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環園空橋是特色,中山北路破口成敗筆:北美館擴建案,綠建築優等生郭英釗團隊怎麼輸了?

環園空橋是特色,中山北路破口成敗筆:北美館擴建案,綠建築優等生郭英釗團隊怎麼輸了?

Sky Bridge Around the Park as an Attraction, Failure of the Zhongshan North Road Crossover Gap: Why Didn’t the Renowned Green Building Team Led by Kuo Ying-Chao Win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Expansion Project?

推動綠建築多年的郭英釗團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中列名第二,鎩羽而歸,外界頗為驚訝。郭英釗團隊提案結合文化、自然與建築結構三位一體的概念,提出北美館「林間美術館」的公共空間概念與樣貌,其中環園空橋的設計為一大亮點,但中山北路破口卻成關鍵敗筆。

推動綠建築多年的知名郭英釗團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擴建案中鎩羽而歸,外界頗為驚訝。招標案塵埃落定,外界還是好奇打聽,究竟郭英釗團隊如何思考公園裡的地下建築,又如何詮釋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美術館?

郭英釗自信給了答案,「我們規劃的北美館新館,是21世紀新型態美術館,會在國際藝術地圖上發光,也可以在全球美術館建築中留名。」

建築師郭英釗。(簡秀枝提供)

統包競標,名列第二

今年4月12日,北美館擴建案第一次公開招標截止收件,大家預期遞件「三星+九典」團隊,反而缺席,全案以流標收場。原來,「三星+九典」團隊設計圖已經完成,但精算成本,特別是作為「展演映」的黑白盒子,是非常專業的空間,光是空調預算,遠超過招標公告數字,基於不打腫臉充胖子,該團隊忍痛在最後關頭打住。當時,給了各界務實印象,也凸顯台灣營造環境險惡生態。

延伸閱讀|疫情延、物價漲:北美館擴建統包案刮冷風,4月底前再公告

「怎麼可以讓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最重要的美術館擴建案再生變。」最後為了不讓等待26年的北美館擴建計劃,再度胎死腹中,九典調整設計,三星承擔風險,「三星+九典」團隊參與第二次招標,果然讓擔心該案二度流標的市府團隊,喜出望外,扭轉被要求中途停辦的尷尬。

無獨有偶,同樣因精算成本,在第一次招標遞標截止前10天喊卡的張樞團隊,也加入第二次招標,如期遞件,但後來因為沒有通過資格審查飲憾,留下郭英釗、劉培森、林洲民,三選一的競標局面。

延伸閱讀|「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二次招標:四組團隊參戰,劉培森、郭英釗、林洲民初審過關

5月11日進入緊鑼密鼓的審查階段,結果郭英釗團隊列名第二,成為陪榜客。「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也很喜歡自己的設計方案,但競圖結果很難說⋯⋯」,「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日後會繼續努力!」當被問到最感遺憾的是什麼,郭英釗回答:「Everything,一切都可惜,我們設計非常以國際接軌、新媒體藝術未來性為考量,這樣的設計是有可能入選21世紀國際美術館新典範!」功敗垂成,團隊的反應?「跟以前競圖失敗差不多,只是這回期待值很高,大家更痛一些!」

也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郭英釗與團隊接受競標失敗的事實,難過幾天之後,收拾情緒,又跳進另一個公共工程招標案的準備中。該案已經流標多次,時機漸趨成熟,這回他們更步步為營,做最大的努力,結果留給上帝。難過歸難過,當問及是否參加招標後的論壇或展覽,郭英釗爽快答應,「ok 啊,就好像為沒有機會實現的作品,辦一個葬禮,也蠻療癒的。」

翌日是國立台灣科技大學2022年畢業典禮,郭英釗應邀以貴賓身份,在畢業典禮中演講,題目正是「失敗的精髓」。郭英釗面對全埸師生侃侃而談,「人人都想成功,但失敗是無可避免的,如果因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最後阻礙了前進,會因此失去關鍵的一步。」

63歲的郭英釗,從事的又是建築師行業,在爭取公共工程競圖上,中箭落馬,是家常便飯。他拿自己的失敗作為例子,期勉畢業同學,勇敢迎向失敗。他同時引經據典地表示,宇宙其實是由秩序和混亂所組成的,生活也和宇宙一樣,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混沌始終佔上風,人生之路,不會都是風調雨順,社會競爭也很難是人定勝天的。郭英釗強調,捷足未必先登,強者未必戰勝,識者未必富有,能者也未必成功。

延伸閱讀|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劉培森方案獲選,首座地下美術館翻轉未來想像

延伸閱讀|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咫尺天涯,有緣無份

論地緣,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中山北路三段,三星營造也位於承德路三段,與北美館基地接近。2010年台北市舉辦花博,郭英釗團隊承攬過花博三館,對周遭環境十分熟悉,對於處理公園中建築,經驗豐富。去年北美館典藏庫房招標時,郭英釗團隊也參與標案,結果吃了敗仗。台南子弟殷實家訓,從哪裡跌倒,就應該從哪裡爬起來,北美館擴建案成為郭英釗團隊一展抱負最好的機會。

在評審委員會的簡報上,郭英釗團隊首先以空照圖進行「周邊環境分析」:北美館預定地就位在空照圖的正中央,九典公司位於下南側,三星營造則在左上側,與北美館園區成為三角關係,名符其實的近鄰。(郭英釗提供)

走過20年不悔的歲月,郭英釗的九典團隊邁向30而立,希望多元發展,尋找沒有做過的標的。這回北美館擴建新媒體美術館,以「展演映」為主、又希望將來落成啟用後,成為廣結社會善緣、接軌國際的舞台。不是蓋傳統白盒子美術館,郭英釗團隊興致高昂,起步雖晚但全力投入。身為北美館近鄰,又在他們打拼的首善之區台北市,郭英釗團隊很認真思考,台灣文化軟實力的可能未來。 於是,該團隊在集思廣益後,為此案定了基調:

