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賴純純 在流動中感知一切,深邃又澄澈的創作洄游路徑

賴純純 在流動中感知一切,深邃又澄澈的創作洄游路徑

Jun T. Lai Perceive Everything Amidst Flowing Motion, A Profound and Clear Path of Creative Migration

現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匯集各時期的複合媒材繪畫、立體雕塑、空間裝置以及文獻檔案等。黑潮是從赤道北上流經臺灣的強勁洋流,因海水極為純淨,在吸收陽光後顯得格外黝黑深沉,正如賴純純揉合豐富的國際經驗與自小養成的東方底蘊而成就出超越地域侷限的豐美作品,這樣充滿流動與能量的意象與其創作態度極為契合。

在這片島嶼的海風中,
我看見文化的流動,聽見身份的回響,
在此,存在與變化,如潮水般交替
——賴純純,《都蘭日誌》

現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舉辦的「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匯集各時期的複合媒材繪畫、立體雕塑、空間裝置以及文獻檔案等。

策展人張晴文表示,黑潮是從赤道北上流經臺灣的強勁洋流,因海水極為純淨,在吸收陽光後顯得格外黝黑深沉。這股溫暖的水流提供生物適宜的滋養環境,也進而牽動各種人類文明藉此遇合與交流,正如賴純純揉合豐富的國際經驗與自小養成的東方底蘊而成就出超越地域侷限的豐美作品,這樣充滿流動與能量的意象與其創作態度極為契合。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的「存在與變化」子題展場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四個子題分區大致以時序鋪展,依序為:「存在與變化」、「真空妙有」、「海洋與仙境」以及「社會參與」爬梳近50年的脈絡。張晴文指出,賴純純的創作根植於真切的生命體驗以及環境給予的反饋,其裝置作品具有極高辨識度與代表性,而在這次回顧展則特意呈現相當比例、不同時期的畫作,即在凸顯繪畫之於賴純純創作譜系的必要與分量,看見創作的根基與銜接之脈絡,做為隱藏在展覽當中的一道伏流。賴純純也認同表示,相對於裝置作品為主動出擊、有氣勢的,始終未曾擱置的繪畫創作則是她舒緩心靈的方式,其存在的狀態藉由一筆一畫的落實而成形。

藝術家賴純純。(賴純純藝術工作室提供)

而賴純純在北美館開館之初便多次參與展覽亦接連獲獎,於此之際舉辦回顧展,某種程度上也像是同時在回溯館方這40年來,從現代藝術推展到當代藝術的歷程,更可從中探見賴純純從未缺席的身影。她綿長的創作歷程不僅反映個人對藝術不輟的追求與探問,也深刻地回應文化、環境與社會的變動與課題;引領臺灣前衛藝術與公共藝術的發軔與紮根,而色彩與空間的思考始終是賴純純所關切的核心命題。

賴純純,《陽明黃昏》,油彩、畫布,113 × 163 cm,1975。藝術家自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空間與邊界

就讀大學期間受到廖繼春的指導,啟發賴純純在表現色彩的自由度,無需受限於現實物象的再現。接著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深造讓她對空間概念有新的認識,而此校亦是物派(Mono-ha)發展的重要據點,也讓她留意到物質表露的本性所具備的原始力量。

1981年結識林壽宇,其所倡提「自我的存在感」對她影響很深,在絕對性以外還有純粹性,從而建構起低限主義風格的簡練。賴純純也開始在1983年發展脫離架上繪畫侷限的「存在與變化」系列,當她從畫布的邊緣開始轉向另一個維度就產生出空間。她認為存在與變化為生命與自然的本質,這樣的辯證關係也內化為其創作基調;「變化」就是「存在」的無限延續,「存在」的實質就是無限的「變化」。而對於林壽宇知名的白色創作,賴純純感受到的則是「光線」,這也是她在創作時會納入思考的重要元素。當林壽宇提出「我們的前面是什麼?」成為其早期創作的啟蒙觀點,賴純純再接著探問「藝術是什麼?」、「人生是什麼?」

賴純純,《無去無來》,有機玻璃、環氧樹脂,尺寸依場地而定,1985。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3年重製的《粼光1(向林壽宇致敬)》的作品原型是賴純純在1980年代初期創作探索空間概念的小型模型,感念林壽宇啟發她看待空間有更多的可能,進而從平面跨到立體的探索。「他讓我重新『站在地上』,而不是只在畫面上做出虛擬的空間、描繪物象的再現。」賴純純再進一步說明,立體創作考慮的不是形狀,而是空間或建築層級的構成,拓展至「場」的概念,並以置身其中的人來看待自身與空間的關係,與雕塑的考量是截然不同的。而這樣的思路也就此埋下伏筆,成為她日後擘劃與打造仙境的具體實踐。

