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個人的歷史與感性,不應該站在一個次等的位置上:第2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專訪

我們個人的歷史與感性,不應該站在一個次等的位置上:第2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專訪

Our Personal History and Sensibility Should Not Be Put in a Secondary Position: Interviews with Winners of the 21st Taishin Arts Award

第21屆台新藝術獎於5月27日舉行頒獎典禮,這也是疫情後,經歷線上頒獎轉播、限制典禮參與者人流,首次恢復現場頒獎開放來賓入場參與。最終決選結果,由策展人高森信男的「海洋與詮釋者」獲得視覺藝術獎,李貞葳 ✕ 法庫亞.佐坦(2022秋天藝術節)《崩——無盡之下》獲得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則由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從瘟疫到戰爭:關於災厄如慶典的一魚兩吃─黨若洪個展」奪得。典藏ARTouch也於第21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結束後,直擊三位受訪者,進行獲獎專訪。

第21屆台新藝術獎於5月27日舉行頒獎典禮,這也是疫情後,經歷線上頒獎轉播、限制典禮參與者人流,首次恢復現場頒獎開放來賓入場參與。最終決選結果,由策展人高森信男的「海洋與詮釋者」獲得視覺藝術獎,李貞葳 ✕ 法庫亞.佐坦(2022秋天藝術節)《崩——無盡之下》獲得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則由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從瘟疫到戰爭:關於災厄如慶典的一魚兩吃─黨若洪個展」奪得。典藏ARTouch也於第21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結束後,直擊三位受訪者,進行獲獎專訪。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合影(左起)視覺藝術獎得主高森信男,年度大獎得主黨若洪,表演藝術獎得主李貞葳。(台新藝術獎提供)

延伸閱讀│評判「當代性」的視差與位移:第21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幕後

高森信男:當策展做為一種表達形式

高森信男表示「海洋與詮釋者」的策展脈絡,最早可以回溯至2017年其仍在關美館任職時,當時館方支持他展開第一次的奈及利亞田調及相關交流。過去他曾給自己一個遊戲規則,「無論規模大小或在什麼處境,都要想辦法一年至少策劃一檔展覽。當時就想說,等我至少策了20檔之後再回頭看看自己說了些什麼。但不知不覺就超過這個數目,而因為一檔重要展覽的研究週期實在太長,我可能沒有時間回頭看,只能繼續趕路。」但這次獲獎,的確讓他有種感受到一個階段的句點。

他也提及另外一方面,因為以視覺藝術的領域來講,其實一直都沒有專屬於「策展」的獎項。當然「策展」是否需要獎項,抑或「策展」到底是一門工作,還是一門「藝術」,這可能都是一個古典的辯論命題。然而,台灣從1990年代起討論策展學門,當代藝術領域開始以策展做為一種表達形式,在這次獲獎的肯定裡,也體現台新藝術獎從第13屆和第16屆分別有兩個策展作品獲獎,如立方計畫空間的《造音翻土》,以及第16屆龔卓軍的《近未來的交陪》。所以,策展不斷在獎項的肯定中,被確認是被包含在藝術展演形式推演的判斷環節中。

高森信男對於全球南方的研究關注,已長達許久,「海洋與詮釋者」比較像是他長期研究發展下來的一個階段呈現,並試著思考展覽策劃的尺幅與論述層次,以接近小型雙年展的規模來探討他長年的策展命題。並以策展人個人角度去把之前「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的展示,傾向以台灣為出發,對於過去現當代藝術的某個總結,這一次的「海洋與詮釋者」,我覺得是把主體擴大,不是只是以台灣的角度思考南方,更從亞洲為角度去思考,包括亞洲在整個全球南方中,還有國際中的一個位置。在這個過程之中,去思考藝術家怎麼去看待從歷史到當代之間的相關性。

第21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海洋與詮釋者」展出的姚瑞中與鄭鴻展合作作品《中國寶塔(金夏沙恩色拉總統農工業園區)。(鳳甲美術館提供)

李貞葳:環環相扣的動作與社會集體意識

以《崩——無盡之下》獲得表演藝術獎的李貞葳,認為「身心耗盡」是這個時代非常需要被討論的議題,「因為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時代滾輪裡,是一個很高速的時代,然後人們一直處於在追逐的那個角色,我們永遠都無法比時代還要快,時代就推著我們走,所以我認為這個身心耗盡症候群的生理跟心理狀態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但身心症狀卻很少作品會談論,因當人在往成功的方向前進,似乎都不被期待應該表達負面情緒。李貞葳同理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也是往自己喜愛的方向衝刺,但也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會把自己燒盡。她期待作品能讓大家意識到怎麼平衡自己內在生活與熱情的部分,這個心理狀態不是只是在藝術創作時會遇到,而是在一般人的生活處境都都會具有共鳴。

