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美術系碩士班於2025年3月14日到28日,舉辦開放工作室,打開供碩士班使用的水墨、繪畫、版畫三間工作室大門,藉此得以一窺在作品背後,藝術家們的創作現場。本文也將以作者實際上的參觀順序,由位於系館二樓的水墨工作室開始、連接到三樓的繪畫工作室、最後回到獨棟的水墨工作室,依序書寫。與開放工作室同時進行的,還有位於北藝大地下美術館的碩士班112級級展聯展「請輸入角色名稱」,也展出了部分參與開放工作室計畫藝術家的作品。由地下美術館所代表的白盒子與開放工作室互相呼應,也加深了本次開放工作室計畫之中,藝術家與作品的對話關係。
水墨工作室
初見水墨工作室,意外非常整齊且素雅,藝術家的空間涇渭分明。一張大桌就代表著一位藝術家,除了少數正進行中的作品之外,大多雜物都被安放在另外的層架。儘管大小不如繪畫工作室,卻是視覺感上最為寬敞的一間。
在如此整齊的收納、展示中,一些細節反而博人眼球。例如進門右手邊,藝術家曾姿嘉的座位,不只擺放許多作品,在我前後兩次的參訪中,桌面上的書目也有些許變動。曾姿嘉的作品,多是以水墨暈出淡淡的動物形體,在極簡的操作下,更凸顯用水技法造就的細微紋理。

而從旁搭配上《圖騰藝術史》、《中國原始藝術》,以及後來才出現的《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等從圖書館借出的書目,便能迅速理解,原來藝術家在《no.15》等作品中如此注重痕跡與圖像性、帶有些許模糊的特質,可能是想以水墨方法,對諸如史前壁畫、原住民圖騰等做出回應。而又也許新借的《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也正反映出藝術家在當下創作正面臨的的困境、或者亟欲吸取的養分,甚至是未來的創作路徑。
位於工作室另頭的藝術家謝綺文,在水墨工作室正在進行的眾多作品之中,屬於尺幅最大的藝術家之一。圍繞謝綺文工作桌的多個大木框架,緊繃著創作之中的作品們,以工筆技法創作於大面積的半透明絹布之上。一幅與人同高的畫布被置於右側,桌上的筆記本中畫著對於其作品佈局的草圖,並特別標注「微笑的肌肉感」。
在地下美術館的展呈《身體重構系列-鼻》等作之中,謝綺文將作畫時用以固定絹布的框架去除。除了牆上的長條形畫作之外,近似工作室中半成品的畫作,則被垂落於空間之中,反而更接近在工作室牆上以白紙草稿,僅以磁鐵固定的狀態。
對比謝綺文作品在工作室以及展覽中的不同,其實能嗅聞到藝術家在作品型態轉換上的幽微詩意。
若真如筆記所述,藝術家的畫作欲表現「肌肉感」,則輔助用的畫框則是不可或缺的骨架,用以支持肌肉的生長。然而當肌肉完整生長,則必須將骨架剝離。如何確定作品完成,確定肌肉在脫離骨架後,不至於四分五裂,當謝綺文選擇不使肌肉與骨架一起展出,勢必已經思考過其作品最終呈現的狀態,以及各種展示方式對於作品的影響。
延伸閱讀|podcast EP84|來顆讀書丸|藝術家的人設設定,工作室與他們的藝術宣言 ft. 高文萱

繪畫工作室
對我而言,繪畫工作室是最能回答我「作品是如何產出?」這一疑問的工作室。
作為三間之中最大、同時容納最多藝術家的工作室,繪畫工作室特別著重於立面結構,以角鋼層架區隔工作區,使空間呈現崎嶇而多元的相貌。
在藝術家黃宇瑍的介紹下才得知,碩一學生的工作室位置是「被分配」的,而在升上碩士二年級後,藝術家將獲得優先選擇工作室座位的權利。他本人也是在升上碩二的暑假,才將工作區域換到相較之下,擁有較多儲藏空間以及更多可以掛畫的牆面。
工作區中,能看到多件製作到不同程度的作品,有些已經接近完成、有些才剛開始鋪成。黃宇瑍的《解構碎花雲》等作品風景畫面為底,再利用顏料本身的材質於畫布上做出對比。如欲創造此種多層次效果,則必需要等待顏料完全乾透,才能 得以繼續繪畫出俐落筆觸。也由於油彩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風乾的特性,黃宇瑍已經將同時操作多件作品視為習慣,這也是他在碩二時選擇移動位置的其中原因。甚至在多幅繪畫間互相重疊的製作週期內,不同畫作所誘發出的思想彼此交流,更能激發創作靈感,再進一步對較早開始創作的作品進行更ㄌ動。所謂藝術家「創作脈絡」,也許就是透過如此密集的創作互相交織而成,根基於各自的創作方法論之中。

