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從繪本出發,與孩子一起看故事、看展覽,走進藝術家工作室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從繪本出發,與孩子一起看故事、看展覽,走進藝術家工作室

細細咀嚼《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再搭配藝術展覽,和實地去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孩子會有什麼體會呢?我想從自身經驗來分享我家孩子的心得,希望大家會喜歡!

我很喜歡帶孩子去看展,穿梭不同展間,感受藝術品、建築、展示空間交互的神奇語境;但我也很喜歡帶孩子去另一種,不同於美術館或藝廊的藝術場館,那便是— 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看展和參觀藝術家工作室,是不一樣的藝術體驗,但卻能彼此加成,讓人深入體會藝術形成的過程,同時打開藝術新視野!

此次小典藏最新圖書—《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I am an Artist),是由大衛卓納藝廊(David Zwirner Gallery),和作家朶蘿・葛洛芭絲(Doro Globus)合作推出,關於藝術家工作室的繪本。而我很幸運地在四月時,就先收到卓納送的英文版,由於當時卓納即將在LA舉辦30週年特展,因此我便和孩子帶著書一起去了卓納的展覽;且之後還持續跟著《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的腳步,和孩子一起去參加藝術家開放工作室活動。

四月收到的英文版,來自大衛卓納藝廊的禮物包

細細咀嚼《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再搭配藝術展覽,和實地去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孩子會有什麼體會呢?我想從自身經驗來分享我家孩子的心得,希望大家會喜歡!

《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與親子看展的對話

每個藝術家都很獨特,他們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創作。

這是《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開頭的一句話,故事隨後展開,帶領讀者走進不同藝術家的工作室。翻開每一頁,讀者都能遇見一位位藝術家,他們以第一人稱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書中還詳細標示了他們使用的工具與材料,要到右下角,讀者們才會知曉這些藝術家的身份。這些藝術家各自風格迥異,沒有人是一樣的!

各種媒材與題目,都可以是藝術創作的材料。帶著〈我是藝術家〉去大衛卓納藝廊看展覽。(左) Alice Neel的人像畫;(右) Felix Gonzalez-Torres的燈泡和燈座電線觀念作品。

我發現光開頭那段話,再搭配書中內容,就能與孩子在展覽裡進行一番探討。我和孩子在讀完《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後,帶著書一起去了卓納藝廊的30周年特展。由於卓納貴為世界藝廊翹楚,展出了許多一流大咖,展品也非常多樣化,我和孩子這回則把看展重點放在藝術家作品的不一樣上。

有Alice Neel的人像畫 、Joan Mitchell的抽象表現、Rose Wylie充滿童趣的普普畫 …,我女兒表示,這裡面有好多畫,但大家都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畫的東西不一樣、感覺也不一樣,有人很Hilarious,有人很Sad,也有人很Messy or Calm Down;展覽中還有許多不同媒材的作品,例如Dan Flavin的日光燈管、Ruth Asawa的金屬絲立體雕塑、 Felix Gonzalez-Torres的燈泡和燈座電線觀念作品,我女兒說這裡除了畫外,還有好多不同的東西,有的我不知道是什麼、有的看起來很 Complicated、也有些Look fun,但我知道它們都是用好多不同的材料做得。

各種媒材與題目,都可以是藝術創作的材料。帶著〈我是藝術家〉去大衛卓納藝廊看展覽。(左) Dan Flavin的日光燈管    ;(右) Ruth Asawa的金屬絲立體雕塑。

在《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裡,共出現12間藝術家工作室,卻登場了多達20組不同藝術家;在卓納藝廊30年紀念特展中,也展出多達52組藝術家。我們看展時,會看展覽主題、作品細節,或現場氛圍,透過《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裡各式不同的藝術家,則又能讓孩子發現,任何題目、任何材料都有成為藝術的可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包括他自己。

《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與參觀藝術家工作室

然而光憑看展覽,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畢竟《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是本關於藝術家工作室的繪本,描述主人公逛藝術家工作室、與許多藝術家互動的旅程, 所以比起冷冰冰的展覽,我們當然也要去真的藝術家工作室熱鬧一下啊!

只要稍加留意,其實大家生活周遭就有很多參訪藝術家工作室的機會喔!

除了展覽外,我也常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特別是像書中那樣充滿藝術家工作室的創意廠房,雖然它們不像天天對外開放的美術館,但都會在特定的日子舉辦開放工作室活動,光憑我住的北加能列舉的就有Headlands Art Center、1240 Minnesota Street Project、Kala Art Institute;南邊的洛杉磯有18th Street和號稱目前全球最大藝術社群的Brewery Artist Lofts;台灣的話,像是寶藏巖、板橋435、南部的駁二、蕭壟和總爺,也都是很棒的選擇!

