像空間觀看體驗。(註8)

第四檔「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由獨立策展人黃祥昀策劃,回應線上展「卷積」討論機器生成訊息運作基礎的資料庫,並透過系列活動探討科技霸權時代反轉與共享資料庫的可能性。參與者可以從中了解資料庫的運作方式,思考如何在數位化時代構建更多共享知識的公共平台,並也加入策展人長期關注數位中的身體性展演。展覽也試圖拉入亞洲女性藉由網絡與資料庫的相關社會實踐議題,以及拉丁美洲藝文社群面對政治的不穩定性,如何透過網絡的連結,形成另外一股社會力量進行自我的支持與文化推動。作為共域計畫的最終檔,黃祥昀希望從多重面向回應線上展「卷積」與其他三檔的共域計畫,(註9)並也在實體展出現場建立可供群眾參與編輯的心智圖,呈現出展覽論述背後流動的理論框架與開放的詮釋空間,實驗共域的可能性。

藝術與科技整合的未來想像
回顧第一年的「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其不僅推動展演的發生,更關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介入藝術,並回應社會與生活的各層面。線上展探索網際網路的媒體特殊性,讓藝術創作在瞬息萬變的數位環境中持續實驗,並透過無國界的特性,促成國際間更即時的連結與交流。線下展演則擴大對多元藝術類型的討論,一方面實驗虛實整合的展現方式,另一方面串聯藝文生產體系內的各個角色——從創作者、技術工作者、觀眾到策展人與機構,推動共創與對話。
這不僅是一次展演計畫,更是對未來藝文生態的提問與行動。當科技持續塑造我們的感知與連結方式,藝術如何回應?我們如何在技術驅動的時代,重新想像創作的可能性?好奇「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作為一個具有長遠性想像的平台,將會如何繼續行走與探索這條未知路。
註1 這種類型可以參考法國羅浮宮的網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之「線上逛臺史博」
註2 可參考近年國立臺灣美術館以館內典藏所策劃的「林玉山臺灣寫生地圖與足跡─線上互動展」,又或是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以館方典藏電影相關照片文物,規劃多檔主題性的線上展。
註3 各項公眾活動,可以上臺北市立美術館的Youtube官方頻道觀看。
註4 共域(commons)的概念,以及機構如何實踐這樣的理念,可以參考【荷事生非】以「共合」為理念的荷蘭藝術機構—— Casco Art Institute: Working for the Commons。
註5 群島資料庫自2017年發起,以「藝術進駐、文化詮釋、共同生產」為工作方針,致力於梳理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共享歷史及其解殖作用。
註6 關於五場的活動內容可以參考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之現代美術+線上特輯文章《航渡技術的海洋:共域之一《群島之海》的觀察。
註7 詳細的互動模式可以參考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之現代美術+線上特輯文章《GM,開路:藝文生態系的在場證明》。
註8 導演使用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將不同年代的影像片段拼湊,建構出義大利影史上最常出現的吉拉托山瀑布。影像會在360度的沉浸式空間裡不同變換位置,使觀眾需要不停移動進行觀看。
註9 整體計畫結構可以參考「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內的策展論述心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