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 評謝牧岐個展「起始的地方」

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 評謝牧岐個展「起始的地方」

The Place of Beginning is The Place Without Beginning Hsieh Mu-Chi Solo Exhibition, "The Place of Beginning"

莊世和的立體派頭像,鑲嵌在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身軀,上方是陳澄波的素描碎片,疊在一旁的是謝牧岐孩子的塗鴉,調色盤在下面排列行軍,《看著謝先生的工作桌》(2024),猶如不同畫風齊聚畫布的繪畫歌舞劇。謝牧岐的繪畫逐漸體現出一種當代人身處於這個時代的複雜——幾乎過載的、碎片化的訊息反芻。那是每一位背負著歷史意識往前走的當代人,所擁有的複雜性。奠基在複雜性之上的,是唯有當代繪畫性可以體現的一種「非秩序的整體」。

謝牧岐在嘉義市立美術館二樓特展廳的個展「起始的地方」展出的繪畫作品,體現著由幾條思路的交錯,而產生的謝牧岐的複雜自我。在此次展出的多件作品中,謝牧岐大多為以「看著__」為作品命名的開頭。畫家在這個長方形的展間中,首先以反身性觀看意味濃厚的《忙碌的男子》、《看著謝先生的心臟》等作品開始,以兩排大型畫作提供不同個人觀看路徑,與它們最終的交會。這兩排作品在題材上,也許首先可以「大我」與「小我」想像:左排更關乎私人的美術史視野,右排則更靠近個人的生命歷程。

在大我跟小我之間的觀看路徑也是交錯的。這些路徑包含他看向過去臺灣與西方美術的個人美術史觀,包含自己在繪畫創作的養成過程中,看見那些令自己欣賞的當代畫家,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家庭與孩子。除了這些「我」之外,還有另一個人在影響著這個繪畫中的「我」。謝牧岐提到,在這檔個展中的許多作品,都有著資深畫家蘇國慶影響他對如何停筆的思考。在「起始的地方」的許多作品,謝牧岐以排刷,在畫面中畫上一條條平滑且高明暗對比的顏料,以顏料本身的物質性,表現一種突破傳統風景構圖的視覺空間。在《看著橫移的自己》、《看著觀音山、滬尾教堂、一朵雲》、《前往甩(Hue)的緯度》等作品中,這些由顏料物質性建構的幻象與視覺空間,令人聯想到林萬士、林賢俊等1960世代在繪畫中詮釋的幻覺主義與視網膜經驗。 然而,新的「畫風」吹來,真的會造就新的我嗎?

謝牧岐|看著謝先生的工作桌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2×195cm 2024 謝牧岐提供

在現代主義之後,每一位優秀的畫家,都在抽象與具象之間詮釋、且試圖創造出一種菲利普.高斯頓(Philip Guston)所謂的「秩序的整體」。在謝牧岐的藝術視野中,有許多藝術家與畫家,都詮釋出令他欣賞的秩序的整體,然而他的繪畫之所以產生「非秩序的整體」,是因為謝牧岐將不同時空中的秩序,以壓克力顏料在畫布上相遇、碰撞、論辯,留在畫布上的,則是那些由秩序的碎片—不同風格、流派、筆觸的片段,進而拼組出的整體感。

這豈非一種反應臺灣當代文化政治癥候的當代繪畫?不同的意識形態、族群、地域,有著各自的史觀,與國族政治的不同之處,謝牧岐尚未打算將它們以風格之名,同化這些秩序的碎片。它投射出的一種畫家的自我,也不再是一種一體成形的、具有單一秩序的自我。「藝術家—畫家」在畫中的自我,從19世紀末開始被建立、形塑,直到當代開始出現解構的現象。從梵谷、畢卡索、莊世和、李石樵、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大衛.霍克尼,到茱麗.米若圖(Julie Mehretu)或謝牧岐這樣的藝術家,已經逐漸藉由複雜的基因合作、混種、進入,進而共組出另一種超越自我、超越個體的秩序。李石樵以極少見的畫法,在白色恐怖時期描繪了蔣介石的《大將軍》(1964)一作,那裡頭的畫家之「我」,又是如何呢?如此來看謝牧岐的《大將軍看海》,是從當代想像彼時的後照鏡。不,觀看的視線不止如此,那面鏡子更從白色恐怖的時代,照回日殖時期的觀音山。

謝牧岐|大將軍看海 壓克力顏料、畫布 259×194cm 謝牧岐提供 

「我們正站在一個距離之外,觀看著一個不具名的對象物,這一連串觀察後的結果,點出了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而不昰畫面中的對象物。」這是謝牧岐2006年首檔個展「一個交錯而過的視線—沒有起始的地方」展出的系列作品自述。「起始的地方」自然是回應了青春時對繪畫在當代的失根與迷惘,如今謝牧岐有了解答: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

《看著謝先生的工作桌》於嘉義市立美術館「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展場。 (謝牧岐提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01月號388期

陳晞(Sid Chen)( 133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