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聆聽界限的超展開,2022聲徜音樂節重磅登場

聆聽界限的超展開,2022聲徜音樂節重磅登場

Listen to Boundaries Opening Up: “Wandering 2022”

由臺灣聲響實驗室和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共同策展的「2022聲徜音樂節」於10月5日至23日登場。透過不同樂種的搭製以及多元的展演形式,呈現聲響創作的豐厚面貌,更結合文學、視覺藝術等跨界合作,讓聆聽的空間感知突破既定的想像與習慣。

臺灣聲響實驗室(Taiwan Sound Lab)策劃,呈現當代音樂聲響的「2022聲徜音樂節」自10月5日至23日展開一連串的展演活動,祭出14檔多元樂種及多樣的演出形式,分佈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園區四個室內展演空間、戶外西草坪以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不僅向當代經典作品致敬,亦有不少反映時代精神的前衛創作。

2022聲徜音樂節主視覺。(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C-LAB的科技媒體實驗平台在2019年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擁有國內首座沉浸式聲音劇場空間,裝設49.4聲道喇叭,支援實驗性創作與劇場表演,以推動臺灣聲響藝術發展。臺灣聲響實驗室在創辦後即與龐畢度中心在1977年設置的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簡稱IRCAM,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in Acoustics/Music)展開密切的交流合作。

延伸閱讀|臺法的「聲」層交流:聲響實驗室及「C-LAB聲響藝術節」落成暨開幕,為臺灣找共鳴

延伸閱讀|跨界共製的泛音:專訪「2021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計畫統籌黃意芝及藝術家豪華朗機工

娜娜擊樂二重奏《NanaFormosa超域旅程》依空間特性,重新設計聲場呈現方式。(攝影 ∕ 陳宥中,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聲響創作的再延伸

2022聲徜音樂節計畫統籌、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指出,現在各領域的展演或創作都逐漸注重聲響效果,對於音樂家而言,不再只有傳統的音樂廳表演形式,尤其在當前的資訊時代、3C產品的發展,聲音的聆聽以及創製方式都與以前截然不同,而產生更多的可能與想像;透過實驗室的徵選或是邀請計畫,提供高階設備與技術指導讓創作者有更多機會發想與實踐嶄新的想法。另一方面,近年來全台的大型展演館舍接連落成以及設備的持續建置,然而技術人員的數量與能力若無法到位,有再好的硬體規格也是枉然;所以人才培育更是刻不容緩,無論是創作者或技術人員都需要持續學習精進,臺灣聲響實驗室也致力協助創作者與技術人員在認知與互動之間的溝通,才能使作品在對接與呈現時發揮出最好的效果。因此,臺灣聲響實驗室也與IRCAM合作線上教育工作坊,不僅是學習操作工具,更持續精進對於聲音軟體的運用,親身感受細緻的美感體驗。而除了技術的掌握之外,美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精隨所在,否則僅是流於炫技,這亦是科技藝術需要留意的面向。

臺灣聲響實驗室與IRCAM的國際共製作品《失眠寫生簿》,由豪華朗機工與義大利電子音樂家安德里亞.塞拉(Andrea Cera)製作。(攝影 ∕ 苗嘉澍 MIAO’s photography,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黃意芝也強調,儘管由臺灣聲響實驗室與IRCAM掛名策展團隊,但聲徜音樂節跳脫主題式的策展模式進行計畫策動,鼓勵創作者自由開放地互相交流產生新的可能,不囿於命題框架以讓創作先行、作品發聲。例如:學院系統養成的作曲家就與聲響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全然不同,能夠各取所長來合作新的內容、讓各類樂種進行對話、創造器樂的新玩法等,這些原本活躍於在不同體系的創作者透過媒合都會產出難以預料的結果,這也是聲響創作在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近幾年的嘗試與努力也逐漸拉升起創作質量,明年初就有數件作品會到法國參展呈現。

亮點紛呈的多元展演

臺灣聲響實驗室在人才培育、新創製作以及國際交流的執行之外,也將這些成果轉化為音樂節的展演,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平易的方式和大眾分享。黃意芝坦言,起初確實也會擔心將主要受眾設定在當代音樂範疇,可能會有曲高和寡的憂慮,然而這是與IRCAM的重要連結,且當代音樂在國外已有其長久發展的美學脈絡與精神。台灣正處於一個過渡期,對於當代音樂的教育與推廣確實存在斷層,許多人對於當代音樂相對感到陌生,甚至因為誤解而傾向排斥,「就如同視覺藝術起初從具象發展至抽象時也有許多人無法理解而抗拒,現階段的當代音樂也正在歷經類似的情況。」她如此比喻。歷經這兩三年來的教育與推廣,確實也觀察到受眾已逐漸從具有音樂訓練背景的特定群體擴散開來,一般大眾的關注與參與度也越來越高,也因此即使這些展演成本相對高昂,仍要繼續進行,因為感知是需要被觸及、打開的,更需要時間來累積。

而今年的聲徜音樂節隨著疫情趨緩,國際演奏家以及工程團隊也來台展演交流。其中由IRCAM製作的當代音樂,都是以極高規格演繹的經典作品,分別為法國作曲大師布列茲(Pierre BOULEZ)作品《應答輪唱》(Anthèmes 2),以小提琴與現場電子音樂在音色與聲響形態上互動交織,呈現當代音樂前衛特質;瑞士小號獨奏家Yannick BARMAN也將來台演繹摩納哥作曲家Yan Maresz運用IRCAM研發工具所實驗創作的《Metallics》,展現小號音色在空間化之後的獨特張力。而另一部經典作品是德國作曲巨擘史托克豪森(Karlheinze STOCKHAUSEN)的《光柱》(Strahlen),則由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ZKM籌組團隊製作,此作電子音樂部分技術門檻很高,總共有極為精巧且複雜的十個聲部配置,使得作品在作曲家過世後才有機會演出。

