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市場的起伏是常態,長遠的藝術收藏在於「守」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市場的起伏是常態,長遠的藝術收藏在於「守」

【The Art Market Stress Test】Market Volatility is Normal, “Holding On” Is Key to Long-term Art Collection

資深藏家通常以長期眼光與穩定心態看待市場,以「年」為單位進行規劃。並且進一步表示,要將藝術收藏作為長期投資,關鍵在於「守」。這份「守」的信心,來自於對藝術品價值的認識。關尚鵬更直指:「藝術鑒賞本身就是投資的一部分,是需要投入情感與時間的精神追求。」

全球藝術市場從疫情後的狂熱逐漸降溫,情緒驅動或消費性購買隨之減少,市場參與者也已逐漸適應近期充滿變動的全球局勢並做好預期心理,推進到更趨理性的市場狀態。這在邦瀚斯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管關尚鵬(Marcello Kwan)看來,是一種健康的節奏回歸。

面對市場趨於冷靜,是否該趁機入市?關尚鵬首要強調的是,「購入藝術品前,必須清楚自己的動機。」藝術品有別於傳統投資工具,是一種「熱情資產」(passion investment),既帶來樂趣與情感滿足,又能提升審美品味,甚至為文化作出貢獻,而不僅僅追求財務回報。他也分析道,資深藏家通常以長期眼光與穩定心態看待市場,以「年」為單位進行規劃。並且進一步表示,要將藝術收藏作為長期投資,關鍵在於「守」。這份「守」的信心,來自於對藝術品價值的認識。關尚鵬更直指:「藝術鑒賞本身就是投資的一部分,是需要投入情感與時間的精神追求。」他也提醒藏家,無論在何時入市,都必須客觀分析作品的過往成績與表現,並觀察市場週期變化。「即使無法完全預測趨勢,但通過仔細研究與資料搜集也能幫肋藏家增強對自己眼光的信心。同時,購買自己真正喜歡且認同的藝術品尤為重要;這樣的作品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能為藏家帶來滿足感。」

邦瀚斯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管關尚鵬。

「市場有所起伏是常態,市場調整期往往能更清楚地反映藝術品的真正價值。」那麼在他眼中,哪些是能夠挺過市場考驗的作品?「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憑藉被普世廣泛認可的價值,而發展已逾半世紀的戰後藝術與當代藝術也同樣受到美術館與專業人士的認同,而能獲得收藏界的長久支持。」關尚鵬再以之前在邦瀚斯上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 1973-2005)為例:石田徹也曾獲邀參展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19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舉行回顧展,其藝術地位已獲肯定。他的兩幅作品接連於2024年和2025年在香港邦瀚斯拍賣刷新個人拍賣紀錄,鞏固其市場價值。相比之下,在現今環境中歸類為「超當代藝術」(ultra contemporary)的年輕藝術家往往在市場震盪時更容易受到波動。

香港邦瀚斯於9月1日至20日舉辦《@N1MALX:非人生活》展售會,匯聚逾20位香港藝術家參與,從記憶、神話、歷史與流行文化中汲取靈感,以動物為主題呈現多元化創作。圖為石家豪的壓克力畫作《黄龍舢舨》,2025。(邦瀚斯提供)

他指出,在價格公開的拍賣機制之中,藏家可以妥善掌握市場走勢與作品表現,深入研究之後再適時入市,既能聚焦於藍籌藝術家撿漏,亦可留意具潛力的新興藝術家,「分散投資始終是一種明智的收藏策略。」於此同時,關尚鵬也建議新手或預算有限的藏家不妨多多支持自己本地的藝術家,以及仍活躍創作的年輕藝術家。「他們需要更多支持來持續從事全職創作,此舉亦有助促進藝術市場健康發展。其作品價格門檻通常較低,是新晉藏家訓練鑑賞力、研究某一畫廊或藝術家的好機會,同時又能滿足收藏樂趣。」他如此分析。

「在全球市場格局中,亞洲市場是最年輕且有活力的,同時還有兼容並蓄的特質。」關尚鵬表示,受惠於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市場提供強大的驅動力。而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同樣推動了藝術收藏:新加坡、印尼、越南藝術收藏活動活躍,私人美術館和重量級藏家發揮領頭與推動作用,展現新興市場的巨大潛力。再者,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家族辦公室開始投資藝術,為市場注入新動力。因此,他對亞洲市場保持樂觀態度,其多樣性和可能性令人期待。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9月號396期

楊椀茹 (Yang, Wan-Ju)( 183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