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公布入圍名單。由九位提名觀察人阮慶岳、許仁豪、孫平、張又升、陳品秀、張韻婷、林怡秀、張尹芳、鄭勝華組成的評選團,從80組被提名並同意參選的展演作品當中,選出15組入圍名單,角逐年度「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今年15組入圍作品中,包含7組視覺藝術、8組表演藝術展演作品,內容豐富多元,從回探個人生命歷程及價值,延伸至家族與在地觀察及反思,更觸及國族定位與文化認同。此外,今年入選的表演作品當中,可見多件以獨角或雙人演繹創作命題之作品,包括劉奕伶回溯個人舞者生涯的《Turn Out》以及林靖雁集編導演一體《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有消逝過》兩組極具張力的單人表演,引領觀眾或笑或哭地潛入創作者心路歷程;薛詠之單人擊樂聲響演出的《寄聲之廟》,為成功融和聲音藝術、民俗信仰與劇場語彙的創新之作;雙人舞作《人之島》則是王宇光與多年好友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探勘彼此的身體脈絡,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去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窮劇場,今年由高俊耀與鄭尹真兩人以詼諧的雙簧形式一搭一唱談鬼故事之新作《暗夜.腹語.鬼托邦》再次入圍;由國家兩廳院連結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跨國合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三位素人演員串接演繹個人真實故事,巧妙地切入台灣外交與地緣政治議題。
末路小花與編劇許芃的亮眼合作《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從客家庄的傳統倫理中建構出鼠婆太的女性寓言文本,其遊走式的演出適切地將環境融入表演之中,創造出詼諧的異次元想像;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有可能,但現在不行》,從卡夫卡短篇小說擷取靈感,透過三幕場景環環相扣,將原著對生存的荒謬與矛盾,轉譯為藝術家面對創作的焦灼與奮鬥。
7組視覺藝術類入圍作品當中,包含6組個展與1組群展選作,關注議題包含高齡長照、災後記錄、遷徙與認同、政治寓言甚至少見地對台灣精緻農業的蹲點觀察等。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以「囤積」日常用品打造展場裝置,帶出身心症與高齡照護之議題;阮英俊的《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計畫以種植家鄉料理用的香草為引,連結異地文化的認同與對話;陳亮璇則以橫山「高接梨」精緻農業產製為題,創造出詩意的影像紀錄美學《橫山豐水》個展;葉偉立透過攝影、裝置與文本,以《美術館迪斯可計畫─北投複寫本》扣問「地方感」的定義與個人生命遷徙的痕跡;張立人累積14年的創作能量,在《戰鬥之城.終》完整展出,以多線敘事的影像及裝置手法,呈現深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型態;歷經多年的繪畫歷程,謝牧岐《起始的地方》個展重新梳理自己在藝術史和繪畫題材上的共感經驗,開啟全新的繪畫思維;〈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由15位花蓮青年組成寫生團,自發性為去年地震災後的土地樣貌寫生,實踐用藝術「雕塑」社會的高度行動力。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依視覺、表演入圍作品筆劃序排列)
【視覺藝術】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倪祥
〈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地震寫生團(選自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美術館迪斯可計畫─北投複寫本》葉偉立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謝牧岐
《阮英俊個展: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阮英俊
《戰鬥之城.終》張立人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陳亮璇
【表演藝術】
《Turn Out》劉奕伶(2024新點子實驗場)
《人之島》王宇光(2024秋天藝術節)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稻草人現代舞蹈團(2024臺南藝術節)
《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有消逝過》七転演劇部/林靖雁
《寄聲之廟》不二擊聲音製造所(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
《這不是個大使館》國家兩廳院 × 瑞士洛桑維蒂劇院 里米尼紀錄劇團(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
《暗夜.腹語.鬼托邦》窮劇場(2024秋天藝術節)
《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末路小花 X許芃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依視覺、表演入圍作品筆劃序排列)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倪祥

