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逼近「奇異點」?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在科技革命時代對AI的開放式提問

逼近「奇異點」?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在科技革命時代對AI的開放式提問

今年在AI狂潮下,多數作品、展覽都汲汲營營的討論AI對藝術生產、對觀眾的影響,談及策展人們如何看待AI在未來藝術創作中的潛力與挑戰時,吳達坤認為現在我們很常討論AI是否可以真正取代創作者,或是藝術家從此就不用再創作?他認為其實不然,並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談,現在所面臨到的情況與當時攝影術發明之後,繪畫所遭遇的困境相似,然而經過了百年,繪畫仍然存在,且發展出更多新的語彙。當我們有了AI之後,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必須去「做選擇」、去「下判斷」,人類應該能因為AI的應用而有更多時間來完成開創性的事物。

隨著人工智慧的大勢崛起,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的各個面向,都逐步顯現出它的滲透力。全球性的科技藝術平臺如林茲電子藝術節,也不乏藉AI技術創作的作品,AI儼然成為當代創作表達的新引擎。今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吳達坤也將焦點對準AI,以「奇異點」為主題探討這項技術的影響。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10月4日開展,展至12月15日。圖/C-LAB提供

吳達坤指出,全球科技的加速發展使我們逐步逼近「奇異點」——奇異點是來自數學家與電腦科學家維諾・文奇(Vernor Vinge)於1993年提出的概念「技術奇異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主要預示當機器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瞬間,將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發展路徑,學術界更進一步將奇異點理解為人工智慧達到某一臨界點,從而引發技術的徹底顛覆,並產生所謂的「智慧爆炸」效應。

相較於三年前首屆未來媒體藝術節,著重於科技藝術的探索與平臺整合,今年的策展特別設置了「流動的錨點」、「創造力的轉變」、「創作者的洞見」與「未完成的篇章」四大篇章,以此為基礎,循序漸進呈現AI在當代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夥伴,並進一步反思與探討這場急速推進的科技革命,究竟會如何改寫藝術與人類的未來。

吳達坤表示當下代還是有非常多人對AI抱持著科技悲觀主義的想法,擔心會被AI所取代,而這個展覽想要談的是,既然科技進步論之下,AI已經是一個不可逆且一定會持續發展的狀態,那我們應該要認識它、正視它。所以在規劃上,他先從第一章「流動的錨點」來探討談論AI的技術史發展,在年表中切入科幻小說、漫畫、電影對於AI的描述 ,希望能讓觀眾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後,再深入地去認識各種AI的創作與應用。參與展覽第一章的研究者李佳霖也認為技術發展已經比我們想像的速度更快,且以更龐大的規模在發生,而對研究團隊的挑戰是,要在具有專業知識觀眾與一般大眾之間找到平衡點,讓觀眾在展覽中找到能跟自己產生共鳴的內容。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AI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展場照。圖/C-LAB提供

AI的歷史發展

「流動的錨點」邀請自牧文化的李佳霖和蔡侑霖參與策劃,他們透過圖表方式為大眾呈現AI的歷史發展,不過並非是以我們常見的線性方式呈現,而是以關鍵的技術突破和相關事件作為節點,前後對照出不同時期的AI發展階段,再加上陳列大眾流行文化拉近AI與我們生活的距離。呈現像是棋類遊戲在AI技術發展史中經常扮演重要的里程碑,例如1997年由IBM開發,專門用以分析西洋棋的超級電腦深藍,就擊敗世界西洋棋王卡斯巴洛夫;在許多經典科幻中也常出現人類與AI或仿生人對弈的場面,如1982年的《銀翼殺手》等;或者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曾出現AI助理和聊天機器人,如2011年開始內建在蘋果手機的AI助理Siri、2013年電影《雲端情人》的故事情節。而更有利用AI創作而獲獎的案例,像是今年甫獲得日本芥川賞的小說《東京同情塔》,作者九段理江就曾言小說有5%是一字不漏的引用了ChatGPT所生成的文字。

同時,為呼應不斷流動的時間軸,吳達坤說,我們在該展區也展出袁廣鳴最新作品《扁平世界》,使用由Google街景的影像資料庫製作而成的動態超時空縮時,讓我們穿梭在橫跨世界各地卻有著相似場景的迴圈風景裡,過去我們以地圖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在AI時代已經有了巨大的轉變,尤其當我們的生活與街景服務密不可分時,地圖儼然成為最新秩序的編纂者。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第一章「流動的錨點」展場照,左為自牧文化爬梳AI發展歷程的年表,右為袁廣鳴作品《扁平世界 》。圖/C-LAB提供

AI的創作者角色

第二、三章分別是「創造力的轉變」與「創作者的洞見」,「創造力的轉變」展出超現代映畫《無限共作3.0》,進階討論當人工智慧技術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甚至創作領域時,它們如何成為藝術家探索新形勢的工具?《無限共作3.0》將日常生活場景重現於虛擬空間中,包含自然景觀、建築場景和人物面孔等,當觀眾進入展場時,生成式的人工智慧便會使這些日常場景產生細微變化,藉由多重落差的探索來重新定位自己在新時代的位置。