1986年,賴純純以八件裝置所組成的《讚美詩》得到「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優選獎,而在本次展覽被分散擺設於不同展間,並且皆有不同的展示方式,這反映其作品內蘊的無窮變化「一與無限」,並不受限於固定的形式;每件裝置的後方皆以黑色牆面襯托,賦予其新的樣貌與作品意義,也賦予其串連各階段創作的參照線索。於同一年再獲得北美館「中國現代雕塑展」首獎,並典藏於北美館的《無去無來》,以圓形透明壓克力板切分成八塊後再做構組與局部上彩,讓純色猶如飄浮在空中延續其早期抽象繪畫的流動性。而此作同樣也可視空間條件做擺置變化,讓觀者得以用不同角度觀看色彩的配置。

賴純純,《讚美詩》(局部),保力龍、壓克力顏料、砂、木板,366.5×45.3×20.2 cm (×8),1985。(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賴純純藝術工作室提供)

照看自我的存在

1990年代初期,已有豐富國際交流經驗的賴純純回望東方文化的面貌與本質為何,加上當時對外在環境感到紛擾不安,便藉由毛筆書寫《心經》沉靜心靈,「我在這過程中得到許多如何觀看世界的啟發;有跟沒有、自己意識形態跟外在的關係,而不會被特定的思維模式綑綁,讓我覺得可以更放鬆地看待。」她表示當時也深受老莊哲學思想的影響,「藝術就是在探究生命當中的困頓或是尋找答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旦展開創作也就感覺自己跨越現況、有了嶄新的開始,所以這樣的儀式性是很重要的。」此時她也使用大比例的自然媒材的組合,如:木、石、紙等,或以卷軸形式進行自動書寫,作品素樸而饒富禪意。也由此發展出探問自我的「心」系列。

創作於1997年的《心器》以五件觀音塑像組成,分別施以象徵五行與五方的青、紅、黃、白、黑等色,是賴純純感念父母給予她極大的自由追尋藝術所作的獻禮,也是少見的具象風格。由身體與思想分別代表的有形與無形,「人的一切都是被外界所塑造,如果有機會重塑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她在造像的過程中藉由「空」感知生命的實存,並思索自己與父母和土地的關係,這種對生命原點的回溯與照看,無疑也貫徹著存在與變化的軸線。

賴純純,《心器》,塑鋼、鉛皮,尺寸依場地而定,1997。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這也進一步催生賴純純在2000年成立「臺灣女性藝術協會」,有感於女性在生命歷程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唯有在創作時才能把自己置身於沒有利害關係的位置,全然地面對真正的自我、表達想法並從中獲得勇氣。「我覺得人對生命有所認知與體悟是相當重要的。藝術不只是美學的呈現,那只是某種時代氛圍與意識形態,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實踐、自我肯定,也就是『存在』。」

故鄉即是仙境

賴純純在2001年於紐約蘇活區駐村時目睹了911事件,對文明發展與角力之間的扞格深有感觸,而後她轉赴美國西南部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也在過程中覺察到環境的感召。早自1990年代晚期,賴純純開始投身公共藝術創作而跑遍全臺,對於滋養自己的這塊土地逐漸產生更為深沉的探索興味和情感羈絆,尤其是臺東的生活節奏與自然風光,讓她感受到人的身體與環境的關係是極為親近的,在2007年毅然移居臺東都蘭生活與創作至今。

背靠都蘭山、面對太平洋並可遠眺綠島的絕佳位置,天候變化與在地人觀照自然的生活智慧皆成為賴純純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自小生長於臺北的她表示,觀音山與淡水河是身在國外時所懷念的故鄉意象,而都蘭山與太平洋的地景則像是第二個故鄉,這樣的歸屬感也讓她將腳踏的土地視為仙境。