倪祥從切身的囤物與照護日常出發,通過各種矛盾的並置造就令人過目難忘的囤積症生活現場。展場裡成堆舊物打造的遊走動線,召喚了人被物件剝奪主導權的主客易位經驗;醫療用品、輔具與擬仿病患身體感知的體驗裝置則鮮明地點出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長照處境。日常物件、過時裝飾品、照護用品與紙箱拼裝雕塑等大量物品的集合,構成一個具強烈表現性的大型空間裝置。倪祥作品有著高度的感染力,並深刻地觸及了長照議題,他對棄置物的運用與塑形則展現出其獨樹一格的「囤物美學」。(主筆/張韻婷)
延伸閱讀|「我家」起義,誰在暴亂:「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
〈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地震寫生團(選自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由15位花蓮地方青年所組成「地震寫生團」在403花東大地震後,自發性地展開一場以圖像描畫災變的行動,記錄了震後迅速變遷的大地景觀。寫生團藉由加入《花蓮跳浪藝術節》衛星展區的機會,呈現了他們數個月來進入國福土資場、萬榮野溪溫泉、東華大學理工學院、東山安樂園與清水斷崖等地區的寫生作品,以及地方攝影工作者黃庭筠搶拍的受災與拆遷現場。他們的行動真誠且有力地展現了重創區居民對土地的情感與受災後的複雜心緒。這不僅是一個「畫/攝影展」,更體現了藝術的能動性、撫慰力量,以及「雕塑」社會的高度行動力。(主筆/張韻婷)
《美術館迪斯可計畫─北投複寫本》葉偉立

觀看現代社會「流離失所」的個體狀態,不認同共同意識或集體權力所定義的「地方感」,積極提出個體私記憶的反思與扣問,拒絕扁平的「地方性」詮釋,並提出隱性的時間及人事物等因素,對地方究竟是什麼的再思考,葉偉立以此個展傳達反思。此外對荒廢空間在創作時的再次介入與建構,更像是一場精神魂魄的召魂式,地方是必要的實體中介物,演出者是沒有時間區別的漂流人事物,創作者則是這場時空戲劇的導演,目的是讓「作者、文本、讀者」共譜地方感的新意義。(主筆/阮慶岳)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謝牧岐

此次自展名開始,便可感受到謝牧岐嘗試梳理自己對繪畫本質的思考歷程,從2006年作品〈沒有起始的地方〉到2024年個展《起始的地方》,這段約20年的創作累積中,謝牧岐一次次以不同的作品樣貌推進對繪畫、所處時代,以及如何回應、捕捉或重新敘述在地創作語言的自我提問。在本次展覽中,謝牧岐聚焦對所在環境、藝術史、前輩藝術家作品間的共感經驗,藉由繪畫重新連結自身創作與當代社會、歷史時代的關係,並在飽滿厚實的色彩與筆觸之間,保留了鬆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自在狀態。(主筆/林怡秀)
延伸閱讀|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 評謝牧岐個展「起始的地方」
《阮英俊個展: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阮英俊
《越南移民花園》計畫結合了不同社會環境對移民社群的影響,以及阮英俊近年來在台灣進行的駐地研究、由北至南長期田調的內容。該計畫將不同城市中,越南移工、留學生、新住民在居住環境周圍種植家鄉蔬菜草藥的行為,轉化為對個體故事的收集、種子的分享與文化傳遞的行動,以溫柔地連結這群遷徙者與勞動者的自我認同與關係。在這般具有安定感與認同感的靜默力量中,阮英俊以藝術行動連結遷徙者的生命,也讓不同族群之間得以在此交換資源、傳遞資訊,並打開了另一種啟動對話與聆聽的場所。(主筆/林怡秀)
延伸閱讀|生活即現場:走入嘉義市立美術館「天天上演」的即興風景,為日常加上一抹感知
《戰鬥之城.終》張立人

