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4鬼月專題】臺灣為什麼沒有老虎?逃離虎掌的姐妹升天成為七娘媽?來看虎姑婆怪談的近代變身!

【2024鬼月專題】臺灣為什麼沒有老虎?逃離虎掌的姐妹升天成為七娘媽?來看虎姑婆怪談的近代變身!

【2024 Ghost Month Special Feature】Strange Tale of the Tiger Aunt’s Early Modern Transformation: Why are there no tigers in Taiwan? Did those sisters who escaped from the clutches of the devil ascend to heaven and become the Seven Star Goddess?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初期,有許多日本的知識份子受總督府邀請來臺任官,調查與採集臺灣的風俗文化、怪談軼事。這些調查成為日後總督府實行殖民統治的基礎,卻也透過文字記錄保存了當時臺灣社會流傳的故事。而最早以類似「童話」形式被採集下來的虎姑婆故事,可能是1915年民間故事集《臺灣昔噺》,採集課堂中從臺灣學生身上聽到的故事,編寫成適合閱讀、傳播的讀物。

居住在某座深山的老虎精,為了修煉成為人類,於是來到山下,潛入村莊,化身為姑婆,拐騙一戶人家的姐弟。飢餓的虎姑婆將弟弟連皮帶肉的啃食掉,發現真相的姊姊,歷經幾番波折,最後用計燒熱水成功燙死了虎姑婆……

上述耳熟能詳的故事,出自臺灣民間怪談「虎姑婆」。類似關於一對姊弟(或是一對姊妹)遭遇寓居山林的食人女巫故事,在西方也有流傳,也就是德國格林童話「糖果屋(Hänsel und Gretel)」。

然而事實是,臺灣並不產老虎,所以有關虎姑婆的故事,是從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伴隨移民而傳入,如清朝黄之隽《虎媪傳》可能是此類文本最早的來源之一。除此之外,根據學者們的採集與分析,虎姑婆在中國各地還有其他多重的版本,甚至「品種(?)」也有虎、狼、熊等差異,都是棲息山林,在鄉野間令人懼怕的害獸。此類怪談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傳入臺灣後落地生根,定型為如今「虎姑婆」面貌。

1948年日本出版《グリム傑作童話集》中的糖果屋插畫。(相良守峯譯、武井英雄繪,《グリム傑作童話集 上》,東京:羽田書店,1948)

宮本萬輔筆下的經典形象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初期,有許多日本的知識份子受總督府邀請來臺任官,調查與採集臺灣的風俗文化、怪談軼事。這些調查成為日後總督府實行殖民統治的基礎,卻也透過文字記錄保存了當時臺灣社會流傳的故事。

要說最早以類似「童話」形式被採集下來的虎姑婆故事,可能是1915年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的民間故事集《臺灣昔噺》。作者宇井英(1871-?)是當時國語學校的教授,他採集課堂中從臺灣學生身上聽到的故事,編寫成適合閱讀、傳播的讀物,交由報社記者兼水彩畫家宮本萬輔(1878-1926)繪製插圖。書中紀錄了虎姑婆、白賊七等怪談,作者轉化成童話的形式以推廣給孩童閱讀。

在宮本萬輔的插圖中,我們看到一種早期的虎姑婆形象:人身虎頭,啃食人類的殘暴模樣,確立之後虎姑婆模樣的典範。床外的少女目睹親人慘狀,驚訝又害怕。從「昔噺(童話)」的角度來看,畫面描寫似乎顯得殘暴,但也充分傳遞警示孩童的功能。

宮本萬輔的虎姑婆故事插畫。宮本萬輔,號魚僊,1901年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擅長水彩、日本畫、攝影,1926年因飛機事故身亡。(宇井英著、宮本萬輔繪,《臺灣昔噺》,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饒富趣味的是,故事的最後如此寫道:

經過此事,臺灣全島各地開始狩獵老虎,導致老虎從臺灣逃了出來,全都化作虎姑婆逃往中國與印度,從此,臺灣就連一隻老虎也看不到了。

如此安排,巧妙地解釋臺灣沒有野生老虎的事實。

到了1920年,在臺南擔任法院翻譯官的片岡巖,憑藉語言長才完成一部紀錄臺灣風俗習慣的重要著作《臺灣風俗誌》,包羅萬象的章節中,也有關於虎姑婆的介紹。故事與宇井英的版本略有不同,在《臺灣昔噺》,主角是一對名為阿金與阿玉的姐妹,而《臺灣風俗誌》則改成如今較常聽到的姐弟版本。

