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何價?
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於美國時間11月20日晚間在紐約頒獎。臺灣作家楊双...
捨棄文資會審議全程公開透明,開聽證會有何用?
根據目前文化部修法資訊,文化部爰增訂草案第9-1條規定主管機關辦理文化資產指定登錄案件,遇有社會重大爭議情形應舉行聽證規...
【專題】24/25
回顧2024,我們看到市場、文化與藝術策展之間的動態張力,也看到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對藝術場景的影響。展望2025,...
去年,我成了被告!
簡社長的臉書發表,連同編輯部與我先後在典藏藝術網站上,針對上述展覽所做的討論、展品比對,以及所發出的疑問等,引起了臺灣,...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產業界乃至公民社會政策領域擴散和運用,儘管目前看來距離理想的推進步調尚有距離,...
【24/25】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臺灣
本文彙整了2025年全臺美術館與藝文機構的展覽計畫,包括聚焦於不同年代的臺灣藝術家之回顧、臺灣及全球現當代藝術,多元觀點...
永恆凝滯與不斷運動的碰撞——專訪雕塑藝術家王尋
大河美術於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2月15日舉辦「王尋雕塑展——導演型的雕塑家,動態間的捕捉手」,以王尋的生命...
追尋光,覓得生命的出口——「有光 With Light 葉怡暄攝影展」
2024歲末揭幕的「有光 With Light 攝影展」是投身攝影三十年的葉怡暄,期以自身之力獻給有憂鬱症的人,幫助他們...
在追星的眼眸中:D*FACE 個展「NO SPACE LIKE HOME」
相較於許多年輕的創作者,D*FACE更有意識地去釐清創作與場所之間的關係。街頭與次文化是養分,但他創作的核心,還是以圖像...
【調頻至90.0】讓我們重建一個中心: 「她的新電影」、「孽子們的天空:台灣同志電影選」影像作為陰性介質
2024年,當性/別運動已能以不同樣態在公眾場合上驕傲盛放,重探的意義在於將陰性的目光投向那些曾經被邊緣、混沌不明、被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