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再現被遺忘的歷史,以當代藝術與電影語彙開啟新視野:許家維榮獲2024年「Eye藝術與電影獎」

再現被遺忘的歷史,以當代藝術與電影語彙開啟新視野:許家維榮獲2024年「Eye藝術與電影獎」

2024年第10屆「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 Film Prize)最終得主由台灣藝術家、電影製作人許家維(Chia-Wei Hsu,1983-)奪得。其作品探討東南亞的文化歷史和地緣政治,「他將宏觀龐雜的主題與微觀且私密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織,以此再現被遺忘的歷史,並為觀眾開啟新的視角。」獲得評審團高度肯定。

2024年第10屆「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 Film Prize)最終得主由台灣藝術家、電影製作人許家維(Chia-Wei Hsu,1983-)奪得。其作品探討東南亞的文化歷史和地緣政治,「將宏觀龐雜的主題與微觀且私密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織,以此再現被遺忘的歷史,並為觀眾開啟新的視角。」獲得評審團高度肯定。年度得主除了可獲得用於資助其投入新創作的獎金30,000歐元,也將受邀參加荷蘭Eye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舉辦的聯合展覽。

藝術家、電影製作人許家維(Chia-Wei Hsu,1983-)。(許家維工作室提供)

評審團主席暨Eye電影博物館館長Bregtje van der Haak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許家維成為第十屆Eye藝術與電影獎的獲獎者,評審團對他將考古學與科技結合的高度創新感到著迷。許家維不拘泥於單一形式或視覺語彙,而是精心尋找適合每件新作品的創作形式。在其錯綜複雜的影像裝置中,許家維以令人驚奇的方式融合電影與當代藝術,並始終著力於讓底層的(數位)科技技術視覺化。每一個新的創作項目都像是對一個全新領域的探索,他運用訪談、VR、電影語言和考古學的測量與分析方法等等,深入挖掘歷史並為其賦予新生命。」

許家維畢業於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作為藝術家、導演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在藝術實踐的方式上,特別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正規歷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質與地方的關係。曾受邀參加威尼斯、上海、韓國光州、釜山、雪梨、日本愛知、泰國清萊等雙年/三年展,並於日本森美術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地舉行個展。2017年榮獲第15屆「台新藝術獎」不分類年度大獎,2018年獲「銅鐘藝術賞」,亦曾擔綱策劃「來自山與海的異人-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北鳳甲美術館「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代表作品包括《和平島故事》(2008)、《回莫村》(2017)、《黑與白-熊貓》、《黑與白-馬來貘》(2018)、《石頭與大象》(2019)、《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2021)、《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2023)、《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紀錄片,2024)。

延伸閱讀|許家維談藝術家策展:我不是為了印證論述,而是要讓藝術家有新的「創造」

許家維《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A Performance in the Church),2021,三頻道錄像,16’40″、3’53″、6’40″。(許家維工作室提供)

《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是藝術家許家維於2021年創作的三頻道錄像裝置作品。創作契機可追溯至2008年許家維拍攝的《和平島故事》作品,開啟了藝術家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段歷史,以及「考古」議題的研究與探索。其後,考古團隊在他拍攝的和平島造船廠周圍持續試掘,最終於2018至2020年間發現了一座西班牙古教堂「諸聖教堂」的遺址。於是許家維以「諸聖教堂」考古遺址現場為核心,應用「科技考古」的方式,邀請了考古學家謝艾倫與作曲家許德彰共同創作,試圖透過物質線索與當代有限的科技技術去拼湊、還原曾存在於這座聖堂內的聲響。

延伸閱讀|變成圖騰的作品,是創作的險局:「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許家維考古與現實的破口

許家維《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An Actor from Golden Triangle),2023,VR、雙頻道錄像、鏡面裝置,9’53″。(許家維工作室提供)

《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聚焦東南亞金三角地區的歷史、神話和當代地緣政治演變,藝術家從傳統泰北民族流傳的罌粟花傳說延伸到COVID-19期間邊境山區罌粟田的再度擴張,融合說唱和泰國傳統蘭納表演,交織出講述現在、再現過去的敘事,並透過虛擬實境呈現。創作期間,許家維也尋訪冷戰時期的老兵和泰、緬邊境的軍隊,共同設計錄像裝置,深入探討當地的歷史傳說,結合前線軍人征戰沙場的親身經歷。

許家維《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作品截圖。(許家維提供)

「Eye藝術與電影獎」設立於2015年,每年選出一位藝術家或電影製作人,表彰其作品為推動視覺藝術與電影藝術領域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該獎項採提名推薦制,由國際提名委員會的顧問委員負責舉薦候選人,再經國際評審團進行評比,從入圍決選的藝術家中選出每年度的最終得主。本屆國際評審團主席為Bregtje van der Haak(荷蘭),評審團成員有視覺藝術家Nalini Malani(印度)、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執行董事Chris Dercon(比利時/法國籍)、電影製作人暨視覺藝術家Lemohang Jeremiah Mosese(冰島/德國籍)和策展人暨電影製作人Hila Peleg(以色列/德國籍)。 

歷屆知名得獎者包括,透過影像揭露中國勞工階級、貧窮、公民權利遭剝奪等社會現況的紀錄片導演王兵(1967-,2017年得主);擅長以錄像、裝置與表演藝術等藝術形式諷刺當代社會權力結構及地緣政治議題的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1959-,2018年得主);曾為碧昂絲(Beyoncé)、肯卓克.拉瑪(Kendrick Lamar)等知名音樂人製作具開創性概念之MV而聞名的藝術家Kahlil Joseph(1981-),以其美國黑人的雙重身分為創作核心,融合電影、視覺藝術、時尚和音樂等跨界的作品成為2020年得主;2023年則是由運用電影和裝置作品探討關於美國種族主義問題、社會運動、政經歷史,並深入挖掘憤怒和悲傷等人類情感的電影導演Garrett Bradley(1986-)獲獎。

延伸閱讀|愉悅的踰越:法蘭西斯.艾利斯的稚氣地緣政治遊戲

ARTouch編輯部( 160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