西川滿的華麗島虎姑婆

虎姑婆怪談的輪廓,可以說到《臺灣風俗誌》時就已確立,但是在熱衷表現臺灣異國情調的作家西川滿(1908-1999)筆下,卻能變出新的風貌。

1942年,由民俗作家池田敏雄(1916-1981)採集、西川滿撰寫,再由畫家立石鐵臣(1905-1980)負責插畫的《華麗島民話集》出版了,這本書精選十二則臺灣民間故事,經由西川滿的妙筆生花,被賦予了不同的趣味。 西川滿以臺灣的深山、榕樹為舞臺,重新詮釋虎姑婆的故事。在故事中,姐妹之一並未被虎姑婆殺害,而是兩人一起爬上榕樹、穿過溪流,試圖逃離虎姑婆的魔掌。最後,她們向天上的黑雲與白雲乞求,雲朵將其帶走,升天位列七娘媽,成為孩童與女性的守護神。西川滿巧妙連結兩個不同的臺灣民俗故事,為過往虎姑婆怪談中被吃掉的孩童改寫成好的結局。

過往虎姑婆怪談中被吃掉的孩童改寫成好的結局。立石鐵臣在《華麗島民話集》上的虎姑婆插圖。(西川滿、池田敏雄,《華麗島民話集》,臺北:日孝山房,1942)

在立石鐵臣的版畫插圖中,雖然沒有虎姑婆,但我們看到立石使用扇面造型作為外框,以陰刻的方式呈現姐妹乘坐雲朵升天的場景。在神靈的庇佑下,他們逃離危險,地面上的民宅、溪流與山林都變得無比渺小。

性善姑婆、處世慈和:林玉山的新虎姑婆

虎姑婆怪談中的孩童角色,在西川滿的《華麗島民話集》得到不一樣的結局,那虎姑婆本「虎」呢?對此,戰後,以畫虎聞名的林玉山(1907-2004)顯然另有看法。

林玉山,《虎姑婆》,1996,國立臺灣美術館。(本刊資料室)

1985年,林玉山畫有一幅《虎姑婆》,此作應該是如今最廣為流傳的虎姑婆形象,然而畫家無意沿襲年少聽聞的怪談,林玉山在畫上題字:「性善姑婆、處世慈和。世人為何,歪曲許多。為哄孩童,以惡傳訛。滿腹牢騷,有口難辯。不理俗塵,世事處誠。禮拜祈求,心安恆泰。」儼然要替傳統故事中負面形象的虎姑婆「翻案」。

畫中的虎姑婆手撐拐杖,打扮猶如一般的老奶奶,面容也毫無猙獰兇惡,竹籃內裝有金紙與線香,呼應題字中的「禮拜祈求,心安恆泰」,以此塑造出本性慈祥虔誠的虎姑婆形象。林玉山顯然對這樣的戲作十分滿意,1996年,林玉山在畫室又重繪,並再次將上述詩句題上。

從清領、日治到戰後,虎姑婆怪談歷經了流傳、改作與再詮釋,實則與臺灣社會結構與現代化的腳步呼應。原本僅屬於農業社會對於山林猛獸未知恐懼的母題(Motif),如今仍舊緊貼著社會變遷的頻率,衍伸不同的面貌。

即使山區不再未知,老虎不再那麼讓人恐懼,像虎姑婆這類怪談,依舊會出現在人們心中那片永遠未知的區域,伺機從視線的縫隙中滲入,寄生在人類的恐懼汲取養分,持續生存吧。

延伸閱讀|【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參考資料

1. 相良守峯譯、武井英雄繪,《グリム傑作童話集 上》,東京:羽田書店,1948。
2. 宇井英著、宮本萬輔繪,《臺灣昔噺》,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3. 關於宮本萬輔生平的調查詳見拙作,〈跨境交流下的臺灣水彩畫壇(1907-1930)誕生〉,《臺灣美術學刊》126(2023-11),頁122-123。
4. 西川滿、池田敏雄,《華麗島民話集》,臺北:日孝山房,1942。
5. 吳佳靜,〈從手稿、寫生冊看國寶級畫家林玉山的一路走來──臺中國美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典藏ARTouch》(2024-08-10瀏覽)。

劉錡豫( 46篇 )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