一、在環境上,彰顯自然生態、資源永續的美術館。

二、在都市發展上,連結自然、人文、歷史紋理,創造都市商業活力。

三、與市民關係,則營造市民親近自然的機會,與藝術不期而遇。

四、美術館屬性,是具前瞻性,有自主營運條件的藝術中心。

經由上述四大信念,郭英釗團隊叩接在「One museum one park 」的總信念上,也就是說,森林公園下的前衛美術館,呈現視覺與功能的極大化,同時兼顧了市民權益與專業永續,讓北美館連結國際,台灣當代藝術被全世界看到。

郭英釗團隊標案簡報主視覺為地平線大小綠圈圈一字排開,正寫的M(Museum)和倒寫M(成了W),代表林間美術館的延伸,也是美術館地下化的意象。其中,M的右側與W的左側,線條加粗、上下連結。在視覺上形成兩段式的連結,暗示著地上、地下一氣呵成,也意味著相融合諧,彼此「心手相連,永續經營」。(郭英釗提供)

熱愛建築,從家鄉台南開始

郭英釗,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之一。 1959年在台南出生,台南一中畢業,大學念成大建築系,郭英釗從府城的沃土中,成長茁壯。郭英釗很會念書,功課一直很好,以台南一中名列前茅的成績,可以進台大電機系,南一中師長也懇切建議他以台大為志願,讓統計金榜更好看,為母校爭光。

但郭英釗就是喜歡建築,家住台南,在地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是當時建築系中唯一的公立大學。捨台大電機系,堅持以成大建築系為第一志願的郭英釗,一來可以一圓他的建築夢,再者可以繼續留在他所摯愛的家鄉台南,上大學不必離鄉背井,餐風露宿。事隔多年,他回頭看當年的抉擇,還是覺得慶幸,而家鄕緣,如影隨形,成大畢業後,連服兵役,他也非常幸運分發到台南。

台南人的憨厚老實,愛鄉愛土,舉凡廟埕巷弄,街頭藝術、魚塭養殖、鹽田濕地風情⋯⋯對郭英釗來說,記憶深刻,長年浸淫觀察,不但成為他闖盪天涯海角,拼博力量的源頭,更是永不匱乏的創意與自信懷寶。

後來郭英釗赴美留學,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系進修,拜後現代主義大師查理.摩爾(Charles Moore,1925-1993)為師,深受啟發,取得碩士學位。返國後,一直在建築界打轉,1995年創立「郭英釗建築師事務所」,執業4年後,與成大學長張清華(1957-)合組「九典建築師事務所」(Bio architecture Fomosa),成為建築中生代的出色團隊。尤其在推動綠建築概念,生物智慧回收再利用上的執著,形塑出優質印象與特色。

成立九典,投入BI(生物智慧)綠建築

九典,為什麼取名「九典」?九點?酒店?為了這個名字,經常被捉狹,衍生出許多笑話。

原來郭英釗是聽從算命先生的姓名學。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郭英釗,保留了他相當傳統、迷信的一面,因為算命師說他的事業發展,最好與「典」字同在,就會一路好運,他立即接受。

典,根據百科全書解釋:

1. 可以作為標準的書籍,如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2. 可作標準、法則來用,例如,典章、典制、典故、典範、典雅、典禮、典型。
3. 是一種典禮儀式,例如,盛典、大典。
4. 以動詞使用,主持,主管,例如典試、典獄等。
5. 而活買活賣,到期可以贖,例如,典賣、典押、典契。

原來,典就是慎重其事,集典範標章於一身。

郭英釗與張清華成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是在1999年,因此取了「九」字作為紀念。「九」、「久」同音,是生生不息,亙古永恆之意,合併起來,就成為建築界大家朗朗上口的「九典」。至於英文,則以生物智慧(biological intelligence)為發想,加上台灣的在地性,取名「Bio architecture Fomosa」。

公司成立迄今23年,發展順遂,一路開枝散葉,雖然在競標上有贏有輸,但瑕不掩瑜,接案多元,堪稱鴻圖大展。 截至今(2022)年九典(BaF)擁有130位夥伴,他們特別標制近年讓員工引以為傲的成就,包括:2007台灣建築首獎北投圖書館、2011年第12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事務所獎、2012年台灣建築首獎花博新生三館、2017年科技管理協會科技管理奬企業團隊類、全台第一座鑽石綠建築北投圖書館、全台第一座鑽石綠智慧綠建築中台灣創新園區、22座鑽石級綠建築。

2019年底,九典曾在母校成大藝坊,舉行「20週年建築展」,這是該公司成立20年時第一次舉行的回顧展,題目是「成為自然:九典建築的生物智慧」,是該團隊的建築作為與建築主張的公共呈現,首度有系統地對外宣揚。根據該展覽資料陳述,九典從創設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之初,致力降低建築對環境的破壞,以「低碳美學」為宗旨,曾設計出被外媒評選為「世界最美圖書館之一」的北投圖書館,以及花博新生三館、淡水藝術工坊等知名作品,成為台灣綠建築代表及先驅者。

近年該團隊更從原本單純的低碳主張,轉向更宏觀且具啟發性的「生物智慧」(Biological Intelligence)概念,透過諸多大型的公共建設案和各類型的建築作品,傳遞及實踐對綠色未來的新思考,人、陽光、空氣、水、動植物共生的建築進行式。該團隊認為,人類應該拋棄自以為人定勝天的傲慢,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才是未來建築方向,也才是確保美好生活的出路。

「One museum one park」,首善之都文化追求什麼?

