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畫家劉墉與其子劉軒於今日(4月18日)共同將家藏近四十年的林玉山代表作《虎姑婆》捐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由院長蕭宗煌與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親自接待並點收這件珍貴作品。

《虎姑婆》為林玉山(1907—2004)於1985年創作,畫上題「乙丑年晚冬長夜無聊戲寫此圖遣興」,隔年(1986)丙寅新春即興自作詩再題於詩塘:「性善姑婆,處世慈和,世人為何,歪曲許多。為哄頑童,以惡傳訛。滿腹勞(牢)騷,有口難辯。不理俗塵,世事虔誠。禮拜祈求,心安恆泰。」這首特地創作的四言古詩更可見林玉山的童心與幽默,畫心與詩塘一體,鈐印有「林英貴印、立軒、玉山造化、武巒林氏、大吉祥」五方印章,他並親自送裱題籤,可見林玉山對此作的喜愛與珍視之情。

此畫為林玉山現存唯一可見的動物擬人化作品。創作之時,林玉山已從師大美術系的教職退休,仍然擔任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據說那年寒假前最後一堂課,學生說過幾天就是虎年了,請老師畫張不一樣的老虎,其中甚至有人起鬨說「畫虎姑婆吧!」林玉山以畫虎聞名,滿紙生風,震懾百獸,馬壽華曾有言:「玉山之畫虎,足以雄視今時,決無疑也」,然而林玉山過往從未畫過虎姑婆。林玉山當下先是一愣,隨即靈感泉湧,居然即席在接近全開的生宣紙上,以水墨設色畫了《虎姑婆》。自始至終林玉山完全沒有打稿,而是隨興所至、一揮而就,或許正因此整幅畫十分靈動,將八十歲老畫家的才情與功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墉導介此作時指出,畫中虎姑婆滿頭白髮、戴著黑色的額帕,身穿黑色的棉襖和白色的長褲,腳踩布鞋布襪,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挽著裝滿香燭紙錢和火柴的竹籃。他的用筆非常靈動:白髮用乾筆,棉衣用濕筆,拐杖用中鋒,更高妙的是裝滿立香和金紙的竹籃完全以蒼勁的中鋒表現。虎姑婆的眉眼跟毛皮上的斑點都是乾濕暈染,再以鉛白勾鬍鬚。虎姑婆的姿態也非常傳神:傴僂的身軀體現了高齡,身體的正面朝右、面孔朝左,右手握拐杖,左手挽竹籃。虎尾從長袍後方露出並彎捲,充分表現了回環的動態。

林玉山為台灣師範大學早期諸多主張臨摹的教授中特別強調「寫生」的,經常親率學生去戶外寫生,也常於動物園畫老虎。但在以畫虎聞名的林玉山諸作當中,這是唯一一張「虛構擬人」,幾乎每個林玉山的重要展覽與著錄都會有這張作品。虎姑婆傴僂的姿態、轉身動態與從長袍露出的虎尾,皆栩栩如生,既具虛構之趣,又充滿寫實張力。而能夠成功地擬人化,這絕對得力於對於物象寫生的掌握,林玉山多次談及寫生的重要性,有言道:「寫生是繪畫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作畫的過程工作。有堅實的寫生經驗才能胸有成竹,包羅萬象由造化中探擷生機和無盡的資源,爲創作時的基石。寫生的意義是一種科學的探討自然、了解自然,經過視覺、知覺、感覺的意識層次,而達到物我兩忘所謂天人合一的修養工夫。將來作畫時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之感,古人作畫無不如是。目前學習國畫的人大半都是偏重技巧形式的臨摹,而忽略對象的把握。雖然有人明知學畫必經此途,無法別開生面。卻爲閉門造車之陋習所拘,懶於接觸自然。爲打破這種觀念,應該奮發實踐,才能達到希望。」
劉墉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受教於林玉山。日後,劉墉赴美講學,應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及副教授,教導外國人書畫,他於寒暑期間返臺與林玉山教授研究。經過兩年半的合作,1988年《林玉山畫論畫法》(書中畫作乃林玉山於1986年冬、1987年夏、冬,1988年春所完成),由林玉山繪述、劉墉編撰,為中英雙語畫論專書,此書也成為認識林玉山創作繪畫的第一手重要著作,書中並收錄林玉山名篇〈畫虎漫談〉,文中談及其童年對「虎姑婆」的印象,「又本省民間故事中,亦有「虎姑婆」的傳說,謂母老虎化身為老姑婆的模樣,借宿於人家的房子,夜半起來偷吃掉人家的小孩,這雖然是童話,小時候聽起來也覺得異常逼真恐怖。」然而林玉山畫筆下和自作詩中的虎姑婆,轉化為本省鄉婦提籃上香的慈善模樣,透露著畫家童心未泯,也彰顯其對生命萬物的感懷。

1988年《林玉山畫論畫法》終於在「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的獎助下出版,當時林玉山問劉墉「我打算送你一張畫做紀念,你喜歡什麼題材?」劉墉說「老師的得意之作」。林玉山想都沒想就轉往屋內拿出了這張《虎姑婆》。更有意思的是林玉山對這幅畫念念不忘,覺得應該再畫一張留存,所以後來又畫了一幅較小的虎姑婆,2019年已經由林柏亭代表家屬捐贈給國立臺灣美術館。

世間有兩張虎姑婆,都是林玉山的得意之作,但是無論畫家本人或家屬都認為原作更為精彩,甚至因為早已刊登在童書中,已經是林玉山作品中,除了被列為國寶的《蓮池》最為家喻戶曉的作品。今日劉墉捐贈《虎姑婆》給臺北故宮,蕭宗煌院長表示,他當年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擔任館長的時候,就心想什麼時候能把兩張虎姑婆都收進國美館該多好,沒想到這幅《虎姑婆》原作,居然跟來國立故宮博物院,真是太高興了。
據知,劉墉早年即有意將《虎姑婆》捐予故宮,然過程中一度遇到反對聲音,質疑作品會很隔很久才能展出一次,難以發揮教育推廣的效益意義。劉墉動情表示,「但是這兩年看見蕭宗煌院長推動了許多美術教育活動,相信這張國寶級的虎姑婆也能得到露面的機會,尤其是讓小朋友可以看到。」他感性地說,獲家人全體共識後完成捐贈,富人生通達智慧,「隨著年歲漸長,更需要放下心中的掛礙。再好的收藏,若無法放在恰當之處,也是一種掛礙。」


近十年來,劉墉捐贈藏品已近四十件。2016年,捐贈浙江美術館近代名家書畫31件,包括了黃君璧《旅遊圖》等名家作品;2017年,捐贈張大千潑墨山水《遊棹還看舊家山》及黃君璧繪製《白雲堂畫論畫法》二十個主題全程錄影給國立歷史博物館。另捐贈林玉山繪製《林玉山畫論畫法》全程錄影給台北市立美術館。2020年捐贈其收藏的蘭嶼達悟族土偶三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24年12月23日再捐贈四件給該館。今日再添一筆,林玉山代表作《虎姑婆》入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劉墉具有現代的收藏意識,樂於分享並具教育推廣熱忱,在個人臉書社群平台分享文章及短影音創作。劉墉表示捐贈的這些作品,家人都非常喜歡也捨不得,不過私人收藏不如放在博物館讓大家欣賞,未來仍將陸續捐出更多珍藏與社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