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D*Face(本名 Dean Stockton),1973 年生於倫敦,是當代街頭藝術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長運用噴漆、文字、海報及模板塗鴉等多元媒材,構建出一套叛逆大膽且充滿視覺張力的藝術語彙。透過挪用、重構與解構主流視覺符號,他將主次文化的界限模糊化,創造出具有深層批判意涵的美學符碼,藉此對資本主義過度崇拜及其潛在的全球隱憂進行戲謔的針貶與反思。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電影《綠野仙蹤》的女主角桃樂絲經歷狂風暴雨後,重返家園所說出這句經典台詞,既是對家的温暖讚頌,亦是對現實的詮釋。D*FACE在「No Space Like Home」展覽中重新演繹這一概念:面對遠離地球數千萬英里的未知領域,人們如何看待「家」的意義?展覽圍繞人類、地球與太空錯綜複雜的的多重關係展開,以幽默、批判和反思的方式檢視我們對未來的憧憬與矛盾。DOPENESS ART LAB這次也特別邀請D*FACE於畫廊外牆繪製大型壁畫,也是藝術家少見在臺灣留下的大型戶外創作。
一進DOPENESS ART LAB的D*FACE(b.1973)個展「NO SPACE LIKE HOME」展場的門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如同科幻電影爆炸性開場的《Emergency Exit》(2024):地球已經迎來末日,最後一艘「D*DOG」太空船是逃生的緊急出口,在地球爆炸之際飛向太空——開場,即是結束。
在左側的牆面,一位身著太空服的女子,看著另一幅畫作中的崩毀地球,流下了一滴淚。她身上的太空服的企業圖標(icon)與美國星條旗,是地球文明僅存的檔案。藝術家在一些圖標(如NASA、殼牌等)的細節處,置換了自己的圖像。
這位女性的形象之於D*FACE,就像《異形》中的蕾普莉之於雷利・史考克那樣,她是自災難中倖存的女人,在荒蕪與不確定的未來中重生。在展場深處排列整齊的版畫作品《Starstruck HPMs》中,倖存的女人拿下自己的玫瑰色眼鏡(rose-tinted glasses),置身在浩瀚的宇宙中,以眼神質問著觀者,不發一語。D*FACE說,這位女性的形象來自於自己的女兒。我想,女兒置身的時空,或許意味著更遠的未來,他讓自己的女兒成為未來災難的倖存者。而直視觀者又意味著什麼?這也將投射觀者的不同心境。
作為在英國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環境下成長的當代圖像藝術家,D*FACE二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的街頭創作,也獲邀在許多城市製作大型壁畫作品,今年受邀參展法國巴黎⼩皇宮街頭城市藝術聯展「WE ARE HERE」,除了在展陳古典大師畫作的展間展出圖像作品之外,藝術家更於建築上製作「D*DOG」的⼤型氣球裝置,受到英、法、日本等地的藏家喜愛。這次D*FACE在臺灣的第二次個展,在開展前便有幾位名人粉絲搶先一睹創作風采。而臺灣藏家也不遑多讓,畫廊團隊特別在這次D*FACE的個展「NO SPACE LIKE HOME」期間,除了帶來藝術家大量的全新創作之外,也展出一系列經典的《Dog Save The Queen》作品。畫廊團隊表示,這也是D*FACE第一次看到這些早期的系列作品,如此完整地在一個展覽中齊聚一堂。
在被市場歸類於Urban Art的藝術家裡,D*FACE是少數會反身性思考創作階段與生命經驗之關係的藝術家。在展場最深處,幾乎佔滿整個挑高牆面的大型架上裝置《New D*Face Mini Space Cluster》,集結了藝術家九〇年代至今的創作片段。從最一開始的貼紙設計、角色開發的素描(sketching)、著引(drawing),到不同時期的塗鴉模板、現成物改製的圖像創作。我們更可從這組作品中,進一步看見D*FACE在選用圖像與物件時的想法,《New D*Face Mini Space Cluster》猶如D*FACE累積三十多年的創作心智圖,一面街頭次文化的紀念碑,縈繞著龐克、油漬搖滾、街頭饒舌的餘音。
在《New D*Face Mini Space Cluster》其中,你也能依稀看見他構思「D*DOG」的過程。D*FACE原本是打算設計一個以方形為設計元素的厭世機器人角色,為了給這個角色一個寵物,圓形、輕盈的D*DOG誕生了。他逐漸改良這個機器狗的角色,成為如今標誌性的圖標,有著天使般的翅膀,卻又有尖銳如惡魔角的孔洞般的眼睛。
起初,D*FACE的創作是從DIY開始,親近自己所喜歡的次文化,他回憶道,學生時期並不特別喜歡藝術,「學校教的藝術都是嚴肅且高尚的,但當時的我卻喜歡紐約的塗鴉創作,與加州的滑板文化。」他因此而投身街頭創作,隨著他創作的圖像與壁畫,擴散在不同的城市之間,D*FACE逐漸被稱為街頭藝術家。不過,他對這個稱呼有些不同的想法。
有些塗鴉客會稱自己為「writer」,而像是Banksy那樣的創作者,則被稱為街頭藝術家。那D*FACE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創作身份呢?我問了他,這位資深的塗鴉客認為,自己如今更是一位「Graphic artist」(圖像藝術家)。