知名建築師埃羅.薩里寧(Eero Saarinen,1910-1961)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埃羅.薩里寧是20世紀著名的芬蘭裔美國建築師和設計師,他擅長以項目的需要靈活改變風格,對於現代城市發展,有他銳利且獨特判斷標準。

郭英釗一向推祟埃羅.薩里寧的想法,建物的規模愈大、導入智慧化科技設備,愈能展現效益。因此,基本建築概念力求文化(Culture)、自然(Nature)、建築結構(Architecture)的三位一體,北美館「林間美術館」的公共空間概念與樣貌,也就自然成形。

郭英釗團隊結合文化、自然與建築結構三位一體的概念,提出北美館「林間美術館」的公共空間概念與樣貌。(郭英釗提供)

郭英釗帶領團隊參加今(2022)年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的招標,可說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廿幾年來,思維的集大成與心得展現。誠如曾經擔任策展單位《實構築》代表的學者王俊雄曾表示,九典是台灣唯一以台灣自己的技術,去累積綠建築知識和作品的建築事務所,他們不斷提升自己,專注實踐生物智慧的概念,深具前瞻性。

沒有包袱,可做最好

翻開九典紀錄,成果雖然豐碩,但真正參與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不算多,沒有顯赫實績與紀錄。但是郭英釗說,沒有經驗,意味著沒有包袱,更何況北美館擴建新館,是邁出21世紀的未來館,是跨域跨界,以「展、演、映」為主軸,接軌國際藝術時潮,專業呈現蕞爾島國的當代嶄新思維,與傳統白盒子美術館完全不同。

「只要建築師很有經驗,美術館顧問團隊很強,第一次通常可以做得最好!」郭英釗自信地說。這是郭英釗引用他的恩師查爾斯.摩爾(Charles Willard Moore,1925-1993)的牙慧,所作的辯駁。

查爾斯.摩爾是知名後現代主義大師,非常富幽默感。30幾年前,他曾來台參加花蓮東華大學競圖,身為入室弟子的郭英釗一路相陪,提供在地協助。當時查爾斯.摩爾參加競圖簡報,就有評審問他,在台灣沒蓋過學校,要怎麼讓在地人相信他可以把花蓮東華大學蓋好?

只見查爾斯.摩爾回答,「我是很有經驗的建築師,我的校舍興建顧問團隊很強,因為是我第一次操刀,創意最清新,感召力敏銳,好奇心凸顯,衝勁更是最大,反而能把案子做得純粹,做得最好!」這套攻防理論,讓郭英釗一路受用。年輕建築師當然手中案例成果不夠多,但面對這一次北美館擴建案,是新媒體、前衛當代美術館,比的是發想創意與國際潮流領悟力,誰最沒有傳統包袱,不受慣性干擾,反而容易推陳出新,脫穎而出。

查爾斯.摩爾的機智,一直引領著郭英釗與團隊,越是不曾做過的案子,越是想去嘗試。北美館擴建案,正是符合這樣的思維。很另類、很簡單,可以呈現他們對當代生態、當代時潮,以及當代美術館的全新視角,與革命性體驗機會。

實踐綠建築,投入生物智慧

人類開始農牧之後,幾乎擺脫了食物鏈的束縛,族群開始無限制地擴大。但無論社會再進步、經濟再富裕,人類都不可能獨活於世界上。我們依然需要乾淨的空氣、清潔的飲水,這全要仰賴完整的生態系。如果環境惡化到其他生物無法生存,人類也將步上滅絕的後塵。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有能力照顧其他物種的生物,確保野生動植物的棲地不至於消失,是大家的責任,也正是綠建築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綠建築不過是還原「建築原本的樣貌」。

1999年內政部頒訂了「綠建築標章」,列出7項指標,包括基地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三年後增訂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兩項,涵蓋了綠建築的範疇。

打造一座又一座創新的綠建築典範,九典團隊一路以來秉持純樸設計,建造百年實用的良好環境,帶給市民豐富的體驗和美學衝擊,提升城市涵養。如懿名遠播的北投圖書館,原本是4層樓海砂屋,當年拆除重建計畫公告後,居民充滿不信任,紛紛提列條件「樓層不可過高」、「不可以砍樹」等等。在全民嚴峻氛圍監督下,九典團隊完成了獨特綠建築,「綠色小屋」不只是北投人的驕傲,更是圖書館典範,為綠建築留下不必言說的高度,有如神來之筆。

文化是建築與人文對話,建築負載了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意義,如同那瑪夏鄉民權國小圖書館,原鄉青年的意象緊密交織,又像嘉義創新研發中心的中庭花園,把木材集散地的前世今生作了呈現。

自然,則是建築與生態平衡。建築始終在人本與自然之間,醞釀妥適的空間。人的空間難免繁瑣複雜,相較之下,公園或植物園那樣的生物場域,反而單純可愛多了。像是花博新生三館的設計,其實早已超越任何建築標章。然而,原先並沒有標章的壓力與包袱,只想在遼闊空間中盡情釋放植物之美。建築與生態的結合,本應渾然天成、毫不矯飾的融入當地環境。

反觀國內綠建築發展,也出現許多問題,綴飾氾濫、華而不實,維護保養的昂貴,彷彿違背環保永續的本意。建築之所以永續,鬼斧神工的結構設計絕不在話下,相較於智慧建築,綠建築是比較視覺化的,舉凡立面綠籬、中庭的原木迴廊,由採光、通風、遮陽等需求,逐一勾勒建物的形態。每一棟建築,九典都力求「突破」。三位一體,既是建築永續的核心,也是他們的中心思想。

郭英釗團隊近年開始嘗試,透過諸多大型公共建設案和各類型建築作品,傳遞及實踐對綠色未來的新思考——建築必須習得萬物適應自然的能力,同時如生態圈一樣,將所有資源反覆利用,不致浪費。一座體現生物智慧的建築,不會強行改變基地環境,反而會順應環境,善用光、風、水、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成就更宜人的空間,達到「共好」的境界。同時,在設計初始便考慮能源和材料往後怎麼反覆利用,每一個細節都訴諸零污染、零浪費。人類和建築不應宣誓土地的擁有權,反而應該虛懷若谷,和萬物共榮,成為和萬物一樣循環不歇的存在。

林間美術館,理念真落實

郭英釗團隊的林間美術館,究竟有那些特殊性?根據郭英釗在審查委員會的簡報中,以綠建築「黃金級」/智慧建築「銀級」,作為自我評鑑。為什麼綠建築「黃金級」?又為什麼智慧建築「銀級」?

