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2024 Ghost Month Special Feature】History of Dark Art: Transformations and Transmutations of Ghosts in Illustrated Books

人類文明對未知與死亡的畏懼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他們相信人死後會轉化成亡靈,變成鬼魅前往冥界/陰間接受審判,最終目的地──是抵達另一世界得到永生。翻閱古人對死後世界的描述與想像,那裡並非充斥恐懼,甚至是一個有神明、鬼王審判管理的新世界。【2024鬼月專題】中,將以圖文書為媒材進入暗黑藝術史的敘事,陪伴各位讀者渡過充滿禁忌與幽魂的農曆七月。

未知的事物,使人心生恐懼。

「轉眼間,夜幕降臨,濃霧彌漫在荒廢的森林中。空氣中飄散著一股腐朽的氣味,遠處隱約傳來淒厲的呼喊聲,讓人不寒而慄。陰森的風輕拂過,帶起一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低語……」

在恐怖小說或驚悚片中,經常出現荒廢的房屋、黑暗的森林或幽閉的空間,這些危險而懸疑的幽暗場景,能快速地引發觀者內心對於未知力量的恐懼。然而在恐怖故事中,可怕的似乎不是對陰間的恐懼,而是看不清、摸不著的鬼魅、妖怪對於人類憤恨的惡意。

人類文明對未知與死亡的畏懼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他們相信人死後會轉化成亡靈,變成鬼魅前往冥界/陰間接受審判,最終目的地──是抵達另一世界得到永生。翻閱古人對死後世界的描述與想像,那裡並非充斥恐懼,甚至是一個有神明、鬼王審判管理的新世界。

通往幽冥世界的道路…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滅,死後靈魂會進入來世。寫在莎草紙上圖文並茂的《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是一篇教導死者如何保護自己,在前往冥國路上避免妖魔危害的攻略指南;文字中含有協助死者通過考驗的各種咒語,多半是祈禱或辯解,或者愚弄眾神明的誦文。

《阿蒙·納尼的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 for the Chantress of Amun Nauny)局部,西元前1050年左右,長521.5公分、高35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其中一幕描繪亡者接受冥界之神歐西裡斯(Osiris)最後審判的場景。畫面中判斷亡者有無罪孽的方式,是「秤量靈魂」,用瑪特(Ma’at)的羽毛和死者的心臟稱量,如果心臟比羽毛輕即代表無罪。

古希臘人也深信幽靈(shade)和地下世界的存在,在許多神話和文學作品中,表達了對鬼魂的恐懼和敬畏。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在名著《變形記》(Metamorphoses,成書於西元8年)中,記錄了許多古希臘羅馬關於變形的口述神話。書中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轉回」理論,強調靈魂永存,認為「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以此觀念貫穿全書。

1497年威尼斯出版《變形記》中「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故事插圖中,達芙妮的雙手慢慢化為樹枝,且長出樹葉。(Public Domain

幾個世紀以來《變形記》被視為「詩人和畫家的聖經」,15至16世紀在歐洲大為流行,出現各種譯本。而1497年由盧坎托尼奧.朱蒂(Lucantonio Giunti, 1457-1538)於威尼斯出版的詩集,是第一個裝飾有木刻插圖的義大利版,從此開創先河,此後每一版書皆加入了插圖。(註1)

公元1世紀的西方冥府,被描繪成一個幽闇之處。死去的靈魂會被審判,冥界有擺渡人(Charon)接引亡者通過冥河,冥王(Hades)與冥後居住的大殿由兇殘的三頭犬(Cerberus)駐守,地獄內有三位復仇女神(Erinyes),會折磨、懲罰有罪之人。

詩人藉由奧菲斯(Orpheús)前往冥府追尋亡妻尤麗狄絲(Eurydics)的過程,逐一揭開死後世界的面紗。相關圖像中,通常以奧菲斯為第一視角,描繪復活亡妻過程中的種種際遇。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奧菲斯追妻圖像,當數兩人即將離開地府,奧菲斯被定格在回眸,妻子瞬間被拉扯回幽冥的剎那,所爆發出恐慌、悲痛的情緒。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Orpheus and Eurydice),出自《神話遊戲(Game of Mythology)》,義大利版畫,1644,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然而在故事中,仍可以窺見冥府眾神與萬物的人性表現。奧菲斯以優美的琴聲與至誠的歌曲打動萬象亡靈,地獄因此停擺,復仇女神也聞之流淚。有趣的是,在1497年最早的版畫中,版畫家選擇描繪的場景卻是尤麗狄絲一人初入冥府與三位復仇女神見面,害怕無助地在地獄中看著眾惡人受刑的畫面。