「創作者的洞見」則探討圖像生成、動態捕捉、遊戲引擎與推測設計等技術,已成為藝術家新型態的觀察與藝術表達方式,也點出了我們在AI時代所面臨的不論是技術、污染、能源、倫理等各層次的問題。路易-菲利普・隆多(Louis-Philippe Rondeau)《共振》呈現被展延、壓縮的影像時空,與真實的現場形成一有趣對比;盧卡・博納科爾西(Luca Bonaccorsi)《A.I.gnition》則呈現AI背後大量使用的能源以及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盧卡.博納科爾西 《A.I.gnition 》。圖/C-LAB提供

亞魯(Yaloo)《醃漬室》與魏澤《半神》都將AI視為「再」創作的夥伴,前者汲取自韓國傳統神話跟薩滿系統,以及科技所驅動的科學發展案例;後者則汲取真實的故事,魏澤訪問多個移工機構與關係人,記錄他們在臺灣戀愛、懷孕、生產的經歷,再加上東南亞民間傳說來餵養AI,創造出細緻動人的影像,AI在此儼然成為另一敘事及影像創作者。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亞魯的作品《醃漬室》。圖/C-LAB提供

同時,亦有反思AI時代下,真正「創作者」角色的作品,如陽春麵研究社 feat. 陳宣伯《Prompt: Dupe Arts》從近年中國興起的「平替文化」來觀察,平替並非是抄襲,也不是如複製畫那樣機械複製,而是更像對現成物的再模仿,製造出風格類似的作品,同樣AI也呈現相似的邏輯,對於提示詞與現成圖像的探索,也成為當代創作者新面臨的形式,而原創性與創作者的能動性也是什麼?藝術如何被賦予新的價值?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陽春麵研究舍 feat. 陳宣伯的作品《Prompt_ Dupe Arts 》。圖/C-LAB提供

對AI的開放式提問

「未完成的篇章」作為展覽最後一個章節,引導觀眾在看完作品後,回到自己的生活周遭,重新思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可能造成的倫理問題。例如藝術團體貳進《虛擬尋根-臺灣》就將AI視為一有主體性的人物訪問,他們認為過去40年來我們大量供養資訊、圖片,使AI資料庫早已成為一平行世界,便把AI當作訪問對象,採用口述歷史的模式,探索AI的主體何在,虛擬和真實世界又該如何描述自身。

亞倫・巴索爾(Aram Bartholl)《忘記密碼了嗎?》、關鍵工程工作小組(The Critical Engineering Working Group)《無意間發送的訊號》皆呈現數位服務底下,我們可能會遭遇的隱私與安全危機。《忘記密碼了嗎?》取自2012年知名的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com遭到駭客攻擊,隨後出現一份用戶的密碼清單,展覽現場即以八本厚實的精裝書列出470萬筆用戶的密碼;《無意間發送的訊號》在展場透過資料傳輸的過程來檢測和定位使用者,也就是說只要你有使用手機的服務,你的位置就會傳送給電信公司。

戰略技術(Tactical Tech)《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德國的NGO組織,他們一直在進行「數位排毒」的工作,尤其針對青少年設計一套工作系統,協助他們在自由使用網路的同時,仍保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拉洛瑪(La Loma)X戰略技術《生育控制晶片》則是討論科技技術與人類倫理的問題,2012年一家開發微晶片的私人生技公司,研發一種可以植入女性身體控制生育的微晶片,為難以取得醫療資源的國家提供另一可選項,不過,同時我們也得思考,究竟是誰可以控制生命?以及女性身體的自主權。

AI重現攝影與繪畫的難解命題?

今年在AI狂潮下,多數作品、展覽都汲汲營營的討論AI對藝術生產、對觀眾的影響,談及策展人們如何看待AI在未來藝術創作中的潛力與挑戰時,吳達坤認為現在我們很常討論AI是否可以真正取代創作者,或是藝術家從此就不用再創作?他認為其實不然,並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談,現在所面臨到的情況與當時攝影術發明之後,繪畫所遭遇的困境相似,然而經過了百年,繪畫仍然存在,且發展出更多新的語彙。當我們有了AI之後,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必須去「做選擇」、去「下判斷」,人類應該能因為AI的應用而有更多時間來完成開創性的事物。

吳達坤也發現當代很多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創作是很跨界的,這可能也是受惠於AI時代的演進,現在已經不像過去要先學會程式語言才能夠做科技藝術的年代,我們可以用語音或文字問答的方式跟AI溝通,請它來協助創作者,讓跨界嘗試更沒有門檻。最後,他對AI發展仍是抱持著樂觀的期待,展覽雖然談的是「奇異點」,不過也許真正的「奇異點」還沒來臨,因為屬於人類獨有的情感、知覺,仍是目前AI仍無法複製替取代的;而身為人類的我們,肯定也將發展出與AI共存的文明生活方式。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黃贊倫的作品《十二生肖 》(前景)與《迴路》(背景)。圖/C-LAB提供

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

展期|2024.10.04 (五)–12.15(日)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本文與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陳思宇(Sih-Yu Chen)( 97篇 )

藝術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