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的話,元興寺的鬼會來抓你!」江戶時期,若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人會以相當可怕的語氣說元興寺的故事來威嚇小孩。
18世紀中後,日本當時的繪師鳥山石燕(1712-1788)出版了一系列的妖怪圖文書──《畫圖百鬼夜行》,其中出現了最常拿來威嚇小孩的鬼怪─元興寺。

在月亮高掛的夜晚當中,一位披著長袍雙眼突出、張著血盆大口滿嘴黑色尖牙的鬼怪,自一棟屋瓦破舊的建築物二樓破窗而出。繪師鳥山石燕在此畫面的右上方寫下「元興寺」三個字。究竟「元興寺」是指鬼?還是寺廟?

元興寺鬼的傳說…
日本最早的佛教說法集《日本霊異記》〈獲得雷之祝福的強力之子的故事(電の憙を得て、生ましめし子の強力在りし縁)〉有這樣的故事:
在夜晚的元興寺鐘樓,常常有死人的事件發生,使得平城京人心惶惶。從尾張來到元興寺的大力童子知道這件事後,便向僧人們提出:「由我來阻止這場災難吧!」僧人們便接受這個提議。
童子在鐘樓的四個角落設置四盞燈,並向站在這四個角落待機的四個人說道:「若我如果抓住鬼的話,請同時把燈蓋拿掉。」說完他便躲在鐘樓窗戶。
夜晚一到,鬼果然來了。他瞥見有童子的身影,又再度隱身起來。到了深夜的時候,鬼進到鐘樓當中。此時,童子把鬼的頭髮一把抓住拉過來。鬼想要向外逃,童子便把他往裡面拉。待機的四個人看到這景象皆愣住,沒能打開燈蓋。於是童子一邊抓著不斷抵抗的鬼,一邊依序打開四個角的燈蓋。
黎明時分,鬼管不了被扯落的頭髮,竭盡全力終於逃開。隔天,大力童子便沿著血的痕跡一路查找,終於抵達在埋著以前元興寺惡人的地方。就此判明那位惡鬼就是這個惡人的靈魂。惡鬼被扯落的頭髮至今仍被收藏在元興寺中。(註1)
這位大力童子在日後成為元興寺非常有名的法師,且被神格化為元興寺的八雷神,而這個惡鬼在日後則被稱作「元興寺」。
與鬼同名的佛法之地─元興寺的由來
實際上元興寺原本為寺廟的名字。710年元明天皇自舊都藤原京,遷都到新都平城京,也就是現在的奈良。八年後,原本在舊都的「法興寺」,移建置平城京並改名為元興寺,並且法興寺的舊稱「飛鳥寺」一名,也被平城京的元興寺所繼承。(註2)
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根據1035年的《堂舍損色檢錄帳》復原古代元興寺的伽藍範圍。北至猿澤池南邊與興福寺相接,南至藥師堂町,西至高御門町,東至鵲町,占地遼闊,凸顯出作為官大寺的氣派。後來歷經多次的災害,以及勢力的衰退,寺地逐漸縮小。中世以後元興寺從官大寺變成庶民的寺廟,但曾經祈求夫妻復合以及離婚的祭文也都有保存下來。
16至17世紀初,金堂等重要的建築物燒毀,部分的伽藍逐漸住宅化,現今在奈良看到的元興寺本堂與禪室,其實是早期東僧房的一小部分。「東僧房」南側建築因平安時期歷經智光、賴光兩位聖人於此往生,又被稱為「極樂坊」,成為獨立的場所,安置了《智光曼荼羅》(日本重要文化財)。極樂坊於1244年進行大規模的修建,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模樣,作為庶民信仰的中心,正式名稱為「極樂堂本堂」。現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與元興寺境內的禪室共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根據復原的古代元興寺伽藍平面圖來看,故事發生的鐘樓,位於講堂北邊、食堂的南邊,東西僧房的中間點。鎌倉時代的《七大寺日記》,所提到元興寺的鐘樓樣貌遠勝各大寺,屬日本第一的鐘樓外觀。(註3)可猜想當時候的鐘樓應該相當氣派,可惜的是,鐘樓本身現今已經不復存在。


元興寺鬼形象的圖像化

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繪卷──《元興寺緣起》當中,畫出了元興寺鬼傳說的一幕,畫面中心一位童子和全身紅色的鬼正在拉扯。他們搏鬥的地點位於建築物裏,根據屋簷下露出下半部的銅鐘,可以推測這裡應該就是故事中提到的鐘樓。然而,此類型的四柱單層鐘樓,屬於鎌倉時代(1185–1333)以後才出現的形式,現存的例子可以在大念佛寺鐘樓看到。而繪卷中的鐘樓,讓人不禁懷疑故事中能讓大力童子隱身的窗戶在哪裡?