與黃宇瑍不同,碩二的蕭參軍選擇留在大門附近、被走道貫穿的畸零地帶,這也是他最初被分派的位置。雖然不像其他區域能擁有私人空間,但可以靈活伸縮的特性是蕭參軍選擇的原因。而在座位上散落的大量草圖中所描繪,許多不同寫實片段被接合、重組成近似蒙太奇圖像,是蕭參軍主要的創作方法。對比藝術家展出於地美館的《清醒遊戲》等作品,草圖更能看出藝術家是如何組構、使用這些來自於不同地方的圖像,達成於畫面中構成複雜事件的交織調度。
從工作室到白空間的跨度,也成為藝術家在佈置自己的工作空間時重要的考量。一些較為著重於顏色表現的藝術家,如作品《03》 中,大量出現螢光色、撞色、跳色壓克力的簡伃彣,就能見到在座位收納著大量的軌道燈具、燈軌,如此一來即便是在燈光較為雜亂的工作室空間中,也能保證對於顏色的控制精準。藝術家林奕岑的桌上放有許多瓶罐、卡式爐、鍋具,與細心分盒的樹枝,是因應藝術家自製紙與炭筆的創作方法,對於媒材的自製需求,也使得林奕岑工作室幾乎等於他的實驗室,甚至能看到對比不同木材製作炭筆的對比草稿。
我造訪的時刻,正是藝術家們的創作期,與其說是參觀,更像是走入他們的生活圈中,聽藝術家講解作品、被介紹工作室的種種。對比在地下美術館中俐落的展出,繪畫工作室則展現出作品背後的各式脈絡,藝術家的交流狀態、日常痕跡、製備器械,在這個專屬於藝術家的場域之中,生成出他們。

版畫工作室
地處最為偏僻的版畫工作室,坐落於美術系館外的版畫教室頂樓,形似小溫室的空間。空間尺寸在三間工作室中最迷你,所有藝術家的座位圍繞著一張大桌,其實更像是一個提供藝術家閱讀、休憩、交流的空間,與原先想像近似繪畫工作室以製作為主的狀態略有差異。
與剛好在場的藝術家有蔡庭歡、黃冠傑,交流過後得知,儘管工作室內有一台壓印機,但仍不足以支撐需要較多器械輔助的版畫製作。版畫的製作與器械緊密相關,所以在有限器材數量下,作品印製依然需要移動到版畫教室進行,特別是大尺寸的製作,更難以進入小小的工作室之中。

而在開放工作室中,作品也被集中於於同一桌面展出,也以小尺寸作品為大宗。其中,藝術家陳星宇的作品格外異樣,玻璃罐中搜集剝落的的水泥碎片,與記錄碎片的藝術家書籍,來自其作品《殘跡系列》。有趣的是,作為版畫工作室的成員,其在地下美術館展出的《殘跡系列》作品,將剝落水泥塊於牆面重新拼湊成近似島嶼形狀、同時展出這些形狀在原先牆上的剝落狀態。在這件觀念藝術色彩更加濃厚的作品中,版畫便僅是以提供圖片印刷(甚至看起來是攝影輸出)的技術。部分版畫工作室成員,如黃旭維的《性愛作為一種懲罰》,也是將版畫單純作為印刷方法,再以大量張貼宣傳單的視覺形式呈現。
儘管工作室開放給公眾參觀,在量體狹小的空間,依舊很難得知版畫藝術家們的創作情景。會做出這樣的空間分配,或許是基於校方依不同媒材間創作狀態所做出的調整。然而,這些空間上的調配是否默默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方向或尺幅,又比方如本次因為空間狀態,無法對版畫藝術家們做出更多的認識,是這次開放工作室,我認為比較可惜之處。

結語
無論是去年關於北藝大校長室的爭議、抑或是近期空場藝術聚落將重新座落於八里的喜訊,「藝術家的工作室」這一話題也重新受到大眾的關注。工作室作為藝術家創作的內部空間,在開放工作室計畫中展現出向外的一面,並與展覽空間呼應,分別打開藝術家的不同面向。
三間工作室所呈現,截然不同的創作心境,無論作品大小、物件擺放等,側面反映出不同媒材的差異究竟如何作用於藝術,而藝術家又是如何透過使用工作空間,展現出與媒材的互動。這些書目、手稿、廢案、痕跡所顯現出當代學院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與在學院諸多課業、展覽、評圖等要求下,學生藝術家於背後的內心運作,也隨著工作室的開放,一併開啟在觀眾眼前。

2000年生。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以現代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