《崩——無盡之下》對李貞葳而言,也是對於舞蹈工作者肢體的挑戰。不僅是思考這件作品要不要像舞蹈,作品從勞動的身體感出發,怎麼樣拿起東西,放下東西,怎麼樣投、扔,怎麼樣開鎖等。這部舞作的肌肉使用,都是跟一般舞蹈的肌肉使用非常不同的部位。在創作過程中,李貞葳的身體長出非常多以前不曾使用的肌群,這同樣也是舞者對於身體的奮戰。李貞葳過去的創作,身體都是從非常舞蹈的動能出發,所以她也在找什麼樣的舞蹈動作是符合這支舞作的,以創作者的知識去建構一個很不一樣的身體展出。作品中,「舞者在作品中動作的『撐』會配合另一位舞者的『倒』,而這位舞者的『倒』又會回到我『托』的動作。」這是一個動作上,環環相扣的舞作。這些環環相扣的動作也在投射一個社會集體的狀態。

李貞葳認為《崩——無盡之下》這部舞作的修飾與美,在於它的真實。搬到舞作生產的最前端,當然是被「時代的過勞」所觸發。我們身處的科技時代,有屬於這個時代特徵的過勞,但工業時代也有工業時代的過勞,農業時代也有農業時代的過勞,每個時代過勞的處境不太一樣,所以整部舞作,越回頭看更像是體現一個從農業到工業到科技時代,大家在時代中共同匱乏與過勞的狀態。

第21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崩——無盡之下》影像。(台新藝術獎提供。攝影:林政億)

李貞葳表示,《崩——無盡之下》的舞蹈動作慢慢構成三人一組時,是一個不再把手當手,不再把腳當腳的時候,而是把這些舞者常用的身體變為「工具」、變為「齒輪」。當舞者三個人組織起來的時候,也到達了一個更大於人的這個勞動,形成了一個工業時代勞動的象徵意義。然後舞蹈動作一直推動,它的速度是一直在衝刺的,包括節奏感上的衝刺,體能上的衝刺,肌力上的衝刺。

還有編排上,不能讓任何一個人鬆懈掉,舞者要一直持續在敏銳的狀態,身體一個人組成的時候,表現最基本的勞動,到組成一組人的時候,那個對應在一個時代大齒輪的轉動,人不再被對待為人,而是被當工具在使用,已經到達了一個對人的疏離感,以及對科技時代疏離感的呼應境界,當人跟人的觸碰已經變成機械般的碰觸,「這是從身體出發反映了集體時代的現象。」

黨若洪:重新定義繪畫創作在當代藝術的語境

因「高枕無憂的你—從瘟疫到戰爭:關於災厄如慶典的一魚兩吃」獲獎的黨若洪,是台新藝術獎創辦以來,首位以繪畫創作獲獎的得主。他也在受訪時表示對於自己獲獎的意外,因為過去台新藝術獎,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是一標榜前衛、概念、哲學,或者是社會議題的某種脈絡。而繪畫創作在當代藝術的語境裡面,它其實不是一個藝術表現最強勢的語言。所以一直以來,大眾觀察台新獎既有的脈絡,大概通常會有預期繪畫是困難被納入討論的既定印象,「所以其實沒有想過這次能以繪畫類的展覽,走上這個舞臺。」

黨若洪提及在2016年獲得「台北獎」的過程,收到許多繪畫創作朋友的鼓勵,有些根本不是和他同樣表現範疇的,或者是在觀念上有某種對抗關係的。但是因為繪畫終於拿到了當代指標的某些獎項的時候,仍在繪畫道路上的創作者,都好像獲得了某種安慰。所以黨若洪在獲獎感言時,特別強調這個獎項希望能夠與所有到今天仍然以繪畫作為表現主要媒材的創作者,能夠受到這個事件的鼓勵。他強調「藝術,其實是一件並不複雜,是一件簡單並與感知建立連結,一件和直覺仍然保有相當大關係之事。我們個人的歷史或個人情感、個人感性,不應該被拋出到藝術概念的脈絡敘述之後,站在一個次等的位置上。」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個展展場。(台新藝術獎提供。攝影:朱淇宏)

延伸閱讀│第21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得獎理由揭曉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