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Art Nurtured by Nature, Nature Observed in Art: Ricky Liu & Associates Propose Common Folk Image to Taipei Fine Arts Museum’s New Venue

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林間美術館已塵埃落定,「劉培森+福清」團隊勝出。外界不免要問,為什麼是他們,贏在那裡?劉培森自己的說法是:「我們組合性強,做得很深,尤其一直希望幫業主解決問題,深切考量北美館的整體營運與未來性。」該團隊提出六項思考,具體化「庶民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擴建林間美術館已塵埃落定,「劉培森+福清」團隊勝出。外界不免要問,為什麼是他們,贏在那裡?劉培森自己的說法是:「我們組合性強,做得很深,尤其一直希望幫業主解決問題,深切考量北美館的整體營運與未來性。」

延伸閱讀|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劉培森方案獲選,首座地下美術館翻轉未來想像

建築師劉培森。(攝影/唐紹航)

此外,增建新館的同時,也要一併把本館積累的硬體狀況,一次解決。這正是「劉培森+福清」勝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該團隊強調以首創的開挖工法,在基礎工程上,比傳統開挖工法,省下11.6%,即5.7億元的經費。這個神奇工法,在物價成本飛漲的此時此刻,更見深意。特殊工法,撙節成本,凸顯該團隊技術研發與財務規劃。以目前大環境,參與公共工程的團隊,尤其統包工程,無不精算成本,普遍對未來物價上漲憂心忡忡,因此參與公共工程,力求穩健。

這也是為什麼如竹間簡學義等意欲參與的團隊,無法在本案採取「統包」招標模式妥適性的爭議間,順利取得其他營造廠配對的原因之一,更也是4月12日北美館第一次公開招標案截止時,只有「劉培森+福清」、「林洲民+掦昇」兩組團隊遞標,而明明設計圖已經畫好的「張樞+久年」、「郭英釗+三星」不約而同打住腳步,原因就是卡在他們精算成本之下,「怎麼算都賠錢」,不忍心陷合作營造廠於賠錢之中,最後選擇不參加招標。

北美館本館與新建館舍及周邊設施相對位置示意圖。(©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根據「劉培森+福清」的財務報表,他們提出新的開挖工法,可以省下11.6%即5.7億元的經費,雖然不是淨利,但因為有5.7億元在手,在內裝、機電、景觀、外牆上,挹注更多經費,甚至提出具體回饋計劃,允諾在新館興建時,一併把北美館本館的陳年宿疾,回頭解決。

可以在不影響新建工程品質,又能在不另收費下,為北美館解決使用39年後的老問題,當然讓審查委員印象深刻。建築的甲乙雙方,本來就非對立,如果乙方有餘力,做完甲方委託,然後多做一些修補與升級,作為回饋,甚具說服力。

定位庶民美術館

再問劉培森團隊獲選關鍵因素在那裡,最簡單的說法是,他把擴建案定位為「庶民美術館」,把公園與美術館視為連體嬰。美術館公園成為市民休憩的新據點,公園開放空間也成為展間的延伸,同時提供多處入口,以漫遊方式,讓民眾輕鬆進入展間,以吸引大量遊客,擴大藝術能量,讓藝術親近民眾。

對於美術館的認識,劉培森團隊提出這樣的思考:從20世紀藝術殿堂建築地標,走向21世紀融入環境涵構的文化地景;從莊嚴宏偉的紀念碑、到活潑親民的建築形式。過去單一展示功能,僅限展廳內展陳、日間開放、格式化公共動線規劃以及實體展示說明,轉變為空間彈性組合、延伸到戶外場域、多元複合功能,探索式的公共空間串連,連夜間也可營運漫遊。