在綠建築的思維與規劃,郭英釗團隊作了三項工作:

一、基地保水:地面層綠地與透水鋪面,可使雨水直接滲透;屋頂花台土壤可以節流雨水。

二、複層綠化:喬灌木、草花塑造生態複層;露台及屋頂施作立體綠化;多樣化的原生及誘蝶誘鳥,讓鳥蝶結伴,四季分明。

三、生物多樣性:立體綠化創造生態綠網,多種類高密度混種密林,自然護岸提供小生物棲地。

郭英釗團隊對北美館園區的地點,以森林公園為基準,劍潭山與圓山飯店的雙軸線與該區交會,扣除鄰近的4項保留區域,即北邊的林靖娟老師紀念水池區、西南側的王大閎建築劇場,相鄰微偏南的人行陸橋,東側則是共融遊樂區(inclusive playground)。剩下的,再切分三,最靠近中山北路側的是錯落的「都市林蔭 urban tree shade」,偏東側,是茂盛蓊鬱的「生態林帶 ecological forest belt」,中間長條狀是「生活林帶 living forest belt」,腰間被切走一個三角形,納入東側「生態林帶」。生活林帶就是這回北美館擴建案,地下化開發,再以覆土重現公園景觀。

郭英釗團隊對北美館園區的地點,以森林公園為基準,將延伸至劍潭山與圓山飯店之軸線,作為生態區與活動區的劃分依據。(簡秀枝提供)

由於該區屬於公園分區,建築容積率必須限制在12.5%之內,郭英釗團隊把有限的地面容積,留作行政人員辦公室,以及地下化美術館的迎賓入口,其餘才鑲嵌入地下,再利用光線導入,讓整個美術館明亮舒適、動線俐落,民眾出入不會感到太大壓力。而硬體向地下延伸,上面的覆土皮層厚度要適中,才能讓植栽存活,健康成長。選擇的種種,又要展現四季魅力,還要搭配整體規劃,可說是綠野生態的再造。

郭英釗團隊強調,規劃該三大重點區,不只讓浸淫其間的民眾一目瞭然,遊走其間賞心悅目,對於既有人文景觀的保護,還有介入基地後,如何重塑(rebranding)面貌——究竟最後要留給市民,或觀光客什麼樣的容顏。

為了給市民更多的方便,郭英釗團隊從花博公園上中山北路上的天橋,向東走入美術館園區,除了打造繞新舊美術館的空橋,可以讓市民享受完全免付費的園區綠意,同時,面向中山北路,今有一整排的商店,提供市民消費方便。商店屋頂就是向東傾斜的覆土綠屋頂,市民可以徜徉在覆土草坪上,享受帶層次的滿園綠意。

郭英釗團隊提案打造圍繞新舊美術館的空橋3D模擬圖。(郭英釗提供)

視覺的綠園享受中,郭英釗團隊也巧心安排綠建築中的視覺倫理。美術館園區北方,大片劍潭山的自然森林為幕,赤紅圓金黃屋頂的圓山大飯店,英挺矗立,跳過高速公路,威儀莊重的白色美術館建築,是建築前輩高而潘打造的北美館本館,39年來屹立不搖,迎曦送月,身為建築界晚輩,新館建築完全以本館馬首是瞻,自動降低高度,以維持秩序感,也向高而潘當年的建築美學致敬。

延續這樣的思維,整個園區高低起伏,落差明顯,本館廣場,高程8.13公尺、7.2公尺、4.2公尺,形成生態巧妙變化,疏密有致,玲瓏精巧。

郭英釗團隊巧妙安排綠建築中的視覺倫理,由遠到近依序為劍潭山、圓山大飯店、北美館本館、北美館新館,以維持秩序感,也向前人致敬。(郭英釗提供)

其他配合環保的作法如:再生能源——屋頂設置太陽能板,提供設備用電;外牆隔熱——屋頂採用覆土及隔熱材料,外牆帷幕採用節能玻璃;照明節能——室內全面採用LED節能燈具,設置天線引入自然採光;公共區域設置二線式照明控制系統。省水設備——地面層綠地與透水舖面可使雨水直接滲透,屋頂花台土壤可截留雨水,雨水回收作為植栽澆灌替代性補充水源;設置垃圾儲藏室,以及冷藏、冷凍等垃圾前置處理設施,並執行資源回收;設置極早期淹水警報;系統整合;環境感知——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維持地下建築舒適環境。

山河交會,與藝術不期而遇

如果以自然環境分析,看台北城市的水綠交響大隘,猛然發現,北美館位處山河交會,淡水河與基隆河呈八字,流淌穿梭,上有大屯山系,自然綠意,花博圓山園區、花博新生園區、大佳河濱公園、共融式遊樂場環繞,加上北淡捷運線圓山綠流,渾然天成,成為人文薈萃的台北市模範聚落。

歷史文化發展,也是呈現雙軸線,一是中山北路的御史大道,另一是劍潭山的綠帶。對於北美館來說,園區有二大方針,橫軸以台灣藝術史,以及當代藝術生態為發展據點,向外連結新生園區的多樣自然生態、圓山園區豐富的遺址濕地,以及大龍峒一帶的台灣常民文化,形成多元人文綠帶。縱軸則以園區串聯故宮博物院、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及周邊各具特色的園區,成為台北北區門戶的重要藝文觀光動線。

