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 搭上唯閱讀最樂的車班—— 圖書、影、音之家 維勒班圖書館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 搭上唯閱讀最樂的車班—— 圖書、影、音之家 維勒班圖書館

維勒班Villeurbanne這所法國人口數最多的衛星城鎮,自2000年起即舉辦「維勒班童書節」是由「圖書、影、音之家」主導策劃,於每年四月在城市各角落熱鬧登場。而「圖書、影像、聲音之家」(La Maison du livre, de l’image et du son,簡稱MLIS)正是當地圖書館的名字。

因為布宏圖書節(La fête du livre en Bron)而開始追蹤其他閱讀相關節慶,一張有大型攝影車的活動照片吸引了我。

那是由JR Artist 推出的參與式藝術專案Inside Out卡車照相館,受維勒班童書節(La fête du livre jeunesse de Villeurbanne)邀約,配合當年活動主題「成長」,請作家、讀者拿著陪伴自己成長的書一起拍照。

2022年Inside Out卡車照相館受邀來到維勒班,照片來源:維勒班童書節臉書專頁

   真有趣的企劃!引發好奇:心儀的作家們會分享哪些童年讀物?

當年受邀作家Magali Le Huche的分享,照片來源:維勒班童書節臉書專頁

維勒班Villeurbanne——查詢地圖,哇!就緊鄰里昂市區呢!於是將之列進必訪行程中。

這所法國人口數最多的衛星城鎮,自2000年起即舉辦「維勒班童書節」是由「圖書、影、音之家」主導策劃,於每年四月在城市各角落熱鬧登場。而「圖書、影像、聲音之家」(La Maison du livre, de l’image et du son,簡稱MLIS)正是當地圖書館的名字。

這回我們先來泡泡這間圖書館,下一篇再去逛逛童書節。

繪聲繪影的房子,有聲有色的建築

圖書館全名為La Maison du livre, de l’image et du son / François Mitterrand,於1988年由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操刀設計落成使用,方形立面加圓形直柱,讓室內體積發揮最大運用。

從圖書館外觀看讓您聯想到什麼?

館內同樣有方形空間、圓形通道,可上網看看其中天井的設計,光線讓建築產生流動感。

我們先直奔四樓(法文是3ème étage喔!)「青少年空間」(l’espace jeunesse)翻看圖畫書去!這裡部分陳設圖書的櫃子與座位同樣出自建築設計師Mario Botta之手喔!

左側椅子設計即出自建築師Mario Botta之手。

館內的圓柱也成了一大特色,既是裝飾,也可以區隔。

童書繪本區,圓柱讓空間產生變化。

館名既然強調「影像」與「聲音」,多媒體閱讀館藏必然不可少。這一區的每一本館藏除收錄聲音檔外,還另製一本觸摸版,體貼不同方式接觸書籍的讀者們。

附上CD的繪本,另製觸摸版,用透明套子裝成一袋,很貼心。

看見滿滿一書架的「外文」繪本,其實它們原文是法文,「出口」譯成不同文字再「進口」入駐圖書館。光讀各種文字的樣貌也很有趣,希望也能出現幾本繁體中文版的圖畫書,像是:《呼洛特上學去》。

照片左上角那一本,封面面露恐慌神情的綠色角色,你猜他們是什麼?(答案放文後)

外文圖書架,猜到左上角那本圖畫書的主角是什麼了嗎?

牆上掛著立體浮雕畫,是Lionel Le Néouani為2002年維勒班童書節所設計的活動海報!我們就來分享一本他的圖畫書吧!

牆上一幅半立體浮雕畫吸引了我,是Lionel Le Néouani!
Lionel Le Néouani為2002年維勒班童書節所設計的活動海報。

點燃一盞夢想的燈——

《不可思議的故事-回收垃圾樂團》L’incroyable histoire de l’orchestre recyclé:2006年在巴拉圭首都邊郊一個堆滿垃圾的貧民村,不宜居住也不宜兒童成長,成人根本不抱希望的活著—吸毒或犯罪,兒童只能在「惡性循環」中夾縫生存。

一位樂團主持人兼吉他手想用音樂洗滌心靈,可是生活都無法飽足,更何況購買昂貴樂器。靈光一閃⋯大夥發揮創意,用油桶、水管、鑰匙、銅板、魚線⋯等,做出提琴、薩克斯風、橫笛⋯等。他們「刻意練習」,邀請父母聆聽,繼而走出社區,將夢想的箭射向遠方。

如果覺得故事耳熟,可能您讀過這則新聞或是根據此事改編的另一本圖畫書《愛達的小提琴》。

單單欣賞這本圖畫書的封面:用樂譜捲成的樹枝、黏土捏成的人物,以拍照方式形成影子,造出立體感。不覺得圖像表現手法與故事傳達精神非常貼合嗎?

《不可思議的故事-回收垃圾樂團》L’incroyable histoire de l’orchestre
recyclé)

邊看展覽邊玩樂!

