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彭思錡的創作,常見細膩且纖薄的陶塑與東方美學圖樣及筆線造型元素相互搭配,輔以微弱柔和的燈光與簡樸的空間配置,營造出幽微沉靜的氛圍,是今日當代藝術領域中,除了繪畫之外,少見著重於單一傳統媒材發展的創作者。乍看之下,優美的造型與技藝的精湛展現,似乎成為了她創作的某種定調,然而若僅以形式風格的視角閱讀,便易將其視為單純美感造型物的生產,進而忽略了其顯現出的創作方法論;或者可以更進一步探問,在當代藝術領域中,以「陶塑」這項易被視為「工藝」的媒材創作,藝術家如何開鑿出一條得以持續發展的路徑?
觀看藝術家近年的展覽,如2021年於福利社FreeS Art Space的個展「微驅」,或是延伸自前者,入選2023臺北美術獎的「天地與家屋—微驅」,以及同年於索卡藝術及潮時藝術發表的兩檔展覽「年輕的古物」、「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等,圍繞著枯葉陶塑、傳統書畫圖像、以及幽暗沉靜的空間配置,顯現出對東方美學的反芻與私密家屋的探索;然而去年(2024)於關渡美術館的個展「吐露,於研究小間」,將數個擬仿壁癌造型的陶塑羅列,輔以文件、現成物等物件展出。則罕見如前者顯著的具體圖像,亦未具戲劇性的燈光及空間調度,甚至初入展場時難以一眼判斷何為「作品」。

根據藝術家的創作自述,這源自於她對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感受,工作室中斑駁的牆面,令她聯想至她過往作品中常見的陶製枯葉,進一步發展出擬仿壁癌的「陶磚」。(註1)乍看之下,這檔藝術家最新發表的個展,以迥異於以往的創作手法呈現,甚至缺少了過往作品美學上的豐富性;但一體兩面的是,這恰恰替其創作提供了一條超越純風格分析的可能途徑。或許在討論「壁癌」或是「枯葉」的美學表現,或其所延伸出的各種知識性乃至社會性詮釋之前,創作方法的建立才是「吐露,於研究小間」所「研究」的首要重點。
「手藝」作為方法
細究彭思錡過往的作品,可發現皆離不開對「手作」的重視。在「天地與家屋—微驅」中,可以看到陶塑製作的「枯葉」、雨鍊,以及鑲有磨石子表面的樓梯造型、石板等,交互錯落於展場中。若細看這些物件,則可發現散落於展場中的「枯葉」雕塑,以極薄的陶片,塑造出精細的皺褶;而鑲在展場各處的磨石子,則以藝術家自身設計的圖像為主軸,搭配精巧的技藝與傳統石材的運用,呈現出細膩沉穩的造型。在這些作品中,觀眾不難因其細膩的表現手法感到驚艷,根據藝術家自述,無論是陶塑或是磨石子,皆為她親手製作。

以「枯葉」為例,這發展自她2020年起的作品《寂默是永恆》,是藝術家撿拾真實的枯葉,以瓷土調製成泥漿塗覆其上,再以燒窯的方式使其造型保存(註2);而磨石子則是她親自拜師職人學習工法,並將其應用於轉譯個人創作視覺語彙的表現上。(註3)從這些需耗費漫長時間親手製作的創作過程中,可以見到藝術家對手作、或更精確地說是「手藝」,有一定程度的堅持。而在其創作上常見的圖像,諸如磨石子上常見的手勢與葉片,則讓人產生傳統書畫筆線的聯想,尤其是對「手」的描摹,甚至帶有一絲仿唐卡的造型表現。
顯然地,對藝術史上傳統養份的吸取,以及對媒材精確掌握的反覆練習,是彭思錡作品的重要特質,而她也對自身創作下了註解:「沉潛在東方的書畫修復經驗,對每件作品投以文物般縝密的工藝精神。」(註4)其創作精神的體現,亦可視為帶有某種「職人精神」的堅持。

然而無論是書畫修復、文物,或是藝術家所強調的「工藝」,常認為遠離「純藝術」(Fine Arts)的範疇,此種分野在於純藝術多被視為哲思的具現化,且具有批判、翻轉既有體制的能力,展現指向未來的前衛視野;相較之下,工藝則被視為著重既有技法反覆操演,承襲傳統等面向過往的傾向。
儘管在當代藝術強調觀念與議題導向的條件下,工藝與純藝術的分野應更加鮮明,但今日當代藝術傾向多元媒材與跨域結合的趨勢,卻也讓「工藝」、「技藝」以另一種姿態回歸。以「陶藝」為例,如藝術家王言然的「生產力計畫」(2018-2023,註5), 關注全球化工業自動生產機制席捲之下的社會徵狀,並透過手作勞動的身體力行,展開對當代消費文化的詰問,「工藝」成為某種與當代議題的對抗性機制。或朝向另一個方向,成為藝術家感性的表述媒介,如藝術家陳慶銘長年的陶塑創作,承襲了在陶瓷上繪畫的工藝傳統,轉化其為自身思想與生活感知的表述。(註6)
延伸閱讀|流動的意象:談陳慶銘的陶作與其繪畫性
延伸閱讀|迷宮與蠟翼-王言然.蔡尚孚.鄭裕林三人聯展