首都需要一座台灣美術史的常設展館,作為歷史的建構與多元文化詮釋;台灣也需要一個當代藝術展演平台,與世界接軌,讓藝術迎向未來和常民學習體驗。尤其,台北北緣需要一座真正的藝術公園,綠園妝點藝術和常民美感生活,營造「森林美術館」,是藝術與自然共生場域,創造兼具藝術功能、公共論壇與市民休憩的文化綠園。

以綠建築起家的郭英釗團隊,迷戀大自然的奇花異草與綠色生態,放棄地下通道,巧妙架構空橋,不只把本館和新館連在一起,也要把鄰近的幾個公園都串連起來,讓林間美術館、森林公園不再是神話。

根據郭英釗團隊的規劃,該景觀分區,規劃為三大重點區,即都市林蔭、生活林帶、生態林帶,並以保留既有人文景觀介入基地的重塑。由於該基地,東西兩側都有非常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連結,現有的空橋沒人走,郭英釗團隊希望增強它的的吸引力,把兩邊串接起來。

把原本近乎閒置的設施,變成一個積極的角色,是綠建築一個很重要的作為。跟保存一棵老樹,並以它為中心,創造活動空間是一樣的道理。

過了中山北路,沿著空橋走,會有一連串室內外交錯,讓民眾驚喜的空間經驗,一路走到本館大廳。當市民遇見藝術,在空橋中漫遊與兩館關係延伸向外,兩館間的不期而遇,正是嶄新體驗,也是藝術的緣起。

前瞻創新、共融未來

如果問,郭英釗團隊在北美館擴建案中,成功關鍵因素(KSF)是什麼?他們歸納出6大結論:

1、前瞻創新的規劃團隊

2、共融未來的圓區設計

3、嚴謹精實的進度掌握

4、優良務實的品質管理

5、豐富優異的履約績效

6、穩健永續的營運財務

這些看似口號的結論,其實,有著團隊們滿滿的理想與自我期許——如何讓生養大家成長的土地,更被呵護。

仔細研究該組參與北美館擴建案的團隊,確實兵肥馬壯,大有來頭。首先,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整體建築規劃、設計與監造;三星營造則帶領永龍、金鴻等施工團隊,進行直接的開挖打造;永峻是結構顧問,三力是大地顧問,吳建興擔任機電消防顧問,蔡嘉章是交通規則顧問,生態景觀顧問,由環藝擔任。

至於展演顧問群,來歷不凡,除了北藝大藝術與科學中心總監林雅芳、藝術家團隊豪華朗機工、乙太林克華團隊之外,還包括國際知名團隊,例如,日本別音設計 (Noiz Architects)建築師豐田啟介(Keisuke Toyoda)、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ZKM)、美國紐約的Museoplan建築設計所。這個展演顧問群,圈內人一看,就知道高手藏在組織裡,耐人尋味。

郭英釗特別提及北美館擴建案,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單純競標機會,而是對公眾公園與未來藝術場館的思考。

國際是什麼?誰在引領風潮?誰說的話算數?郭英釗團隊始終認為,台灣的建築師水準不差,只是缺乏大舞台。以九典過去經驗,儘可能邀請國際專家,共同討論,截長補短,引西潤中。例如,該團隊參加司法大樓競標,就找國際最好的司法建築經驗專家;想參加監獄標案,也一樣找國際監獄建築專家。如此一來,在強強聯手之下,增加國際經驗與視野,又有在地優勢。

以這回北美館擴建案為例,郭英釗團隊找來日本的別音設計建築師豐田啟介、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以及紐約Museoplan建築設計所,就是亮點。

數位包豪斯,助台灣接軌國際

簡稱ZKM的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位於德國卡爾斯魯厄,是一家跨學科的藝術博物館和新媒體研究機構。自1997年開放後,該機構已成為現代藝術、新興媒體技術創作,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ZKM建築,係由原庫卡的一處兵工廠改造而來,長312米,並與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共用。現在該中心常常舉辦講座、會議、展覽和放映,並且定期出版書籍與影音錄像製品。目前ZKM館長是烏克蘭籍的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1944-),專業策展人,同時也在大學任教,自1999年起接任ZKM館長迄今。

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則是ZKM策展部主任,2018年末開始擔任該職務,他除了長年擔任策展人外,本身也是藝術史學家,曾於德國斯圖加特和義大利米蘭學習藝術史。在擔任ZKM策展人之前,曾於多個美術館與藝術空間策劃展覽,2019年策劃《相應的Peter Weibel》,前年更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擔任策展人,舉足輕重。齊格勒對技術浪潮下的新媒體藝術,常出現批判性思考,他說,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媒介,能夠獨善其身。郭英釗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們延攬菲利普.齊格勒參與諮詢視訊,開啟他們對新媒體藝術的天窗。

郭英釗解釋,ZKM 作為「數位包豪斯 」(digital bauhaus),不僅僅是為了展示藝術,而是去生產,去教育,透過出租空間來經營業務,最後去邀請(to invite)所有的民眾參與藝術。

提起美術館菲利普.齊格勒,郭英釗滿滿的感謝。與菲利普.齊格勒雖素昧平生,當他寫信邀請菲利普.齊格勒,馬上獲得爽快答應,而且互動過程非常愉快。疫情之下,只好召開視訊會議,菲利普.齊格勒還找其他同事和藝術家,一起參加視訊會議,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希望幫台灣找到新路。北美館長王俊傑館長留學德國,也是新媒體藝術家,菲利普.齊格勒對台灣印象,其來有自,但一直沒有機會來台灣。郭英釗和菲利普.齊格勒互動很愉快,北美館擴建新館一旦落成,想必疫情也結束,應該是邀請他來台灣交流的好時機,菲利普.齊格勒也表達了期待心意。

