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7月17日「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的創作與傳承」於中華文化總會展出林玉山早期至晚期之花鳥、山水、插圖、寫生手稿、詩稿等,展現畫家卓越而多元的藝術風貌,同時展出其學生鄭善禧、梁秀中、楊增棠、洪根深、劉墉、林昌德、李振明、林章湖、程代勒作品,彰顯出林玉山對台灣繪畫及教育的深遠影響。開幕式上,林玉山眾多學生齊聚一堂,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師大正好可以開校友會。當然除了師大體系的畫家學者,更有許多愛好藝文的藏家民眾共聚欣賞,這都證見了林玉山的書畫與人格魅力。展中精選〈黃牛圖〉、〈春江水暖〉、〈鹿苑長春〉、〈雪中雙虎〉等作,並有難得一見的約1950年〈仿清湘道人作意〉及寫生畫稿、詩稿,而其生平最後一幅2004年作〈蔭翳蔥庇〉畫下散步台大校庭所見蒼勁的白千層,和鄭善禧大二時由林玉山指導創作1959年作〈祖孫秋江垂釣圖〉,二人相互畫跋,流露出濃濃的時空情感。
林玉山以「寫生」為繪畫核心概念,寫生手稿記錄下其創作歷程,並展現其準確的造型能力。
策展人林柏亭致詞說明此次展覽有別於過往的回顧展,在選件上偏重於教育方面,「例如以畫『鹿』為主題,我會挑不同時間點1982年作〈松泉鳴鹿〉與1995年作〈鹿苑長春〉作比較,還有1948年作水墨設色〈秋郊放牧(牧牛)〉,是要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的1944年作重彩工筆〈歸途〉作比較。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整理過去家父較少被談論到的資料,如過去臨摹的古畫,其實他曾臨過明朝畫家的山水、鄭板橋的竹子等,這些雖並不是代表作品,但為其創作經歷,因場地關係,便安排於畫冊中呈現。」「父親提倡寫生,但並不是說臨摹不好,只是過去常有創作者因臨摹而陷入被前人擋住創作發展的可能。寫生並不是停留在對自然的直接模仿,而應該是要能開創自己創作的路。他曾對我說過:『藝術創作沒有所謂的孝子。』我是他的兒子,也是師大美術系他教過的學生,這讓我放心走我自己的路,同時他對於其他學生也是如此鼓勵的。」
開幕式上林玉山門生及藝文愛好者共聚一堂。
展覽期間6月4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邀集黃光男、林昌德、陳瓊花、林章湖、白適銘、黃琪惠、黃雯瑜、陳仲賢等專題演講與發表論文。6月18日於中華文化總會文化空間由策展人陳瓊花演講「藝生遨翔-林玉山藝術創作及影響」,因空間限制6月20日並將更換部分展品。
「寫生」為林玉山貫徹一生的藝術實踐理念,筆下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無一不是透過實際觀察而來,內心感動,情意真摯,妙造自然。他說:「寫生是繪畫的基礎,也是搜集繪畫資料,研究自然的手段,有堅實的寫生經驗,才能成竹在胸,胸羅萬象,意在筆先……寫生是自然的骨法化,自然的個性化,乃是畫家從探究自然進入作畫的腳步,進而理想化達到超越自然境地」。
難得一見的林玉山詩稿作品。
古美術編輯部( 23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