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一系列來自歐美美術館、博物館的典藏品特展來到臺灣,如故宮北部院區重新整建完成的第二展覽館展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的「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藝術名作展」,富邦美術館迎接伍斯特美術館館藏的「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以及英國泰德美術館為透納250週年誕辰策劃的「崇高的迴響」巡迴特展,也結束在上海的展出來到臺北。
近年來歐美的博物館、美術館將藏品出借、巡迴至世界各地,已蔚然成風,是為文化交流、影響力外擴、活化典藏資源並擴增收入的一大途徑,形式則以跨時代、多主題或特定主題的全景式聯展居多,來到臺灣後,又常以為人耳熟能詳的大師名字、真跡原作為行銷重點,吸引民眾趨之若鶩。
相形之下,「崇高的迴響」一展顯得有點特殊。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M.W. Turner)早已被藝術史公認為具高度開創性的藝術大家,但在臺灣大眾心中遠不及莫內、梵谷、達文西那樣熟悉。泰德美術館的策畫也並非分類羅列式地單純梳理透納其人其作,而是將其作品與一眾當代如日中天的藝術家作品並置,沒有誰是誰的陪襯,能目睹這些當代藝術家的原作,本身就相當難得。展覽於此開闢出若干新維度。這其中既有創作主題與審美上的共通性,有創作者對待創作的態度和積極主體所牽連起的共鳴,更有創作手法上饒有趣味的異曲同工、或遙相呼應。

這樣的策劃方式讓這位早已在藝術史上有其明確定位的大師,仍展現出不斷與不同時代對話的潛力。甚至,觀看這樣一檔展覽的意義,也可包含、並超越特定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審美上的愉悅,進一步引人反思藝術本身在穿越了集體意識、文化脈絡、共同想像之後,所可抵達之處。對於大多數時候以「大師名作」作為觀看展覽之切入點的大眾而言,這樣一檔展覽也具有打破國際特展觀看慣性的潛能。本期封面故事聚焦這次特殊的展覽,讓我們一起在開展之際一起直奔這次展覽的核心。
無獨有偶,同樣在這一巡迴展中展出一個系列作品的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這位被泰德策展人認為「就思考世界的方式而言最接近透納」的藝術家,其首次臺灣個展「你的好奇旅程」也恰好剛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展覽之間牽起審美與思考的線索,也正如在同一個展覽之中,在看似截然不同的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之間打通辯證與想像的通道,都是難得的思想體操。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