菲利普.齊格勒宏觀博學,例如,他提到新型態美術館的第二項:「去生產藝術(to produce art)」,郭英釗團隊謹記在心,廣加應用在透視圖中。高聳明亮的空間,像一座工廠,只差沒有天車,就是最重要的象徵,成為可以製造現代藝術的殿堂,也是面對都市的大展間,所有的展覽空間都圍繞旁邊,藝術因此無所不在,也無所不通。

最後一項「去邀請(to invite)」概念也非常重要。郭英釗說,像華山、松菸那樣的園區,雖然有主題,也是文化一部分,但產業取向本質上必須站在迎合大眾品味的立場,強調雅俗共賞;但美術館完全不一樣,它有一定的高度與艱澀感,是一個挑戰大眾品味的地方。藝術家見人所不能見,想人所不能想,是社會心靈前進的動力。美術館為藝術家存在,推動社會心靈的進化。藝術家過去使用的媒材不外乎油畫、水彩、書法、水墨畫,但當代藝術家,多媒體、電腦科技,更為多元,精神和目的是一樣的,但因為應用語彙的不同,會讓民眾產生敬畏感,不願主動親近。

所以郭英釗團隊就鎖定美術館、都市與民眾的關係上,特別著墨,增加了幾個面對都市的展間,讓民眾不用進美術館,都有機會與藝術不期而遇。這樣一來,無心插柳柳成蔭,交會互動增多,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就水到渠成。甚至連商業空間的安排都是如此,讓藝術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界線變得模糊,浸淫互動,盡在生活日常。

由於規定,該設計案必須有4個黒盒子與兩個白盒子,成為不受時間天候限制的展演空間。郭英釗團隊作了不同思考,Digital X-site是讓藝術家可以做夜間多媒體展演的舞台,Interior X-site 是直接面對廣場的大廳,市民從室外就可以清楚看到大廳內的藝術裝置,以及美術館活動,盡可能把菲利普.齊格勒的概念作延伸。

可供藝術家做夜間多媒體展演的 Digital X-site 3D模擬圖。(郭英釗提供)
沿用菲利普.齊格勒「去生產藝術」(to produce art)概念,直面廣場大廳,讓市民可從戶外看見館內美術活動及藝術作品的 Interior X-site 3D模擬圖。(郭英釗提供)

郭英釗這回提出的設計案,非常簡單低調,著重在創造空間經驗。例如,幾個黑白盒子把X-site 2界定出來,也很禮貌的把王大閎建築劇場邀請進來,和高而潘39年前興建的本館,一起形成一個藝術聚落,大家跨越時空,互相對話,也在敬老尊賢下展現謙卑有序的安排。

智囊團隊高手齊聚集思廣益 

至於Museoplan(博物館計劃建築設計所),是家多學科諮詢機構,與博物館、私人收藏家和建築師合作,醖釀文化,總部位在紐約,負責人史蒂文.拉斯頓(Steven Ruston)和卡羅琳.沃斯(Caroline Voss),他們曾在1983年至1995年主導巴黎羅浮宮(Grand Louvre)的整建,也是紐約曼哈頓新藝術中心(The Shed)的操刀者,同時在2020年至2021年參與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Grand Canal Museum)的設計建造。這些經驗,對思考北美館新館,非常受用。

近年,該團隊邀請建築師 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 + R)在紐約曼哈頓的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打造可伸縮式的嶄新地標「The Shed」藝術中心,讓藝術家大展身手。去年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New York 2021)就在「The Shed」舉行,各式各樣原創的跨領域藝術作品,讓人驚艷。有為者亦若是,基於款待與鏈結未來當代藝術發展,郭英釗團隊深受啟發。

豪華朗機工,是台灣公認的團隊藝術最大值,也是台灣軟實力的推廣典範。2020年5月世大運落幕時,打造當代聖火台的豪華朗機工,成為大家令人津津樂道的焦點。2010年4位藝術家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及張耿華兄弟,經由數次的表演及視覺藝術的合作,了解彼此相乘,可激發出更寬廣的創作能量,深思熟慮,決定合併兩個團體,於是順利成立豪華朗機工。

該團隊美學風格,集跨界、混種概念於一身,作品風格走向以簡潔乾淨形式,表現出輕鬆意境,題材從自然環境、人性思維,希望在極度科技及極度人文兩個極限中,取得和諧,激發創意,並利用「音樂、視覺、裝置、文本」共陳手法,千變萬化,作品常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築、流行經濟行為等。「在我看來,台灣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特性是變動,是多元,所以透過這個不斷變動的作品,能夠感受到自由和藝術的流動性。」郭英釗團隊從豪華朗機工組織中,找到進入藝術家思維的開門鎖,也因此游刃有餘。

最近北藝大科技藝術館才落成,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總監林雅芳,是參與、推動北藝大參與國內重要科技展演活動的原始班底。近年參與策劃製作許多大型藝術展演,例如,2019年關渡光藝術節、2015年北美館索多瑪之夜、2013年北藝大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2012年超旅程《未來媒體藝術節》,深受肯定。

乙太設計顧問公司是由知名劇場燈光設計專家林克華與羅瑞克(Richard Loula)合作的公司,成立於1991年,是亞洲首見的國際性專業表演設計顧問公司。該公司成立迄今,已完成上百件規劃設計案,作品內容包括鏡框式劇場、多功能實驗劇場、三面式伸展舞台、音樂廳、國際會議廳、舞蹈排練室、流行音樂中心、公私立大學院校,以及私人企業⋯⋯,並多次應邀擔任各地既有演藝空間整建修繕的諮詢顧問。例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淡水雲門舞集、北藝大戲劇廳、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黑盒子)等。