除了展覽外,我也常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時地會帶她去參訪藝術家工作室,如果你是擔心孩子在美術館會亂跑亂摸的父母,這裡或許更能成為孩子的藝術啟蒙地!在那裡,作品和作品身後的藝術家都站在你眼前,孩子可以打開話夾子跟他們互相分享,藝術家們有時還會允許孩子摸作品,也經常會準備材料讓孩子一同體驗他的創作方式,或許那裡的空間時而有點凌亂,但卻能體會藝術形成的過程,並充滿人情的溫度。

除了展覽外,我也常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另外除了驚艷於各種不同的創作方式,藝術家工作室中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你能遇見各個年齡層的“在世藝術家” Living Artists。

除了展覽外,我也常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在美術館中,展出的多是已故大師或歷經多層篩選的藝術家作品,而在工作室裡,我和孩子曾同時遇見正在準備 SFMOMA 展覽的中生代藝術家,與剛從藝術學院畢業的新銳創作者。他們處於不同的藝術職涯階段,卻都懷抱著對藝術的熱愛,讓孩子從中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

親自去參觀藝術工作室,跟去看展覽很不一樣。這是舊金山華人藝術家–李安的工作室與展覽,記得去參觀工作室的那天,她還說我女兒是她當日最喜歡的客人。李安今年已被SFMOMA選為年度最佳青年藝術家!

因此《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絕不僅只是本鼓勵孩子打破藝術創作框架的繪本,它還帶領我們走進活生生的藝術世界。

親自去參觀藝術工作室,跟去看展覽很不一樣。這是剛從UC Davis畢業的年輕木作藝術家Luka Vergo。他的工作室有許多木材,他會將木材製作成樂器,並敲請民眾一起玩音樂!

工作室作為藝術最純粹的產地,讓孩子看到創作的真實面貌,是一個不斷發展、充滿生命力的過程,以及藝術家對所愛之物的堅持,相信無論是透過書本還是親身體驗,將孩子帶入這樣的世界,都是讓他理解藝術真諦的一種絕佳方式。

這是Luka Vergo的展覽。是裝置藝術作品。看展覽跟親自去拜訪工作室,是不同的感覺!

延伸文章

童書評》一起去探索藝術工作室裡的藝術進行式:評《我是藝術家》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今日不去美術館,帶著孩子逛藝廊!

【小典藏|愛閱讀】藝術,從不是一條孤單的路——讀《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

延伸聆聽

延伸選書

我是藝術家: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
I Am an Artist
作者: 朶蘿.葛洛芭絲
繪者: 蘿絲.布雷克
譯者: 宋珮

藝術家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為什麼要創作藝術?
他們使用什麼素材?
我能成為藝術家嗎?

打開一扇扇的大門,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有用畫筆訴說一個人故事的肖像畫家、不斷磨練繪畫技巧的插畫家、從小會在門上貼標誌的社會行動藝術家,或是在學校痛恨數學,現在卻是隨時會用到數學的木作藝術家,還有更多的藝術工作者。我們穿梭在這棟建築物裡,參觀藝術家的工作空間,聽聽他們分享創作靈感,看見藝術的多種面向,逐步體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
Making a Great Exhibition
作者: 朶蘿.葛洛芭絲
繪者: 蘿絲.布雷克
譯者: 謝佩霓

藝術家如何創作雕塑或是畫作?這些靈感從哪兒來?他們的工作室會有什麼不同?藝術作品怎麼進入美術館?最後,如何完成一場精彩的展覽呢?

由美國知名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所策劃的第一本藝術童書。推開藝術工作的大門,探索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從發想到完成,再從工作室前往美術館的一段旅程。沿途遇見的每一位人物──藝術品包裝人員、策展人、館長、佈展人員、登錄員、保全人員、修復員、燈光設計師,還有許多具備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以及進場的觀眾──都是展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進入這趟藝術的旅程,看看每一位專業的夥伴,如何共同打造一場豐富、精彩的展覽吧!

楊筱琪( 10篇 )

曾任職於台灣藝文產業,擁有英美藝術史、藝術管理雙碩士。
雖說是藝術控,卻與麻省理工畢業的阿宅老公,相知相戀。相信不同群體間,都能透過藝術找到他們的橋樑。
現居舊金山灣區,並在疫情逐步解封後,開始牽著孩子的手,四處去探索不同的藝術展覽,從美術館、藝廊,到各種可能的地方。經營IG帳號:@hipsterbaby_diary,歡迎你也跟著我們一起去看今日藝術世界千變萬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