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去年部分藝博會與拍賣中,不少藝術市場行家都嗅得潮流藝術退燒的市場現象然而短暫的熱潮過去,更能進一步認識到,在潮流藝術廣大的創作者數量,亦有風格和創作方法優劣之分。而近期,有一位九〇後臺灣新銳藝術家,在冷卻後的藝術市場中異軍突起,現正於臺北Dopeness Art Lab(簡稱Dopeness)舉辦首次個展,便迎來如今在畫廊展覽中少見的銷售佳績。令那些對潮流藝術感興趣的藏家與消費者趨之若鶩的原因,除了是有著獨特的圖像語彙和細膩的色感之外,更是在創作方法與品味上,有著藝術家對於藝術史典範與學院繪畫的嚮往與拉扯,為潮流藝術援引次文化、流行文化的方法中,增添藝術辯證的語言層次。
這位藝術家是Tony Yeh,本來身為遊戲角色美術設計師的他,在四年前開始描繪起不同於以往的創作。從疫情前開始自行習畫三年,完成了如今一幅幅圖像語彙獨具個人風格的創作。在此次的首次個展「Tony Yeh: Inside out」中,展出他這幾年來的精選創作,以及由Dopeness團隊與藝術家一起監督、高規格產製的衍生商品。在Dopeness的空間中,個展以三個空間區隔為新作、早期作品與小型畫作,以及隔間的手稿與版次作品展示區。除此之外,藝術家也與Dopeness合作,製作了在新作《Born in sorrow》(2024)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綠頭鴨雕塑,底部的輪廓令人聯想到鱷魚頭,像是屬於Tony Yeh的鴨兔錯視圖。然而,他並不只滿足於二元的錯視與聯想。
堆疊、混裝
在這檔個展中最早完成的平面繪畫《BOTTLE KID》,是Tony Yeh少見的一幅對象物和符號清晰可辨的角色繪畫。溫潤的主色調、混雜古典繪畫中、景物與靜物的造形輪廓,與一束叢生、帶著笑臉的小雛菊,被插在一個靜動脈血管錯綜的軀殼,瞻前顧後環視這個所在,穿著短褲與獵鞋,手裡拿著箭,昂首闊步。左側躺著另一朵花,汁液才剛流出來,是「它」剛狩獵完的,一切是如此新鮮,像雛菊一樣新鮮(fresh as a daisy)。這幅作品在輪廓與角色風格的經營上,不難令人聯想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式卡通。然而,真正能讓這樣的聯想產生有意義的動態,而不停留在表面的圖像挪用,是在於這幅畫內化了彼時卡通所常見的幻想暴力(fantasy violence)的表現手法。
我們大致上可從這件作品中,後設見得Tony Yeh現階段創作中的特色:他喜好堆疊象徵與符號性的圖像,並且在雛菊的角色創造上具有鮮明的意象,它時常是綻放自某個器官化的動物軀殼裡的生機(藝術家亦在我詢問後表示,他偶爾在畫面中所繪的蜜蜂,其用意是一種讓「讓花與畫面顯得更有動態的生命力」的象徵)。在Tony Yeh的畫作中,這些器官化的軀殼,又時常像是塞滿了多個符號與聯想的模具。
例如,在早期系列作品《From Heart》(2022-2023)中,這種既能令人看見動物或軀殼、又能聯想到心臟與器官的造型語彙,以較為二元的方式呈現在畫面中,然而,在近期的作品中,Tony Yeh疊加的聯想逐漸昇華至3D化的層次,幾乎難再以「鴨兔圖」那般在數位時代之前的錯視手法視之。《Born in sorrow》是一結合綠頭鴨、倒過來的鱷魚頭與臟器造型三者結合而成的圖像多寶格,綻放著溫潤的暖橙色菊花。像是圖像在翻轉的過程中隱含著某個界線一般,水面上悠遊的綠頭鴨,水面下伺機而動的鱷魚,一動一靜,在聯想之間充滿張力。
除此之外,另一件擺放於展覽入口處的大幅畫作《BLOSSOM》(2024),以孔雀開屏這個求偶與爭豔過程中、極盡張揚與浮誇之能事的動作,將血肉般的器官鋪張如紅珊瑚一般,畫面下方則是杯盤狼藉、奢華與朽腐並生的靜物畫意象,不禁令我聯想到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的靜物畫《水果籃》(1597)。Tony Yeh在這些看似平滑的圖像表達中,包裹著那些在藝術史典範作品中所蘊含的符號與象徵之聯想,而這些聯想也讓圖像不再扁平,而饒富寓意。
翻開嶄新的一頁
Tony Yeh的創作之於潮流藝術在臺灣,是一劑具有未來可能性的強心針——圖像風格有獨創性、有視覺語言並置展現出的層次,翻玩古典技法,圖像之間的想像有跡可循、而不是過往藝術市場中刻板印象裡的圖像挪用。首次個展除了展出壓克力繪畫與手稿等平面原作之外,Dopeness更邀請這位新銳藝術家,以相當的規格合作滑板作品、與其他衍生商品。然而,Tony Yeh在展場中展出的手稿,其完整度著實令人驚艷,幾乎不是在其他傳統畫展中那樣有機、保留藝術家當下思緒痕跡的手稿,我這才意識到,他的創作方法是自過往的工作方法轉化而來。這意味著他的創作隱含著一種不同於過往的方法和觀念。
Tony Yeh的創作方法,如何不同於一般繪畫完成的順序,而這樣的思維差異又有何意義?儘管他與許多創作者一樣,會先為畫面打草稿,不過大多時候,他的繪畫草稿與痕跡,都保留在數位繪圖的介面中。將大部分的不完美與不如意的部分,都修飾過之後,才開始以壓克力顏料製圖作畫。也因此,在此次個展中展出的小件作品與手稿,大多是藝術家早已在數位繪圖介面中已經確定的畫面,而在畫筆的材質與繪畫的質感上有所不同。
在新表現主義時期的繪畫中,藝術家多半喜歡留下塗寫的「筆觸」、「『drawing』的痕跡」與「肌理」,以表現畫家在畫面中的作者性,而「繪畫性」也因此而從現代主義之後的「個性化」與「去個性化」之論爭脈絡中被解放。Tony Yeh從數位繪圖到實際製圖的此一創作方法,圖像融合與文化混裝的思維,也為潮流藝術作為圖像與角色藝術的當代語境中,翻開嶄新的一頁。
Tony Yeh(葉書宏)個展「INSIDE OUT !」
展期|2024.03.02-03.31
地點|Dopeness Art Lab(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70號)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