園區的西側提供良好步行環境,讓行人易於進入公園漫步參觀。(©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如何在這樣的概念下,落實「庶民美術館」?劉培森團隊除了借鏡國際案例之外,也用心傾聽台灣藝術界聲音。對於擔任過美術館長的藝術界前輩,都是他請益的焦點,包括前北美館長林曼麗、黃海鳴,高美館長李玉玲,前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台藝大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台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藝術家賴純純,胡氏藝術主持人胡胡聖,藝術照明專家何仲昌,世代文化執行長周奕成。他不恥下問,帶著團隊深度作準備。果然,在廣泛請益下,該團隊對北美館擴建案,提出六項思考,具體化「庶民美術館」,內容如下:

1. 視公園為美術館空間的延伸。
2. 把園區公共價值,推向極大化。
3. 乘載當代多樣性的媒材複合。
4. 展演映空間使用性的極大化。
5. 扮演藝文跨域推廣平台角色。
6. 落實美學經濟於藝術園區中。

劉培森對於落腳在圓山花博園區的「庶民美術館」又加以延伸,必須親民、友善與便利,同時強調觀眾體驗,是觀賞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而展間的彈性,可以合併、擴充與延伸,在跨域合作上,不受空間或媒材侷限。

在美術館的設計方面,該團隊希望引入充沛的自然光源到地下美術館、各展間彈性組合,滿足策展多元需求,同時讓商業策劃與藝文活動結合,相輔相成。這麼一來便能創造無限可能,行政法人化前提前佈署,成為美學經濟典範。

漫遊觀賞藝文活動,並展開生態教育,民眾可以自由遊園,在8個進出口中,以上下垂直串連方式,把參觀者帶入,讓藝術能量擴展,自然與藝術結合。這麼一來,隨和地親近藝術,生活美學薰陶,藝術典藏的探索,諸多效益,一步到位。

至於新科技媒介,他們強調數位影像資訊的快速取得,在展演模式上,創作與觀賞都不拘形式,回到民眾與美術館互動連結的文化平台。

劉培森接受典藏社長簡秀枝採訪。(簡秀枝提供)

強強聯合、實績為證

在北美館擴建招標案的競賽上,劉培森團隊以陣容優勢,傳達其當仁不讓的氣勢。在審查簡報中,劉培森條列了自身建築團隊的三項優勢:

1. 長期國際合作,與國外專業技術,交流暢通。
2. 成立藝術策展部門15年,著重美術館設計,藝術顧問群陣容堅強。
3. 屬於國內大型「設計導向」事務所,統包工程經驗豐富。

為什麼找福清營造,劉培森解釋,對於參與北美館擴建案招標,他們起步算晚,著手設計之前,曾接觸多家營造廠,聆聽他們對該統包案的看法,同時也告訴各該營造廠他們的企圖心,最後在因緣俱足下,在去(2021)年底雙方拍板定案。

劉培森與福清營造,早在台南市棒球場的標案中,就曾經合作過,當時合作愉快,順利完工,讓雙方都對彼此留下深刻印象,也都希望找合適機會再合作。根據資料,福清營造在公共工程實績完整,該公司自1975年創立至今已47年,多年來一直扮演負責任的專業營造角色,福清營造同時積極提升與強化競爭條件,尤其對於地下化工程經驗獨到,劉培森認為是不可多得的營造團隊,形塑「強強組合」,在競標賽中脫穎而出。

劉培森團隊讓數據說話,他提出事務所參與過的統包工程12年(2005-2017)為例,參與過高雄世運主場館得標金額47.9億元,高雄世貿展覽部28.3億元,南港中研院國家生計園區90.1億元。福清營造成立40多年來,60%是公共工程,像自強隧道、北門廣場,台北田徑場,都是由福清營造廠承包興建的。特別是福清營造投注在文化設施相關案例也不少,從1983年漢寶德設計的南園,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北投公共浴場修建,原台灣軍司令部修復再利用,北門館廣場景觀工程,三井倉庫歷史建築保存統包案等。

他所領軍的事務所,一直多元發展,從最初醫院建築,學習到許多硬功夫;對於成本的有效管理,不是光殺價,而是合理定價,落實追蹤與管理。隨著該事務所組織擴大,結集優秀建築人才,因此參與標案的選擇,就更為多元。文化藝術類,一直是團隊最愛的項目之一,近年參與設計博物館與美術館更為積極。