「我總是盡可能想要以簡潔的方式,與跟那些激起我想法的概念產生連結,」D*FACE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自己是一位圖像藝術家。」他進一步解釋道,當自己開始以「街頭藝術家」的角度開始被注意到的時候,D*FACE覺得很開心,因為早期許多創作的場域,確實是在街頭發生。「然而,當我將這些作品放到畫廊之後,它便不是街頭藝術了,因為它並不在街上。我也並不將自己定義在街頭的框架,我只是運用了街頭,當時並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展示我的創作,這也讓我從街頭獲得了創作養份。」
相較於許多年輕的創作者,D*FACE更有意識地去釐清創作與場所之間的關係。街頭與次文化是養分,但他創作的核心,還是以圖像化的手法,改製流行與社會文化中的視覺文化元素。在「NO SPACE LIKE HOME」這檔個展中,D*FACE所選擇的視覺文化元素,更聚焦在上世紀戰後對於太空與科幻未來的想像。
七八〇年代的科幻與邪典電影情境穿插了整個展覽,D*FACE在前段展場的兩側,個別安排了不同系列的創作,右側是完全由藝術家手繪完成的畫作,左側則是一系列改製科幻與邪典電影海報的創作。經典的《星際大戰四部曲》、《星戰毀滅者》、《幻影星球》等。
這些從1960年代至上世紀末被生產出來的電影,都與冷戰結構下的太空競賽,科技殖民未來的想像,以及美國對於蘇聯共產主義的恐懼有關。D*FACE不只是展現了自己對這類型電影文本之的認識深度,更表現了他改製電影海報的細緻畫功與獨特趣味,D*FACE的招牌圖樣像是病毒擴散般,讓這些文本在不同角落之間感染了D*DOG的樣貌。
除了中型架上繪畫作品之外,後段展場改製老舊的科幻與科學雜誌的系列作品,雖然尺幅上較為精巧,卻也更凸顯了D*FACE對於科學與資本社會的諷喻。有別於海報系列「以圖像感染文本視覺」的改製手法,在雜誌系列的改製,則更有塗鴉反叛的性格,藝術家藉由改製,呈現了雜誌美好想像的矛盾姿態。例如在《F*!k The World!》(2024)作品中,書本的標題是「新世界科幻」,而D*FACE則將封面畫成一個崩毀的,爆出蕈狀雲的D*DOG星球。又或者是《Dead Space》,將太空探索的裝備畫地像是不同的死亡入侵者(「Dead Space」也是藝術家在展場入口處的《Watch This Space》裡、女太空人頭盔上刻畫的文字。)
以舊物作為改製與圖繪的表現媒介,D*FACE在這次展覽中將這樣的創作方法,展現出不同的精妙之處。這次特別帶來的立體裝置《Space Junk》,其材料取用了航太工業淘汰的金屬飛機面板,藝術家將物件轉化為一個實體化的圖像裝置,裏面裝著一位等待救援的女性肖像,猶如一個自太空逃回此地的逃生艙。
D*FACE的創作精神,與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費舍(Mark Fisher,1968-2017)共享著一種跨千禧年時代的情緒——未來正緩慢取消,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資本主義末日更簡單。他們確實有同一位偶像:超脫樂團的寇特·柯本(Kurt Cobain)。D*FACE將這位「27俱樂部」的傳奇音樂家,放在《New D*Face Mini Space Cluster》的次高處(最高處則是一隻向天空飛昇的翅膀)——一個比尊貴的英國女王還高的地方。而馬克・費舍則又是如此從柯本的音樂生命為例,談論歐美如今身處的資本主義現實主義:
「資本主義文化預先設計和塑造人們的慾望、渴望和希望。比如說,我們看到資本主義文化設立了固定的『另類』或『獨立』文化區,這些區域沒完沒了地重複舊的反叛和爭論姿勢……『另類』和『獨立』指的不是主流文化之外的某種東西;相反,他們是主流內的風格,事實上更是唯一的風格。在呈現這個僵局上,沒有人比柯特.柯本(Kurt Cobain)和超脫樂隊(Nirvana)做得更好了。在其極度的倦怠和無對象的憤怒中,柯本看起來疲憊地表達了在歷史之後的一個人的沮喪,他們的每一個舉動,甚至在發生之前,就已經被預料,被追蹤,被買賣了。柯本知道自己不過是構成景觀的又一部分。」
—〈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資本主義末日更容易〉,馬克.費舍,《資本主義現實主義:私人情緒與時代症候》
也許,馬克・費舍與D*FACE,以及包括我在內的某部分人,都在面對著未來緩慢取消的處境,浸淫在次文化的激情中,妄想成為傳奇,卻活過了30歲,成為了所謂的大人。這可能是整個時代在搖滾與龐克的衝動與激情褪去之後,不得不回到的日常與現實。D*FACE儘管和馬克・費舍共享著一種時代的情緒,但前者以《Starstruck HPMs》展現了自己在悲觀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姿態——把被緩慢取消的未來,寄託在倖存於末日之後的下一代,與她追「星」的眼眸中。
NO SPACE LIKE HOME :D*FACE個展
展覽日期|2024.12.21——2025.02.09
展覽地點| DOPENESS ART LAB
展覽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70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下午1點至6點
INSTAGRAM|DOPENESS ART LAB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