賴純純,《仙鏡奇緣》,鏡版複合媒材,240 × 120 cm (×7),2018。藝術家自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外,都蘭的邊陲也因而具有廣納異質與多元的開放性也是極為吸引賴純純的場域氛圍,「如『浪』般的氣質,充滿了島嶼與海洋的美學特質—流動、自由、獨立、撞擊。」徜徉在海天之間,色彩在此時期重新成為主導,鮮麗的視覺意象也反映出賴純純對自然的禮讚以及女性覺醒的自信。在2015年發展的標誌性創作「閃亮的愛」系列即是啟發自太平洋海面的粼粼波光,物質、光、影在不同的外在條件之下有著無窮的變化,她將流動的色彩滴灑在鏡面上,而讓鏡中顯映的自身與環境均被覆上斑斕的色塊而達到均質的視覺效果,在奇幻中也帶有物我合一的和諧性。

而在這次回顧展打造的《黑潮流光:邊陲的無限可能》沉浸式空間裝置,更讓觀者無不感受到光線在其中所佔據的份量,並流露出難以言喻的神聖與溫暖意象。絢彩壓克力打造的海洋生物,搭配漂流木與不銹鋼所比擬的山海地貌,瀰漫出勃發的生命力。「太陽照入場內的耀眼黃色光線,猶如魚群仰望上方所見到的天光。」賴純純有意將場域概念帶進美術館空間之中,消融不同空間的疆界,進而創造更多可能性。

賴純純,《黑潮流光:邊陲的無限可能》,空間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25。藝術家自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SOCA的持續進化

賴純純向來秉信藝術家不能只專注於作品的產出,還有自身如何與時代脈動的聯繫與對話,這種入世思想也讓她在早年就積極將藝術導入社會參與,以及1990年代末期展開的公共藝術創作。1986年,賴純純改造建國北路的工作室並成立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Studio of Contemporary Art),成為臺灣第一個替代空間,意在呈現非官方、非學院、非市場以及生成中的藝術。在臺灣的當代藝術開始萌發之際,讓有志突破體制的藝術家得以聚會、討論與發表各種想法與實驗性創作,而那股鮮活強勁的能量也正如黑潮般向前推進。而SOCA也藉由開班講課、帶領學員參訪藝術家工作室乃至牽成國際交流以及獎掖後進,培養出許多人才以充實臺灣藝術生態與資源,在不同時期都達成階段性使命與任務。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的「社會參與」子題。(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甫在2024年於臺東都蘭工作室成立「賴純純當代藝術場域SOCA Dulan」,從Studio蛻變成Site,不僅指涉物理空間的擴大,更強化凸顯「場域」的概念。尤其在2021年參與東和鋼鐵駐廠計畫進而發展出大型創作以後,也進而在都蘭規劃佔地遼闊的雕塑園區中,數千坪的草坪擺放著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讓人得以遊走在作品與空間之中,深刻探討土地關懷與認同乃至於與人息息相關的生命啟示。

坐落於山海之間的SOCA Dulan在舉辦藝術季的期間對外開放,期以成為位在東海岸以「分享」、「國際」、「學術」、「在地串連」、「創新實驗」為宗旨,連結國內外藝術網絡的據點,藉由建構式、遊戲式、參與式的形式歡迎大家前往交流,例如去年暑期推出「愛麗絲宇宙仙境花花團—跨域劇場」的行為展演。而賴純純也預告今年八月將在SOCA Dulan推出活動,由藝術家莊昀攜手當地志工將撿拾到的海洋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展覽屆時也結合工作坊一併進行。

賴純純「奇花仙境」於 2021 至 2022 年連續兩屆入選英國倫敦「城市雕塑展」(Sculpture in the City, SITC),展出長達兩年。圖為《希望之花》拍攝於倫敦。(賴純純藝術工作室提供)

從這些持續規劃與執行的項目,可以看出年過七旬的賴純純並未有放緩創作腳步的想法。她打趣說道,年輕時想著回望東方,而現在則是眺望未來。生於戰後嬰兒潮,她認為自己這一代一直面對著各種變化與挑戰,但也有幸身處此時,得以在文明高度發展的推進之下持續精進。黑潮洋流循環不止,而非線性的單向流過,「我們就像是黑潮當中的小魚,環遊世界又回到這裡。」創作對賴純純而言是一趟找尋自我的旅程,在海水的翻騰帶動之下終究迴返了故鄉。

南風吹,豔陽照,黑潮湧動,四時遞嬗所呈現的變化與能量始終令人驚嘆與難以估量。幸而,藝術總能在不確定之中迸發光亮,憑藉的便是賴純純從早年就堅信的「所有的可能性包括在可能裡」。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

展期:2025.03.01 – 2025.05.2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廳2A-2B


楊椀茹 (Yang, Wan-Ju)( 167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