《戰鬥之城‧終》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作品型態,一方面是由國際政治情境、現實社會問題、科幻想像、虛構、寓言,以及敘事等多條線索揉合而成的情節內容;另一方面則是挪用(弱)影像、漫畫、電影、繪畫、劇場以及裝置等表現手法,致使該作品難以被歸類與單一閱讀。然而,也正因為猶如多面向的結晶體狀態,致使它既吸引大眾對熟悉的日常之微型奇觀世界的興趣,又引發對現實嚴肅議題的關注與討論,成功展現藝術作品的擬造威力,激發觀眾對真實細膩的理解與深刻感受。(主筆/鄭勝華)
延伸閱讀|V-Touch展覽|戰鬥之城・終,回到我們面對的真實世界
延伸閱讀|給今日之你,與夢的分鏡:張立人「戰鬥之城.終」觀察書寫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陳亮璇

展覽透過台灣「高接梨」的產製機制與身世,讓觀眾從果園裡的微物歷史,認識農業嫁接工法的精緻與繁複,並呈現出錄像藝術的美學技法與表現性。陳亮璇感性地剪輯出光影在漫長時序中的細緻變化,對應著自然的生機,也回應了影像媒介的原始魅力。作品的敘事,聲響的運用,與投影或成像的形式互為表裏,從介面材質、尺寸或高度落差的設計,簡潔內斂地組構或切換出不同篇章中,錄像素材的多樣表現語法和關係連結,創造出悠揚的詩意。(主筆/孫平)
《Turn Out》劉奕伶(2024新點子實驗場)

這是一場突破分類界線的實驗,由舞者劉奕伶獨挑大樑,展現有趣的表演語彙。作品從「turn out」一詞的多重意涵出發,探討舞者的身體技術、專業藝術家與一般觀眾的認知鴻溝,以及職涯發展的心路歷程。劉奕伶以幽默的方式解構大眾的刻板印象,模糊舞蹈、戲劇與單口喜劇的界線,甚至融入講述式表演的元素,使身體動作與語言互為詮釋。此作既是她的自白,也是對舞蹈本質的求索,觀眾能夠在笑聲與思索中重新發現表演藝術的可能性。(主筆/張又升)
《人之島》王宇光(2024秋天藝術節)

編舞家王宇光創作的《人之島》,從他和來自印尼的舞蹈家 Danang Pamungkas各自的文化與舞蹈訓練出發,發展出一場以肉身為孤島,探問人與自然關係的作品。在這趟浪漫的生命旅程中,他們不只像汪洋中的兩座島嶼,在黑色塑膠鋪成的海洋上,以身體演繹重新界定土地與海洋的分界線;他們也是兩股純粹的力量,以肉身重新測量身體與想像的邊界。作品以充滿神秘氣息的詩意幻境、真誠而動人的舞蹈,將生命與劇場的儀式融為一體,塑造出一場奇特的島嶼迷航。(主筆/陳品秀)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稻草人現代舞蹈團(2024臺南藝術節)
編舞家羅文瑾與戲劇構作陳虹均合作的《有可能,但現在不行》,從卡夫卡短篇小說擷取靈感,透過三幕場景環環相扣,將卡夫卡對生存的荒謬與矛盾,轉譯為藝術家面對創作的焦灼與奮鬥。藉由診療室前、法院門前、公寓的門牆等故事的發展,包裹創作者對當下社會的不公與個人生命意義的探討。舞台上一座可移動的大門,簡約傳達作品的象徵意涵;舞蹈更巧妙將默劇融入肢體表現,以優越的舞蹈技法與幽默的角色性格刻劃,精準傳達對人性的諷刺。(主筆/陳品秀)
《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有消逝過》七転演劇部/林靖雁