在1497年《變形記》版畫中,版畫家選擇描繪的場景卻是尤麗狄絲一人初入冥府與三位復仇女神見面,害怕無助地在地獄中看著眾惡人受刑的畫面。(Public Domain

畫面細數著地獄中坦塔洛斯(Tantalus)被飢渴折磨、薛西弗斯(Sisyphus)被迫無止盡地將巨石推上山頂、伊克西翁(Ixion)被綁在火輪上受刑、老鷹正在啄食提堤俄斯(Τιτυός)的內臟等酷刑,令人聞風喪膽。

再把目光轉向東方的地下世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認為人體乃至萬物,皆附有精神靈氣,稱之為「魂魄」。因此,對祖先及鬼神的崇拜非常普遍,構築了許多對於冥界的想像。漢代人事死如生,深信亡靈會在地下世界繼續「活著」,因此悉心安排喪禮與祭祀,以及死後的住處。墓穴中陪葬的明器與人俑,都是為了墓主死後能正常生活而創作。

此觀念延續至今日,華人社會普遍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影響後代的生活,無法接受祭祀的鬼,可能會化成厲鬼騷擾活人。因此,每年一到農曆7月鬼門開,亡魂來到陽間時,大家便會準備食物、日用品等物,祭拜祖先、普渡孤魂野鬼。

漢代《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T字形,長205公分,上部寬92公分,下部寬47.7公分,現藏湖南省博物館。(Public Domain)

兩千多年前,漢代馬王堆軒侯夫人墓,棺槨上T形帛畫的出土,明確反映了漢代人對「魂(精神)升天,魄(骨骸)入地」的生死觀,以及亡者對延續生前幸福生活的執念。馬王堆帛畫與古埃及《死者之書》的功能相似,皆為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前往冥界的媒介。畫中描繪著天、地、人三界:上部為天界場景,人首蛇身的天神(一說為女媧)居於日月之間。中部是人間,一位拄杖老婦人面向西方接受跪拜,顯示生前高貴的地位;往下為逝世後子孫設祭食案,陳列俎豆等祭器,以酒食獻祭給死者,數人踞案對飲,似乎在替老婦送行。下部則是黃泉世界,冥府中一名力士作馬步下蹲,雙手向上托舉大地。

漢代《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局部),設祭的食案,陳列俎豆,表示以酒食獻祭給死者。有數人正踞案對飲,似乎在替老婦送行。下部則是黃泉世界,冥府中一名力士作馬步下蹲,雙手向上托舉大地。(Public Domain)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在原有的道教民間信仰基礎上,發展出了本土的地獄體系,更清晰地描繪出死後世界的輪廓。亡者進入幽冥後,會由十殿閻王輪流審判。在此一體系中,地府的概念大於地獄,幽冥的概念又大於地府。地府為一般亡者的居所,地獄是其中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處;幽冥則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不局限於地府,同時包括天神與山精水魅的居地,甚至在空間上與人間重合,只是人難以察覺。

晚唐時期,結合民間冥府信仰與佛教地獄觀的《閻羅王授記經》(簡稱《十王經》)大受民眾歡迎。不僅寫本數量多,若干卷還附帶插圖,描繪地獄中的十殿審判。到了南宋,浙江寧波地區出現了一大批以「地獄十王圖」為主題的畫作,並通過寧波海港東傳至日本、韓國,將中國「十王信仰」傳播至東亞地區。(註2)從古至近世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吸收了來自十王信仰的生死觀後,發展出死後需前往冥途,更述及死出山(在冥途中所必經之險山)與三途川(分隔陰間與陽世的河)等獨特的冥界思想。

10世紀《地獄赦免解脫圖》(十王經卷的局部),地獄一景,大英博物館藏。(圖版取自大英博物館監修《西域美術: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藏品II》)