台中綠美圖示意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內惟藝術園區模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劉培森在學成歸國後,於1991年創立事務所,1998年開始接觸博物館類建築,即國立故宮博物院工程。24年來,共參與了16案,包括5項故宮博物院相關工程,以及世界宗教博物館、台塑企業文物館、台灣客家文化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台中綠美圖、史博館大南海文化園區先期規劃、國家軍事博物館、台灣塔數位文化博物館、江西龍虎山中華文化館暨陶瓷文化博物館,以及即將在今年10月完工啟用的高雄市立美術館內惟藝術中心等。

對市府團隊來說,公共工程最怕遇到與標廠商做不下去。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例,2016年包商理成營造驚傳破產,震撼市場。該案從於2012年動工,原預計2014年完成主體工程,2015年試營運,但延到今(2022)年3月試營運,預計秋天才能正式開幕,前後一拖就遲了7年,成為市府的前車之鑑。

兵肥馬壯、鴨子划水

劉培森以「閉關」來形容他從去年10月以來,7個多月全力備戰的心情。他提到,參與這樣投標的事務所,都非常辛苦,花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相信都作出了優質成果。自己的事務所雀屏中選,或許只是運氣好。當然日後必定不能辜負台北市民的期待,他們會落實所有承諾。

劉培森建築事務所一景。(攝影/唐紹航)

劉培森是父親劉侃如在擔任駐韓大使館參事期間所生,上有一個姐姐。他在台灣念復興國小後,即到香港念中學,在香港習得廣東話與法文。之後去日本學日語,卻在取得日本上智大學入學資格後,毅然飛到巴黎,在巴黎建築學院取得碩、博士,而後飛到美國,繼續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新科技建築學碩士。他是台灣少數同時接受美國與歐陸建築教育的建築師,之後在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也在中原大學建築系任教。1991年,他開設「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31年的努力下,發展有成,集結150位建築專才。近年為了進軍藝術文化類建築,他在公司成立「藝術策展小組」,培養藝術跨界專才16位,以策展概念先行,回推需要的建築內容與樣態。劉培森佈局之深,用心之細,超乎外界想像。

劉培森建築事務所迄今滿30年週年,從小團隊,擴編到目前坐擁800坪的大辦公室,150人的編制。(攝影/唐紹航)

劉培森團隊是台中「綠美圖」的在地合作建築師。去年盛傳妹島和世帶著國際知名策展人長谷川佑子,拜訪國內重要藝術大老,諮詢參與北美館擴建的可能性,最後也是卡在營造廠覓尋不易而作罷。近年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美館園區打造與內惟藝術中心規劃,也是由劉培森團隊擔綱設計。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有建築與藝術研究背景,妹島和世與李玉玲彷佛都為劉培森作了背書。

 新工法上路,財務操作勝出

「劉培森+福清」團隊,外界肯定他們身經百戰,戰績不差,除了累積數量勝出之外,這回在北美館標案中,他們出了奇招,一下子就鎖住評審目光。由於劉培森在作簡報排序第一,言簡意賅,在談創造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又提出幫美術館解決積弊疏陋的具體做法,頗為動人,讓評審很容易有了好感。

 「劉培森+福清」團隊提出首創的營造工法,慢慢凸顯財務管理優勢。只是令人不解的是,這麼好的工法,為什麼只有福清營造採用,三星營造、宏昇營造在業界也是赫赫有名,他們為什麼沒有想到或採用。

資料顯示,傳統開挖工法得花費20.68億元,但「劉培森+福清」的團隊開挖工法,只須支付15.71億元,相差這麼大的數字,讓該團隊立於不敗之地。由於圓山園區、北美館擴建案,工程開挖面積頗大,開挖範圍的地層,其實是鬆軟的,地下水位又高,所以擋土設施以及開挖構築工法的學問就很大。一般來說,傳統常用工法有二,一是擋土設施,加水平型鋼內支撐,以及中間柱,另一是採取島區式開挖法。這兩種作法,雖然都行之有年,但前者的弊病有四,包括:1. 開挖範圍大,支撐力傳遞效果不佳。2. 大量內支撐,中間柱,施工效率低。3. 中間柱拆除時,衍生基礎滲水困擾。4. 未來型鋼的工料與成本,不易掌握。同樣,若採取採取島區式開挖法,也有四個缺點:1. 結構體需要二次施工。2. 需要大量鋼構斜撐。3. 倘採中間柱施作,仍會衍生基礎滲水困擾。4. 未來型鋼的工料與成本,同樣不易掌握。