一進館內便被一項展覽吸引。

每年童書節都會配合主題,邀請一位童書創作者常駐,除走訪城鎮學校與孩子們面對面互動外,另安排不同團體演繹該作家的作品,當然還有工作坊環繞主題創作。

2024年Vincent Pianina受邀為駐站作家,其所設計的活動海報。

我參與的2024年則是「頑童」Vincent Pianina(我在Openbbok閱讀誌介紹過他的《Jungle》(放在「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那一段: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195

當時搜索他的資料時,就覺得自己跟他「戲謔」的創作精神有些契合,得知2024年「駐站作家」是他,當然要一沾幽默氣息。

看插圖有沒有感覺到Pianina的可愛調皮呀!

這項作品展名為「Pas.sage Pianina」——「Pas.sage」斷點巧妙,passage原指通道、途徑,被拆分兩字成了「不,聰明(正經)」,可以嗅聞到這位創作者的天真俏皮了吧!

一樓展區依據Pianina的作品陳設了他的構思、源起與草圖、原稿等,當然不忘玩性,隨時安插猜謎、迷宮⋯⋯等遊戲互動。

你心目中世界上最可愛的貓長什麼樣的呀!

走往地下室看了一部很有Vincent Pianina風格的影片,其中以受訪形式,談及與知名作家大衛卡利合作漫畫《十隻昆蟲》的創作歷程。

請問:「關於書中主角靈感是怎麼來的?」

Pianina表示:某日早上吃脆片時,從盒中倒出一隻活生生的蟑螂。他趕緊拿放大鏡仔細端詳,並用素描本將這隻蟲子模樣畫下來。

聽起來算一本正經,可是畫面上他描繪蟑螂的認真場景,卻非常滑稽,因為放大鏡裡的蟑螂模樣,正是他書中的那隻蟑螂造型。

Pianina認真將發現的蟑螂描繪下來。

問:「您如何跟文字作者卡利先生溝通聯繫的呢?」

Pianina答:「當然是用『飛鴿傳書』啦!」

說著,鴿子(假的啦)就捎信來了!果然不正經(Pas.sage)啊!

小讀者們為蟑螂漫畫續集獻計,設計新角色。

啊呀~一團糟!

最新作品Un brouillamini原畫。

展出原畫中包括一本當時即將出版(現已出版)的新作《一團糟》(Un brouillamini),內容描述:隆冬將臨,蚯蚓啜著一壺熱茶,在樹葉上捎了封給飛蛾的情書,然而卻陰錯陽差交錯出不同情節:雪巷中等待某件物品的蝸牛,被飛蛾徵詢成為朋友的蚱蜢,還有一隻尋找有情人共渡寒冬的蚯蚓⋯⋯,啊呀!大夥等的等,找的找,真是一團糟!

《一團糟》Un brouillamini

書本尺寸採長型版式,讓森林場景中的四條故事線能同時進行,又可彼此交疊,精彩演繹了紙本書的多元展現性。文字描繪出情節脈絡,圖像則以多重方向發展,呈現出更精妙的事件演變。圖像精密細小,有點故意和昆蟲尺寸呈等比例,使得畫面豐富熱鬧!

搭上香蕉號列車,享受閱讀趣!

Pianina帶領小學生打造的理想城市

2024年的主題是「城市」。Pianina陪同 l’école primaire Edouard-Herriot 的學生們,歷經五週用五顏六色的回收紙材,建造了一座理想城市。

玩文字遊戲將Villeurbanne名字拆解,聯想成ville-城市和banane—香蕉。還在其中架設鐵軌,一輛香蕉造型火車穿梭! 噗~噗~歡迎搭乘這輛唯閱讀最樂的車班,享受閱讀的快樂囉!

小學生用回收素材建造的香蕉市Ville-banane!

*那些綠色角色是——鼻屎!呵呵呵~

延伸閱讀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 圖書館和圖書節、讀者與書的馴養 ——二訪布宏圖書節La Fête du livre de Bron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 源頭活水,天地寬闊──歐洲都會區西蒙.斐依圖書館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 又冷峻,又火熱——萊茵河運河畔的馬勒侯圖書館

【專欄│跟著蹦豬泡泡法國圖書館】冷吱吱逛市集,暖烘烘看繪本:「聖誕之都」史特拉斯堡 Strasbourg的市區圖書館Médiathèque Olympe de Gouges

朱靜容( 10篇 )

朱靜容,趴趴走的閱讀推廣者,大、小朋友稱她YY(歪歪)——因為有東張西望的好奇心,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為了募集泰北華文教育經費而自費出版了三本繪本:
《小豬的超級任務》、《會說話的洞》和《這是你的快樂吧?!》。
法文系畢業後三十年才跑去法國泡圖書館,發起狠來讀法文繪本,
不經易地打開閱讀世界的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