延伸閱讀|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

而臺灣民間對於陰間世界的理解,一脈相承自中國風俗。如同大家所知,華人世界的地府中也有一座橋,名曰「奈河橋」。奈河如血水般腥穢不可親近,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而「奈河」一詞,最早在初唐敦煌文獻中便已出現。不同民族文化的地下世界,不約而同都有那麼一條河川,阻隔在陽世與冥界之間。古埃及的冥界入口有一條渦尼河(Wernes)、古希臘有冥河、中國有忘川河(奈河)、日本也有三途川。傳說亡魂必須走過橋道,或搭乘渡船才能順利抵達彼岸。

敦煌經卷《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亡人渡奈何過初江王,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卡立卡(Gallica)數位圖書館提供)

世人對冥界的各種想像中,地獄往往最令人恐懼,殘酷、血肉模糊的虐刑,痛苦的呻吟、炙熱的火坑,入目所及具象化的痛苦,無一不在警告生人作惡的下場。然而,經過長時間的世代輪替,來到人類想像力與創造力被釋放的時代,那些原本被大眾視為恐怖、詭異、獵奇不宜觀賞的事物,所激起的好奇心,形成一股誘人的魅力,吸引大量娛樂性質的鬼怪藝術創作不斷誕生。

鬼月暗黑藝術史降臨…

在【2024鬼月專題】中,將以圖文書為媒材進入暗黑藝術史的敘事,從希臘神話中令人不寒而慄的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的詛咒;談到19世紀初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美麗魅影,反轉現代恐怖片中鬼魅陰暗邪惡的形象,走進詩人筆下充滿浪漫想像的暗黑哥德文學。

符斯理,《夢魘》(The Nightmare),1781,底特律藝術學院藏。(Public Domain

接著,論及東方視角下的鬼魅精怪,自然不能錯過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畫皮、聶小倩、辛十四娘這些膾炙人口的篇章,也被後人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成就一代經典。書中奇幻荒誕的場景,幻化成人形的狐妖精怪,扭轉了世俗認為鬼皆為惡的想法,藉此諷刺18世紀中國鬼比人還要有情有義的社會面貌。

清代《聊齋全圖》第8冊,〈畫皮〉,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Public Domain)

過去,人類面對大自然的力量,無法解釋的颱風、火山、地震、海嘯、乾旱、疫病等天災異象,只能推託給鬼神之說。遇見思維難以理解的怪事,必定是妖怪為禍人間。而日本豐富的古代神話和傳說,激發了日本人對於神秘及超自然存在的想像力,培養出特殊的妖怪信仰與妖怪文化。

傳說中,京都到了夏季夜晚,空無一人的道路上,便會出現許多奇形怪狀的妖怪結伴行走,人稱「百鬼夜行」。據知,早期常見的百鬼夜行圖多為繪卷形式,描繪各種鬼怪圖像。直到江戶時期,人民識字率提高,開始出現圖文相佐的畫集圖冊,但在過去甚少被提及。

日本 鳥山石燕《畫圖百鬼夜行》,1805,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國立國會圖書館

最後,回到臺灣這塊土地,民間家喻戶曉的「虎姑婆」故事,盤踞在深山的老虎精傳說,也被收錄在日治時期,寫給日本人看的臺灣民俗讀物中。除了記得虎姑婆好可怕,會吃壞小孩,故事最後的結局是否還有人記得?

今夏一整個鬼月,我們將陸續更新文章,以「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為專題,陪伴各位讀者,渡過充滿禁忌與幽魂的農曆七月。

2024鬼月專題系列:
【2024鬼月專題】凝視梅杜莎,從經典圖像一探成就英雄的薄命女妖身影
【2024鬼月專題】無聲媚影:維多利亞時代的鬼「媚」插圖
【2024鬼月專題】清代名流私藏的鬼怪圖冊:淺談《聊齋全圖》畫皮、狐妖、鬼魅群出
【2024鬼月專題】日本百鬼夜行寺廟中的妖怪─元興寺鐘樓鬼
【2024鬼月專題】臺灣為什麼沒有老虎?逃離魔掌的姐妹升天成為七娘媽?來看虎姑婆怪談的近代變身!


註1  Aleksandra Giełdoń-Paszek, Graphic illustrations of Ovid’s Metamorphoses: A selec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ecutions, Quart, 2022.2, p. 69.
註2 何卯平,〈東傳日本的寧波佛畫〉,《藝術收藏與鑑賞》,2021,湖南美術出版社10月號第4卷,頁47-70。

朱佑霖(Chu Yu-Lin)( 104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