另外像成立於1995年的環藝工程顧問公司,由景觀師潘一如和林琪能共同主持,致力於建築、室內、外與周遭環境的融合,創造出優質美學的景觀創作。該公司於景觀設計的過程,都以「建築工學、都市設計、景觀美學」三大設計為主軸,從大尺度的都市空間,到小尺度的人體工學尺寸,都是該公司的設計內容,公司經營採取「Studio working House」以徹底合作專業成果,經營理念以「小而精、精而專」純設計導向的專業團隊。

數位有志於建築結構的工程師於1974年創立永峻工程顧問公司。他們擁有經驗、技術、創新思維,營運宗旨在於提供業主及建築師全方位的專業服務,是出色的建築結構顧問。40餘年來,致力於建築結構領域,在先進的結構設計技術及嚴謹的結構監督控管下,全力打造優質建築。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統計的世界最高100座建築中,永峻參與了台北101與高雄85大樓,因此列名世界高樓建築十大結構設計顧問。另外像台北藝術中心、台中歌劇院、富邦信義A25、南山廣場、信義A7、中鋼總部大樓,都是永峻參與過的代表作品。

創立於1989年的三力技術工程顧問公司,是針對國內重大土木工程及民間建築業之需要,提供大地工程及地下工程方面之服務,為施工與設計合而為一之工作團隊。該公司提供的專業服務項目,包括大地工程規劃、分析及設計,高樓基地調查及基礎分析與設計、地下連續壁工程、深開挖擋土及安全支撐系統之設計、深開挖數值分析,施工方法評估設計、鄰房保護工法之評估設計、監測系統之規劃及資料回饋分析、邊坡保護及擋土牆的分析設計、各類基礎工程設計與監造及土質改良設計等。迄今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工程,包括南北數十棟高樓基礎鑽探分析設計、台北捷運轉運站、高雄世貿展覽館、高雄世運館、市政府轉運站及統一國際大樓、富邦敦南辦公大樓、聯合報大樓等。

空調,是北美館未來使用上,成敗評估的重要關鍵。吳建興電機空調事務所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吳英釗團隊遞標與否,決策的重要依據。該事務所成立於1994年,迄今已累積超過150個設計實績,設計案例遍及全國。主要包括電力工程、電信工程、弱電工程、空調工程、消防工程、給排水工程的規劃、設計、簽證及監造業務,並提供各種系統技術及法規諮詢。近年來又增加智慧建築的設計及標章申請業務,各級智慧建築標章,除鑽石級外,都有實績。該規劃設計經驗,包含集合住宅、複合商業大樓、旅館飯店、醫院、長照中心、企業總部大樓、學校建築、特高變電站、資訊中心等。

目前郭英釗團隊的作品成果,含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連通廊道與機房新建工程、新竹科學園區X基地第一軟體大樓、巨大機械總部、林口國宅暨2017年世大運選手村,以及文化部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等,都留下他們合作的印記。

至於成立於1995年的元泰工程顧問公司,與台北市的其他顧問公司成立合作聯盟,可為科學研究機構、醫療機關、商業集團、政府單位等團體,提供空調通風、中央機房、能源管理及責任試車等完整設定服務。提供規劃服務方面,無論新建工程的全新系設計或已運轉工程中系統的改良或提升,元泰都有相當經驗。尤其是在高層多功能建築、旅館、商場百貨,影城、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醫院、文化表演中心以及生化、電子實驗室或廠房,顧問設計服務,盡在其中。該公司的實績包括衛武營文化中心、國家會展中心南港展覽館二館、台北文化體育園區大巨蛋空調工程、遠東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

終結北美館40年地下辦公室

郭英釗團隊設計的北美館辦公室,就位在左上角藝術家花園的旁邊,完全地上化。行政空間的門廳,直接面對連接本館新館的聯通道,還有一個隱密的藝術家花園,以及面對生態池。館長和策展團隊,可以在藝術家花園和藝術家們開party,舉辦各式活動。這是郭英釗團隊幾番思索,北美館自1983年開館使用迄今已39年,辦公空間一直窩居在地下室。長期以來,同仁的健康、工作情緒,迭受影響,因此殷切期盼在擴建二館時,能重見天日。

然而,在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的公園用地(包括圓山園區、美術園區、新生園區),基地面積434470平方公尺(花博公園:333183平方公尺、美術園區:101287平方公尺),法定建蔽率12.45%、法定容積率60%、法定開挖率50%,建築面積5959平方公尺,略低於6061平方公尺的法定上限。

這樣侷限的條件下,要擠出有4個黑盒子、2個白盒子,又有商業、教育推廣、公共服務⋯⋯的場所,再加上辦公空間,困難度極高,規劃設計團隊的巧思,成為關鍵。郭英釗團隊深諳地下室辦公的痛苦,因此在該項規劃中,不但設法讓462坪(1592.79平方公尺)辦公室完全抬到地面上,而且接近本館南進門,將來新舊館連絡,十分方便。

倘若從中山北路進入,一則是由空橋直接銜接迎賓棟,或繞由王大閎建築劇場側,向前推進,依次是迎賓棟、Interior X-site 、Digital X-site 、到藝術家花園,左邊的L字型排列就是行政辦公室。可說相對靜謐安詳,周遭也是綠意盎然,是鬧中取靜,絕佳位置。在可預期的未來,窩居地下室超過40年的本館辦公室,會遷移合併,原本可以終結40年來不見天日的地下辦公室之苦,但這個願望隨著郭英釗團隊招標失利,又被打回原點。

法人化將上路,商業營運先行

商業空間,視為美術館的燃料,既是美術館園區未來吸收人潮的必要改變,讓不一定進場看藝術的民眾,可以為一杯咖啡,一份禮品,或者一頓午晚餐,進入美術館園區。

21世紀的博物館或美術館,不能再高高在上,必須展臂,讓民眾隨時穿梭佇足。台灣公立博物館與美術館走向行政法人化,己經是既定的方向,未來經營團隊,要廣結善緣,以人氣翻轉小眾藝術生態的冰冷,巧妙納入民眾生活作息裡。