從剖面圖可看見將美術館與公園視為一體的規劃理念。(©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劉培森+福清營造」目前計劃採用的是「自立式加勁擋土及逆打工法」,在擋土設施連續壁上採用「自立式加勁擋土及逆打工法」,透過整合四周連續壁、地中壁/扶壁與內構版,開控時無內支撐。至於美術館展覽區逆打工法,整合四周連續壁/地中壁/扶壁,抗浮基椿(抗液化)與樓板系統。在結構系統方面,該地下建築與傳統結構不同,地下二層RC構造,樓板全面採無樑版,承重牆系統加大跨距樑,版牆加桁架。這樣作法,既可提供彈性的使用空間,還可以增加結構體重量抗浮。

劉培森解釋,因為開控工法的首創與應用,省下來的預算,就可以挹注到內裝(增加5%,2.5億元)、機電(增加4.7%,2.3億元)、景觀(增加1.5%,7千萬元)以及外牆(2.1%,2千萬元),該團隊在審查會上,說明該作法時,讓與會評審印象深刻。

林中孕藝、藝中觀林

另外,外界十分關心的是,「劉培森+福清」團隊,如何思考或佈局未來北美館新館?劉培森綜合全部設計,最後給出的答案是,「林中孕藝、藝中觀林」。

這個答案,把美術館新館與花博公園的關係,明確定錨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劉培森儘可能傾聽藝術界聲音,特別是北美館工作過的老員工以及現職員工。台灣近年刮起興建藝文建設的熱潮,雖然可以看到各機構大興土木,但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界都抱怨「這不是我們要的硬體。」藝術界要什麼,真正的聲音要到那裡去搜尋?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館示意圖。地下層展間高低錯落的量體,將形塑公園中波浪起伏的立體地景。(©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劉培森於去年10月間,親自參加了3場由北美館主辦座談會,這是3組團隊中唯一出現的主帥。外加典藏藝術以媒體視角主辦了一場建築講座,劉培森也親自出席。劉培森不但親自出席,也和出席講者討論。當時他就確定北美館擴建案,對台灣藝文發展至為重要,參與講座的許多專業人士,也成為劉培森日後登門討教的對象。

為了真正聆聽藝術界對北美館期待的聲音,劉培森花了3、4個月的時間拜訪或邀請他們到所裡開會。據了解,劉培森與美術館專業人士召開了10次以上會議,他非常用心聆聽,也把意見誠誠實實帶進設計圖裏。

劉培森是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忠實支持者,在台灣許多藝術文化的開幕活動上,都有他的身影。出國不管是公務或私人旅遊行程,逛美術館與博物館,是劉培森基本行程。欣賞展覽,也考察建築。

例如,在思考博物館內公共空間,特別是高級餐廳該如何設計,他聽說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Doha, Qatar),不但建築具特色,餐廳也非常精緻。因此,劉培森在疫情前,專程飛了一趟卡達(State of Quata)。該博物館是貝聿銘的晚期作品,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劉培森不斷在腦海中自問,北美館園區是否該有座高級餐廳,也讓饕客慕名而來?