回到《畫圖百鬼夜行》圖冊,繪師鳥山石燕將元興寺傳說重新圖像化,與柏林圖書館所藏繪卷不同的是,他並未選擇描繪大力童子與惡鬼搏鬥的情節,而是惡鬼從鐘樓的上層破窗而出的場景。這樣具有張力的畫面似乎顯示出鳥山石燕的意圖,他將惡鬼的威脅與恐怖感提升到最高,臨場感在讀者的腦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鳥山石燕所筆下的建築是兩層樓,在二樓描繪了日本建築中常使用的「蔀戸」,是一種格子型門窗。他也畫出欄杆以及一樓屋頂相接處細部,與《元興寺緣起》的單層無窗鐘樓完全不同。實際上,日本多數兩層型態的鐘樓,在二樓欄杆平座下方,多呈梯字型底座外觀。具有兩層屋頂的鐘樓相當稀少,僅在黃檗宗寺廟可以看到例子。

然而,元興寺並非黃檗宗的寺廟,而黃檗宗寺廟建築幾乎不使用蔀戸,推測鳥山石燕可能參考了黃檗宗寺廟的鐘樓和其他和樣建築的細部,融合後而構築成元興寺的故事場景。

鳥山石燕筆下的鬼,和《元興寺緣起》繪卷中只穿一條兜襠布的紅鬼造型也相當不同。學者倉本昭認為,鳥山石燕很有可能參考了1737年《百怪圖卷》(福岡市博物館)中披著白袍面露猙獰的老人鬼「がごぜ」。(註4)此外,類似的圖示也可以在Harold B. Lee Library所藏的《化物盡繪》繪卷中看到。
世傳百鬼的鳥山石燕
繪師鳥山石燕師承狩野玉燕(1683–1743),加上他對於浮世繪抱有相當的興趣,因此1770年起他開始了俳句結合浮世繪的流派,被認為是喜多川歌磨的師傅。鳥山石燕的作品以繪本及插畫類居多。當時的鳥山石燕常常跟俳句師大島蓼太、狂歌師大田南畝等江戶文壇的人物合作圖文書。
然而最著名的作品《畫圖百鬼夜行》中的圖與文皆是他一個人所完成。百鬼指的是無數的妖怪,其內容是當時江戶時期人們的信仰與民俗傳說,或者日本和中國古典文集中出現的妖怪,共200則。這200則妖怪圖文中,有不少妖怪是由鳥山石燕獨創。

從1776到1784年,這部九年間陸續刊行的《畫圖百鬼夜行》總共有四大部,分為12冊。第一部《畫圖百鬼夜行》分為陰、陽、風三冊。裡面登場的51個妖怪多是只有寫下名稱,沒有特別的文字說明。在第一部作品獲得極大的人氣後,1779年刊行第二部的《今昔畫圖續百鬼》雲霧雨三冊,與第一部不同的是,鳥山石燕附上簡短敘述。乘著人氣,1781年緊接出刊《百鬼夜行拾遺》三冊,最後1784年春天刊行這系列的最後一部《百器徒然袋》三冊。
鳥山石燕透過生動的圖像與少量的文字,圖像化各式各樣的鬼怪傳說。他筆下的妖怪形象既可怕又具有遊戲性,滿足了人們對於未知生物的好奇與期待。他的自跋中這樣寫到:「詩是講心中的感受以聲音表現出來,畫則是無聲的詩或是有形卻無聲的感情之下萌生而出事物。」對於鳥山石燕來說,一枚枚的妖怪畫是他的詩,表現出他奔放幻想的感情世界。

現今的元興寺已經沒有鐘樓,黑瓦木造的極樂堂安穩沉靜地沐浴在夕陽底下,夜晚已不需要大力童子來鎮守,被拔光頭髮的惡鬼想必不敢再來了。
註1 中田祝夫校注,《日本霊異記》,小學館,1995年初版,2008年第4刷,頁31-32。(瀏覽日期2024.08.14);以上內容為筆者翻譯自中田祝夫的現代日文。
註2 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編,《図説元興寺の歴史と文化財一三〇〇年の法灯と信仰》,吉川弘文館,2020年,頁40-42。
註3 大江親通,《七大寺日記》,1255年,藏於奈良國立博物館。(瀏覽日期2024.08.15)
註4 倉本昭,〈鳥山石燕『画図百鬼夜行』風の巻を読む(その三)〉,《日本文学研究》,2021年,梅光學院大學日本文學會出版,頁55-56。
參考資料
- 《元興寺縁起》,古典保存會,1927印刷,國立國會圖書館藏。(瀏覽日期2024.08.15)
- 大江親通,《七大寺日記》,1255年,奈良國立博物館藏。(瀏覽日期2024.08.15)
- 中田祝夫校注,《日本霊異記》,小學館,1995年初版,2008年第4刷。(瀏覽日期2024.08.14 )
- 鳥山石燕,《百鬼夜行 3巻拾遺3巻》,長野屋勘吉,1805年,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瀏覽日期 2024.08.19 )
- 稻田篤信、田中直日編,《鳥山石燕画図百鬼夜行 田中直日國會圖書館所藏本》,國會刊行會,1992初版,1997第六刷。
- 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編,《図説元興寺の歴史と文化財 一三〇〇年の法灯と信仰》》,吉川弘文館,2020。
- エベンシュヴァンガ, ヨーク,〈鳥山石燕の妖怪変化図録『画図百鬼夜行』 : その背景と内容〉,《文化/批評》,創刊號,国際日本学研究会,2009.03.28,頁90-100。
- 倉本昭,〈『画図百鬼夜行』の構成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文学研究》,50卷,梅光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2015.01.31,頁11-23。
- 倉本昭,〈鳥山石燕『画図百鬼夜行』風の巻を読む(その三)〉,《日本文学研究》,55-56卷,梅光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2021.01.31,頁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