也許,一早到美術館公園作早操、打太極拳,如果美術館咖啡店提供早餐服務;午晚餐,在美術館用餐、宴客,是品味生活的日常;還有星期假日,美術館希望吸納更多親子消費活動,讓美術館成為大家的美術館;公園成為可以久留,可以遊憩、群聚的地方。郭英釗團隊煞用苦心,甚至想到直接從彩虹天橋作延伸,由大馬路天橋,銜接環繞新舊美術館空中廊道,居高臨下,更有一番風情。

尤其,郭英釗團隊刻意把中山北路的車流作阻隔,在公園裡面上層是草地,草地就是商業空間的屋頂,完全看不到商業空間翹起的屋頂,中山北路的喧囂跟公園完全隔絕開來。沿街的個別店面,因為可以展現自己的風格,增添了都市風貌的多樣性。不同的氛圍,大家各有所好。容許各店家展現魅力,增加人流與交易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園隅角,生態池旁邊,特別規劃了特色餐飲空間,迎接重要星級餐廳進駐。

在郭英釗團隊的設計中,活動草坪就是商業空間的屋頂,因此走在其上的民眾看不到商業空間翹起的屋頂。(郭英釗提供)

以旅遊國際重要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經驗,在欣賞完藝術展演,或看累了,找博物館或美術館用餐、喝咖啡,非常被期待。反觀北美館成立以來,一向被抱怨不好停車,又沒有像樣餐廳,民眾總是來去匆匆,不願久留。根據招標公告,法定400個小客車車位,是給當地居民與進出觀光客,最大的善意回應。

根據郭英釗團隊的想法,未來商業空間,約有20家,大小不一,而且有獨立的後場動線。和美術館的後場動線,完全分開,不會造成干擾。至於允許明火的面積,也有一定比例,需求書上會另作規定,安全無虞。身為台北市最重要的美術館,大家對該區餐飲的期待,一定不同於夜市小吃攤的思維,郭英釗團隊真心希望讓飲食文化和美術館氛圍,成為一體,那才是市民幸福指數所在。

環園空橋是特色, 中山北路破口成敗筆

在動線規劃上,郭英釗團隊心繫著邀民眾入園的迫切心願,讓北美館偌大園區,成為民眾邂逅藝術的自然場域。因此,從圓山捷運站開始營造的氛圍,讓民眾很自然向東走。上了中山北路上的彩虹橋後,就可以透過特別規劃的空橋,從橋上高來高去,直接遊園區一大圈,可以抵達新館與本館,非常方便。

對郭英釗團隊來說,北美館新館座落在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內,公園本來就是屬於市民的,不應該因為美術館新館的興建,剝奪他們的權益。如何墊高市民的腳步與視野,在空橋上去來無阻力,就算不是為了欣賞表演或展覽,也能在空橋上散步,吸收公園芬多精,鳥瞰潭潭山水,甚至遠眺淡水河,讓平疇綠野,滌盡塵俗。

聽到有團隊準備從B1挖地道,聯絡本館與新館,郭英釗不否定別人的創意,但他說,如果可以在戶外架高引道,就直接連結,為什麼還要在地底下進行?空橋的設計,是一大特色,頗獲肯定。不過,郭英釗團隊為了車輛進入停車場,採取中山北路右轉,留破口。是3組團隊中唯一在中山北路留破口,留下遺憾。

郭英釗解釋,改變原先新生北路進,民族東路出的規劃,他是贊同的。但是在擴建庫房的都審階段,把它定調成中山北路進、民族東路出,則有點草率又不專業。然而在說明會的過程,主辦單位強調,如果還要去改變這個規劃,會有重新辦環差的問題,對履約期限會有影響。這對統包案來講是一個很嚴重的風險,身為規劃建築師,不能不考慮營造廠的立場。

照理說若是洽辦機關,已經意識到那個規劃是不理想的,應該先採取動作把它更正,而不是把風險留給統包團隊去承受。為此,郭英釗團隊選擇的做法是,把影響較小的汽機車路口,還是擺在中山北路,而且盡量往南移,讓沿街綠帶和沿街商業能夠有將近150米連續的長度一直延伸到天橋那邊,汽機車的出口和迴轉半徑較大的貨(櫃)車的進、出口則是擺在民族東路,和原規劃方案也非常接近,而且好處很明顯。

郭英釗表示,該團隊和交通技師討論的結果,環差所需要的時間,應該不會對履約造成影響,是兼顧營造廠的風險和都市環境的一個不錯的辦法。郭英釗強調,本案若是設計監造標,他們毫不考慮地會把車道的進出口,全部放在民族東路。

該團隊自詡過於老實,因此上當,懊惱不已。九典總部就在中山北路上,御史大道的歷史意義與重要性,他們不會不懂,近廟欺神,倍讓該團隊無法釋懷。招標競賽已經落幕,落敗之下,設計圖無法被蓋出來,十分可惜。但是曾經讓團隊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孜矻完成的設計圖,承載著他們的專業高度、建築美學,以及頌揚台北軟實力,接軌國際當代時潮的切切之心,價值一樣神聖。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該團隊不會無知到讓中山北路留破口。

「中山北路破口的錯誤,跟招標案落選一樣令人難過。」郭英釗無奈訴心曲。

總之,攸關台北城市未來、重要文化發展的北美館擴建案,是場美麗戰役。「三星+九典」團隊嘔心瀝血,全力以赴過,也給予最真誠的規劃思考,也許緣份不具足。笑看評審結果,更遙寄祝福。

延伸閱讀|【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