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圖像(graphic)進行個人化的詮釋與轉化,對於許多受到街頭文化涵養的創作者來說,是用來傳遞意見的重要方法。有的以近乎癲狂的形式堆疊圖像,使它失效,有的是強化圖像作為消費主義社會中、既輕薄而強烈的慾望投射。然而對KINJO來說,圖像之於他,是記憶的通道,手繪圖像的創作行為,猶如試著再次親近那些當它出現在自己生活裡的時光。
DOPENESS ART LAB舉辦的KINJO(b.1990)最新個展「Kover」,以包裝封面為主題,帶來大、中、小不同尺幅的繪畫與手稿作品。字母K轉化同音字詞的「Cover」,原意指向了文化的複合與覆蓋,而K則意味著KINJO作為藝術家、對於封面包裝的第二層覆蓋。這些圖像,來自於各式各樣曾經在KINJO生命中出現的商品包裝盒。有的是美國原裝進口的麥片盒,有的是初代寶可夢GAME BOY卡帶盒,還有KINJO平常會閱讀的滑板雜誌封面。這些包裝與封面,對KINJO來說別具意義。它們是圍繞在他生活中的圖像,既像是一個個封存某個美好時代的廣告看板,又像是關於生活記憶的通道。
「Kover」的想法源自於KINJO的生命經驗
在東京長大的KINJO,小時後常常收到來自沖繩的祖父母家寄來的美國原裝進口麥片盒與玩具,因為沖繩有美軍進駐的軍事基地,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美國商品隨著美軍而運送到沖繩。那或許意味著的,是KINJO身在日本這個島國,對於異國文化的初次認識。
KINJO從小喜歡自己手作玩具,在高中階段攻讀美術專業,並擔任前輩藝術家的助理,逐漸開啟自己的創作之路,2020年首次以藝術家身份受邀參展。在這之後,KINJO的作品逐漸在日本街頭文化社群中展露頭角,受邀至許多新興的畫廊參展。
攤開他過往作品與展覽檔案,不難看出他在作品量、系列創作、媒材表現上,持續爆發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作能量。臺灣已有不少年輕藏家,關注著這位新興藝術家的作品,而在日本,他與如SIDE CORE Tokyo(註1)等新類型的創作團隊持續合作,也受服飾品牌BEAMS的合作邀請,在原宿舉⾏展覽並推出限量聯名T恤企劃,可謂在日本的城市波普(city pop)的文化中,留下具里程碑意義的一筆。個展「Kover」亦是他自英國駐村藝術創作後,返回亞洲後的海外⼤型個展。
在「Kover」展出的作品當中,你可以看見KINJO以一種如同對封面進行寫生的方式,將他們轉化為一幅幅帶有個人情感的繪畫作品。層次豐富的畫法,讓一張張繪畫不只是再現某個圖像,而是令人意識到藝術家以手工的方式試圖「靠近」那個由工業大量印刷出來的封面圖像,像是一位孩子在畫著腦中喜歡的事物那般。
例如在寶可夢卡帶系列中,KINJO以繪畫(painting)的手法塗刷色塊,最後又以黑色的乾筆素描(sketch)輪廓線。在畫面中,顏料的刻意滴流,以及模糊非寫實的形象處理,都在強調著每張作品中繪畫性的那一面。而在部分新作中,他更大幅度地改製了封面既有構圖,加入標誌性的眼睛符號(其實也令人聯想到街頭塗鴉技術中英文字母的形狀),讓不同的生命經驗——兒時看著包裝的記憶,與如今在街頭社群裡的記憶,疊加在一張畫面裡。
在最深處的展場中,有幾件尺幅較小,以壓克力裝裱的畫作。他們的大小看似更接近麥片包裝盒,在圖像上的表現也更多著引(drawing)的線條。這些小作品的材料別有一番趣味,是KINJO以Gesso石膏將過期的漫畫週刊製成畫版而成。藝術家笑說,以前沒錢買畫布,所以發揮了自己從小養成的DIY技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製作替代性的畫材。這樣的創作過程,也讓這些小作品更不只是單純的繪畫,更有著複合媒材藝術的特質。
KINJO說,在畫這些作品時,與其說像是復刻這些圖像,他更像是仔細地為圖像進行寫生,為的是想要畫出他對這些圖像的記憶跟印象。為了表現帶有懷舊的情感,才會選擇在繪畫的過程中,留有一些筆觸。有時候,在繪畫當下對部分圖像的記憶並不是很清楚,所以會有些局部,會選擇以模糊的方式處理,去呈現記憶中必然的模糊性。
觀看街頭的方式
KINJO具有一種在街頭文化與當代藝術之間遊走的創作手法,那或許跟他觀看「街頭」的方式有關。與藝術學院出身的藝術家不同,他並沒有藝術典範與理論知識的包袱。然而,他也跟過往藝術市場上常見的街頭與塗鴉藝術家也不太一樣,並不是單純、直接的以圖像進行佔領行動,又或者是藉著圖像的再製進行嘲諷。KINJO創作中的內在感性,與對街頭的心得,似乎更接近日本戰後發展出來的「路上觀察學」。
路上觀察學是由日本藝術與藝評家赤瀨川原平、建築家藤森照信、編輯與漫畫家南伸坊等人在1986年成立「路上觀察學會」之後,展開一系列從野生設計與底層智慧研究「超藝術性」的論述。儘管這樣的觀看方式,在2015年後才有出版社將他們所出版的《路上觀察學入門》(1986)翻譯成中文,並且被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等廣義的創作者重新思考,但路上觀察學會所倡導對於城市街頭、對於戶外的觀看方式,亦可與八〇年代後許多情境主義國際的行為藝術家作品產生呼應。赤瀨川原平曾在其文章中自白,認為當自己從藝術少年成長為藝術青年時,創作再也無法侷限在方方正正的畫框內,而是擴散至日常生活空間。這種源自於考現學(Modernology)的創作觀念,與近年來風靡藝術市場的潮流藝術,其內裡源自於對美式街頭與塗鴉文化裡的創作觀念,兩者之間又會如何碰撞呢?對我而言,KINJO是會令人產生這種好奇的藝術家。
巨大的圖像容易成為一種視覺暴力,它們爭相奪取人們的注意力,這是許多視覺藝術家從工業化之後的消費主義社會所領悟、諧擬的現象。KINJO在創作中對待圖像的方式,卻有著與我們在街頭藝術創作中難得看見的一股溫柔,一種對於物的念舊。它們是vintage的圖像,甚至可以說,KINJO對於這些圖像的繪畫行為,即是一種對於vintage美學的追尋。通往過去某個美好的年代,在這個加速度發展的社會裡,讓時間與心神得以暫時停下腳步。凝視那些曾經被用來吸引消費欲望的圖像,他們在使命與功能性退場之後,還能如何被看待?這是KINJO在「KOVER」的展出作品中,引導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提問。
KOVER:KINJO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24.09.15——10.06
展覽地點| DOPENESS ART LAB
展覽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70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下午1點至6點
註1 SIDE CORE 是一個在公共空間和街道上開發藝術專案的藝術團隊。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