2022聲徜音樂節在C-LAB戶外西草坪將有「失聲祭」包括鄭各均(音速死馬)等六組音像藝術家演出。(照片由失聲祭提供)

以音樂聲響為主的聲徜音樂節,在今年共有六大聲場,皆打造不同的聲場規劃設計以傳遞聲響的多種型態與表情,同時也有豐富的跨界創作。今年首度與「2022臺北詩歌節」合作,由詩人鴻鴻與聲響藝術家許雁婷共同完成的實驗性聲響詩《寶藏莊巖》,呈現文學與科技結合的沉浸體驗。至於在戶外展演場域則打造四聲道環繞,邀請四個獨立樂團演出,透過獨立樂團介於自我風格與大眾流行之間的獨特魅力,與聲音藝術家共同合作或者藉由設備與聲場的特殊編排,迸發出更具實驗精神的內容,吸引樂迷體驗不同樂風與聲道效果。而行之多年的指標聲音藝術活動「失聲祭」也將推出六組音像藝術戶外環繞音場演出。此外,也有聲逗陣的作曲家黃祈諺與聲音藝術家鄭道元共同創作與演出的《同質異像》,以及藝術家吳梓安的實驗電影將搭配現場的聲響演出,都讓聆聽的空間感知突破既定的想像與習慣。

2022聲徜音樂節在C-LAB戶外西草坪將有「賀爾蒙少年」等四組獨立樂團演出。(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展開未知的聲音旅程

音樂的展演與創作模式已跳脫原有的框架,而藝術之間的界線也不再如此涇渭分明。第二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大型計畫的時間藝術工作室,就是以此初衷在2013年成立。總監吳振宇以及作曲家許德彰也分享在本次聲徜音樂節所呈現的「音樂正發生:未知的聲音旅程」的創作過程以及展演形式。

吳振宇表示,成立團隊的想法就是不設限演奏風格,以分享有趣、創意的音樂為出發點;他認為身為演奏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讓音樂發聲,並無需預設揣測聽眾喜愛與否,就是盡可能地提供大眾聽到各類音樂的機會,才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認識、理解進而接受聲響藝術的多元性。許德彰也補充道,不同於視覺藝術,作曲家創作的樂譜若未被演奏就無法讓人接收到,這些符號必須透過演奏產生聲音。

時間藝術工作室《音樂正發生:未知的聲音旅程》。(攝影 ∕ 汪正翔,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在「未知的聲音旅程」計畫之初,他們即設定要做聲音、裝置藝術以及影像的跨界合作,然而也迫於疫情無法與外國的樂團與裝置藝術家合作而須調整內容。基於平行時空的設計概念,時間藝術工作室與合作的德國Broken Frams Syndicate當代樂團所規劃的跨域展演,由這兩個團隊分別尋找適合的場域採集聲音。在因緣際會之下,他們結識位在九份的銅鑼銅雕藝術家吳宗霖,也才得知台灣的製鑼產業已邁入凋零階段,可謂一種消失中的聲音,相當值得讓大眾關注。而且他們不單只是選用鑼為演奏樂器,在過程中也持續與吳宗霖討論如何敲擊才能呈現最佳的音色,跳脫往常南北管的詮釋,發掘鑼聲的另一種層次;這也反映出當代音樂並非斷然屏除傳統,而源於台灣文化底蘊的元素亦能讓大眾有更多觸動。至於採集聲音與影像的過程也由藝術家汪正翔拍攝紀錄,並已先於今年6月呈現素材展。

而後他們將素材提供給四位作曲家予以譜寫樂章,參與創作的作曲家也各自以不同角度切入,有的以東方禪意為發想,也有全然以數位資訊的當代創作思考,再交由演奏家於各種場地演出,而這樣的模式也可以反覆循環而不斷創製出新的內容。對於聽眾而言,「未知的聲音旅程」核心概念亦是如此,以鑼聲作為「第一聲」,有幾個聽眾就會產生幾個不同的迴響,在離場後都會傳遞新的訊息出去,至於他們有什麼想法以及發酵結果,都是演奏者無法預測與掌控的,也因而成為一段段未知的聲音旅程。屆時在聲徜音樂節現場的展演還會結合裝置、燈光與新媒體的呈現,除表演之外,也將展出損壞而無法敲擊的銅鑼,呈現樂器也有生命週期的消長歷程,也讓人有更深層面的思考。

2020年臺灣聲響實驗室於高雄電影節推出的VR多媒體聲音劇場作品《色度:賈曼計畫》由Baboo Liao擔任導演、林格偉擔任聲音設計、黃郁傑VR影像製作,今年重新在聲音更細緻的設計於聲響實驗室49.4立體聲場中呈現。視覺設計:聶永貞。(照片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臺灣聲響實驗室的執行項目以及聲徜音樂節的內容呈現,匯集眾多音樂創作者、聲響藝術家的創意發想以及技術團隊的監製調校,讓各類型的音樂在精心打造的展演場域發聲共振,並且也反映出聲響藝術並不限於音樂創作與演奏的極致探索,更能以此為基礎擴展與各種藝術門類的跨界可能。

2022 聲徜藝術節

展期|2022.10.05 – 2022.10.23
地點|C-LAB(園區四個室內展演空間、戶外西草坪)以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楊椀茹 (Yang, Wan-Ju)( 151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