然而在彭思錡的創作並無涉觀念性的機制批判,或致力於感性、表現性的美感搭建,同時亦非純然的承襲過往既有技藝的再次展示,她的創作更傾向對工藝中「手作」精神的肯認,同時保有對生活的細微觀察,且時而觸及藝術史美學傳統的繼承與轉化。
以創作吐露日常細微片刻
到「吐露,於研究小間」,在這看似強調實驗性、觀念性的展覽呈現中,可見到著藝術家致力以陶擬仿、復刻壁癌等反覆製作的手作痕跡,仍主導了展覽的走向。面對此種有別於傳統工藝範式的獨到題材,學者高森信男曾對其提出「反工藝」的評論,認為其對工藝總朝向建構完滿生活品味的趨向提出詰問(註7),此種觀點乃帶有透過對工藝的反動以達對其藝術性的確立。但就我的觀點,彭思錡的作品反倒在肯認「工藝」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當代藝術的可能性。

相較於「天地與家屋—微驅」仍保有對藝術科班學習中,藝術史圖像的繼承與轉化,「吐露,於研究小間」在延續在手作層面的堅持之餘,更進一步的將目光鎖定在當下(儘管在展間後方仍可見到「手」圖像的出現,但相較於前者已退居後方許多),透過對壁癌的研究與創作,召喚某種地域性的共通經驗,而此種朝向生活層面的取向,似乎也呼應著「工藝」與生活緊扣的親民精神。
從這個層面而言,便不難理解「吐露,於研究小間」那看似殘破的「壁癌」陶塑,與彭思錡先前創作中常見柔美細膩的葉片之間的關聯性——無論是「天地與家屋—微驅」中,對磨石子階梯的反覆打磨,或是「吐露,於研究小間」透過陶塑對壁癌的臨摹研究,以及她長年發展對枯葉的燒陶創作,都是從極其日常的生活出發的創作,並透過其手藝,表述了對尋常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注目;同時致力於拓展媒材既有的語彙,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副本或結晶,勾起觀眾某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

而對這份「日常」的關照,透過無論是石材打磨還是燒陶等雕塑形式,將當下諸多片刻凝結,轉化為纖薄卻又堅硬的物件(亦可聯想至藝術家所言之「文物」),或許這便是彭思錡欲透過創作所「吐露」的日常生命經驗。
結語:致未來的保存技藝
將展覽作為對自身創作的脈絡性研究,並試圖將既有創作積累推展至下一個階段,是彭思錡「吐露,於研究小間」關鍵的核心。而「工藝」作為藝術家創作中無法忽視的方法論及精神,則透過「研究」的創作型態顯露給觀眾,在這個層面上,工藝並非朝向過往既有範式的操作,而是透過創作將當下轉化保存,而這份「保存」則隱隱帶有在未來回望此刻的意味。
以反覆手作的職人精神,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擷取、保存,且時而岔出既有的路徑,注入個人奇想。彭思錡的創作彷若某種保存日常的技藝,這也是在今日觀念與議題先行,以媒材多樣性作為主流的當代藝術中,少見的一份緩慢與沉穩。
註釋
註1 彭思錡,〈「吐露,於研究小間」展覽介紹〉,關渡美術館,網址:https://kdmofa.tnua.edu.tw/mod/exhibition/index.php?REQUEST_ID=e1626ae68798853bcff9a390f902a9df0d74dd053cab2ccbe496534a2358fd89&pn=0(2025.1.20檢索)。
註2 Melody TU採訪,〈宛若葉片的速度 ── 彭思錡 陶作個展「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城市美學新態度》(2023.4.24),網址:https://www.kaiak.tw/peng-si-qi-possessing-a-vulnerable-body/(2025.1.20檢索)。
註3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23臺北美術獎 Taipei Art Awards 2023|彭思錡 Peng Si-Qi〉訪談影片,臺北市立美術館YouTube頻道(2023.11.27),網址: https://youtu.be/QAhtxqrdaw0?si=2iNcmz64aHzAZTFK(2025.1.20檢索)。
註4 彭思錡,〈CV〉,彭思錡 Peng Si-Qi藝術家個人網站,網址:https://www.siqipeng.com/blank-q17v5(2025.1.20檢索)。
註5 有關王言然「生產力計畫」的介紹與紀錄,詳見藝術家個人網站《Yen-Ran Wang 王言然》,網址: https://cargocollective.com/WANGYENRAN/Productivity-by-Labor(2025.1.20檢索)。
註6 施絜晴,〈流動的意象:談陳慶銘的陶作與其繪畫性〉,典藏ARTouch(2023.11.07),網址: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22785.html(2025.1.20檢索)。
註7 高森信男,〈彭思錡個展:吐露亞熱帶的近身觀察〉,台新ARTalks(2024.10.11),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talks/79/38811(2025.1.20檢索)。

柯曉如,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曾獲「2024世安美學論文獎」,文章散見於期刊《議藝份子》、藝術媒體《台新artalks》、《漫遊藝術史》、《非池中藝術網》與《藝術圈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