林靖雁透過編導演三種角色的融合,將生命與劇場的虛實表裡,進行了深刻的結構性思考。看似脆弱的坦白中具有決絕的意志,有效地利用了現場表演和影像敘事的多重角度與時間軌,將存在的困頓進行了近乎病理性的思考解剖與縫合。表演力道精準,作品節奏流暢,空間與影像強化了作品內外心理層面的矛盾掙扎,讓聚焦於主創者的病痛經歷,得以同時乘載當代的疏離,並引發更多的關懷與反思,是一個成功集眾人之力所構成的獨角戲。(主筆/孫平)
《寄聲之廟》不二擊聲音製造所(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
這是一部以聲音與音樂為核心敘事媒介的作品,成功融合聲音藝術、民俗信仰與劇場語彙的創新之作,詮釋有形與無形、傳統與現代、感與知之間的關係。憑藉紮實的西方擊樂演奏,結合對臺灣宮廟音樂特色的深刻研究,孕育出原創性的作曲/音樂文本。對於音樂家來說,聲音即信仰,音樂廟宇將聽覺經驗轉化為跨文化可感知的藝術語言,打破語言與文化的藩籬,使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透過聲音的敘述與身體的直觀感受到其精神內涵。開展出音樂劇場進一步的可能性,更體現出臺灣藝術家獨特的美學表達。(主筆/張尹芳)
《這不是個大使館》國家兩廳院 × 瑞士洛桑維蒂劇院 里米尼紀錄劇團(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

核心主題碰觸了台灣在本體與名號間,社會內部與外在長期存在的曖昧與難堪狀態。劇團挑戰這個任務的複雜與困難,三個演員輪流出場與交織辯證,節奏明快並維持亦莊亦諧的引人基調,儘量呈現客觀多元的立場差異,也是其個人生命狀態的真實主觀鋪陳,同時迴避這樣議題可能淪為政治教化的宣傳調性,或是製造出社會立場相異者的激烈對峙,基本上讓台灣與非台灣的觀眾都能「更明白了其社會環境,……令戲劇與社會更形緊密」。(主筆/阮慶岳)
《暗夜.腹語.鬼托邦》窮劇場(2024秋天藝術節)

以鬼話說歷史在台灣的劇場並非新鮮事,但像這次窮劇場以雙簧形式,全憑高俊耀與鄭尹真兩人的說、演、唱功,出入歷史與現實,傳奇與紀實,雜糅出一場既搞笑又辛辣,既詼諧又哀傷的馬共軼事,是台灣舞台上鬼話歷史的新境界。《暗夜.腹語.鬼托邦》雜揉後殖民戲仿(parody)的語言學舌、港片的表演風格、街頭劇的即興、雙簧的節奏以及貧窮劇場的身體技術,打開了時空的結界,在燈光明滅之間,腹語代言與現身說法之際,打開了冷戰歷史的蟲洞,讓我們驚見已然過去的並沒有完了,在我們用慾望築起的西方現代性夢想大樓裡,歷史的幽魂盤旋不去。(主筆/許仁豪)
《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末路小花 × 許芃
《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是末路小花與許芃亮眼的合作。許芃的劇本善於把日常生活的瑣碎,透過文字與想像的魔法提煉成超現實的黑色幽默。她與末路小花在過嶺許家古厝的現地共創,在歷史中幻化出傳奇,在客家庄的倫理現實裡建構出鼠婆太的女性寓言。從文字、到畫面、到演員的表演,這個遊走式演出成功地將環境織入了表演文本,也讓表演重新詮釋了環境,並以詼諧尖刻的異次元想像,將沉甸甸的現實,轉化成女性詩學對父權秩序的叩問。(主筆/許仁豪)
15組入圍作品將於5月下旬進行決選,並於5月2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三大獎項得主,當天同時於台新藝術基金會官網及臉書直播,邀請大眾同步關注典禮實況。此外,為了讓大眾進一步了解入圍作品,基金會將於4-5月期間,規劃藝術獎系列推廣活動,包括影音及媒體系列專訪、台新金控一樓大廳影像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見面會」、「我心目中得主」網路票選活動等,歡迎透過基金會官網及臉書關注相關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