杜哈伊斯蘭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Doha, Qatar)。(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杜哈伊斯蘭博物館的餐廳「IDAM」。 (取自臉書粉絲頁

為了瞭解國際現當代美術館潮流特色所在,劉培森赴海外取經。倫敦泰德美術館渦輪廳,大尺度展間,挑戰藝術創作極限。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展覽空間大跨距無柱空間,確保了使用彈性,中心廣場上聚集藝文活動,帶動周邊創意產業,都是複合功能的典範。香港M+放映廳,設置多媒體空間,提供多元內容體驗。美學消費,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精緻星級餐廳之外,路易威登禮品及書店,提供商品消費,提升美學生活,作出特色。而推出夜晚聲光展演活動的阿加汗博物館戶外光雕,以及日本21世紀金澤美術館,經常延長美術館展間與戶外展覽開放時間,讓市民生活更貼近藝術。

美術館公園成為市民休憩的新據點,吸引遊客,公園開放空間也成為展間藝術的延伸,擴大藝術能量,提供多處入口,以漫遊方式進出展間,讓藝術親近民眾。另外,引入充沛的自然光源到地下美術館,園林建築融合,各展間彈性組合,滿足策展多元需求,創造無限可能。商業與藝文活動策劃,相輔相成。未來美術館必須是有趣的,複合功能強,不只是展示自己而已,而是擴大民眾吸引力,親近藝術。

北美館擴建入館大廳地下化。(©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美術館公園定位,美術館的未來性,以及地下化的處理,劉培森都希望展現特色。不過,這樣的設計,是否讓北美館的辦公空間,處在不見自然光的地方上班?北美館員工千託萬託請建築師筆下留情,讓他們的行政辦公區可以保留在地面上,或者至少要有自然光。劉培森可以再對外作說明,化解疑慮。

曾在法國居住了10年,取得法國巴黎建築學院博士學位,劉培森始終懷念學校附近的塞納河,校門口就有座藝術橋(Passerelle des Arts),是為了行人而增建的,讓民眾穿橋而過,徜徉塞納河畔。

為此,劉培森在處理北美館擴建案時,想起在巴黎念書時,塞納河畔藝術橋的盛景,因此建議市府團隊做一條80公尺引道,把劍潭山的綠帶,攬入美術館園區,一併連結圓山飯店人潮,為觀光客開發嶄新的「藝術之橋」。

「臺北藝術園區」基地透過連通橋延伸至圓山飯店。(©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外,從圓山捷運站出發,經過花博公園,假日市集已經成型,熱鬧非凡。劉培森希望把人潮與商機,越過中山北路到北美館園區。他以內縮下挖方式,與中山北路平行的位置,設計藝術文創街廓,可以容納200個攤位,延續圓山花博園區的假日市集人潮,潛力不小。然而,多達200個攤位,讓人聯想到美食街,熱鬧有餘,格調不足,是否因此干擾到美術園區的安靜,因而拉低北美館的整體形象,也需要劉培森再對外說明。

五行色調、自然天籟

劉培森應當地民意要求,規劃停車場新設了400個小客車位,以及法定500個機車位。為了讓車主不要像走迷宮,因此借用古代的五行概念,把傳統漢字與五行相配,應對出五方色。同時,導入蟲鳴鳥叫的大自然天籟,連到地下室開車都很愉悅。這是劉培森把豪宅地下停車場的概念,引進公共工程,也讓外界耳目一新,同時也加深審查委員印象。

去年底大家曾憂慮中山北路出現破口,劉培森團隊聽進去了。未來美術館停車場入口,由民族東路進,改成三線道,利用海霸王旁現有的單行車道加公園綠地,保住中山北路的完整性,並解決附近居民停車不便。屆時還會先行處理地下停車場的工程,讓民眾提前在新館開館前就能使用,不必等到2027年。

投影片中提供新設停車場的規劃。(簡秀枝提供)

不過也有交通專家對於劉培森團隊對於民族東路的交通安排有疑慮,一是附近的兒童遊戲場是否會被削掉,該處附近有兩棵老樹,一再被提醒要保護住,劉培森有必要對外再作說明。

總之,北美館擴建案招標的完成,意味著延宕的硬體建設,得以迎頭追趕。劉培森建築師團隊肩負台灣由南到北的公立美術館打造,可說任重道遠。這個工程可謂「台灣二次美術館時代」啓航的關鍵一大步。

延伸閱讀|【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1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