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繪畫,與肉身裡的它物:談 Keunmin Lee 與 Meeson Pae 臺灣首展「Embodied Depths 」

繪畫,與肉身裡的它物:談 Keunmin Lee 與 Meeson Pae 臺灣首展「Embodied Depths 」

在Keunmin Lee與Meeson Pae所選擇的繪畫成果中,都令我感受到他們藉著與「它物」相遇、進而讓觀者見證且共感的過程。這些它物可以是繪畫裡的不合理接縫,可以是充滿雜訊、流動態勢的管線,可以像是結痂的皮層。

在攝影和數位影像成為主流之後,被揚棄了這麼久的「繪畫」(painting),能以色彩、線條、脈動、節奏和空間來創造介於過去的傷痛和現在的共感、同情之間的門檻。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2006。

肉身裡的它物

在DOPENESS Art Lab與NEXX ASIA聯合展出的兩位韓國當代藝術家Meeson Pae(b.1980)與李根民(Keunmin Lee,b.1982)的雙個展中,他們恰巧呼應了當代繪畫在探討「美學感同與見證」的兩種詮釋姿態。這兩位藝術家都藉由詮釋非單一主體的身體器官、或者創傷肉身的圖景,表現著「它物」如何作為當代繪畫脫離現代主義、抽象與寫實二元論語境的入口。

韓裔美國藝術家Meeson Pae具有社會學知識養成背景,她時常在畫中以粉色顏料表現抽象化且平滑的肉身結構,近兩年來持續被國際藏家所青睞著。在此次的雙個展中,Meeson的創作出現了轉向,探勘那些肉眼所不可及的世界,有時甚至令人聯想到生物醫學科技的圖像。例如在紅血球之間穿梭的奈米機器人,又或者像是微觀器官組織的顯微景象。

Meeson的創作出現了轉向,探勘那些肉眼所不可及的世界,有時甚至令人聯想到生物醫學科技的圖像。圖為Meeson Pae作品《Protrusion》(2023)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畫布並非是Meeson思考生命機制的起始點或終點。對她而言,繪畫更像是藝術創作在身體感知意義上的確認。圖為Meeson Pae作品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Meeson並不只是一位畫家,她的裝置創作在視覺上有著生物科技藝術的造型語言與設計性,在創作的內裡,則以跨學科為方法,關注生命裡不可見的機制。也因此,畫布並非是Meeson思考生命機制的起始點或終點。對她而言,繪畫更像是藝術創作在身體感知意義上的確認。

Meeson娓娓道來,這一系列的繪畫都與她過去關照罹癌住院親人的生命經驗有關。當親人病逝之後,醫生詢問她是否可以將親人的遺體作為醫療研究所用。Meeson既驚訝於醫生對於生命消逝的麻木,同時也開始試著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死亡與病痛。她也因此進一步閱讀了醫學研究書籍中的身體圖像,甚至是顯微鏡下的肉身系統。

在此次展覽中,多件畫作的形制看起來像風景畫,卻並不真的如此,其源自於藝術家以3D建模的介面、想像畫面的創作方法。然而光源的表現卻有所不同,光線在《Aggregate》中清楚銳利的反射、在《Expand》卻輕微而模糊,使質感生氣盎然,更像是藝術家之手的在場詮釋。除此之外,Meeson在作品《Protrusion》中,將鐵灰色的金屬支架與肉色的團塊不自然地蔓生,在那些如同演算生成的、非物理的圖像接縫處,留有藝術家處理圖景時的游移。

這些耐人尋味的游移性,或許正是Meeson的繪畫引人入勝的聯想通道,也是為何Meeson的畫作並不是在現代主義語境、而是在數位建模技術轉換到傳統繪畫時所創造的「它物」(如後現代哲學家李歐塔(Jean François Lyotard)說的:「意外出現指的是他物的出現。」),成為Meeson創作中的關鍵細節——既非古典透視的風景、肖像、靜物或故事,也非以媒材本位主義式的思考。那是因科學與數位技術而見得的舊世界,被賦予超越肉眼所及的凝視。

在此次展覽中,多件畫作的形制看起來像風景畫,卻並不真的如此,其源自於Meeson以3D建模的介面、想像畫面的創作方法。圖為Meeson作品《Accretion》(2023),藝術家認為此作為銜接前後系列的轉捩期作品。(DOPENESS Art Lab提供)
數位建模技術轉換到傳統繪畫時所創造的「它物」,成為Meeson創作中的關鍵細節——因科學與數位技術而見得的舊世界,被賦予超越肉眼所及的凝視。圖為Meeson Pae作品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攝影:陳晞)
藝術家Meeson Pae。(DOPENESS Art Lab提供)

記憶裡的它物

走進一樓展場的另一深處,來到擺放著李根民作品的空間,這位被國際畫廊畫廊代理的韓國藝術家,在此次雙個展中主要帶來「Flesh Construction」與「Psychiatrist’s Head」兩個系列新作,以及在這兩個系列之外的部分作品。

李根民的繪畫手法,或許不難令台灣的觀眾聯想到那些面對創傷的新表現主義繪畫。這種見證創傷的繪畫語境,自80年代起也在國際當代藝術理論中,成為持續討論與研究的議題。然而,李根民在這檔展覽中,展現了他並不侷限在單一風格的繪畫思想。如果肉身皮囊是維持理性的社會化外衣,那麼李根民在繪畫裡則是攤開皮囊的內部,讓人直面那些更為本我的欲力。

如果肉身皮囊是維持理性的社會化外衣,那麼李根民在繪畫裡則是攤開皮囊的內部,讓人直面那些更為本我的欲力。圖為李根民作品《Conqueror of Meat Land》(2023)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李根民在此次雙個展中主要帶來「Flesh Construction」與「Psychiatrist’s Head」兩個系列新作,以及在這兩個系列之外的部分作品。圖為李根民作品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李根民曾在外媒的採訪中表示,不希望觀眾試圖藉著「閱讀」繪畫去「了解」這些創作的本來面目。「病態和痛苦的圖像可以是積極的思維,而不僅僅是捕捉消極的時刻。 我希望人們記住,有一位藝術家以另一種方式為局外人說話。」除此之外,藝術家也曾說,這些繪畫只是一系列沒有被賦予適當名稱的想法和概念,「幻覺」可說是它們的暫稱。

又或者,幻覺可說是藝術家記憶中的它物。由此來看,繪畫裡常討論的抽象與具象,並非是思考李根民作品最合適的語境。它們更接近法國藝術家、精神分析理論家艾婷爵所謂「美學感同與見證」(aesthetic wit(h)nessing)的概念:

「在今日的藝術,我們已經從幻象轉移至創傷。當代美學正從陽具崇拜結構轉變爲母體界……藝術的美學感同和見證,讓創傷意識浮現於文化表層……這個美學近乎倫理學,超越了藝術家的意識控制。」
——柏若荷.艾婷爵(Bracha L. Ettinger),2006。

在展場最深處的挑高空間裡,李根民以豐富多樣的筆法與工具,完成一件件像是要吞沒觀者那般的巨幅畫作。這些畫作中依稀可辨的肉身輪廓,以及混著紅褐色的色彩調性,不難使人感知到這些肉身形象背後的創傷狀態。視覺張力最為猛烈的《Conqueror of Meat Land》,畫面裡白色的線條從像是雙腿的夾縫中漫出,與左半邊的管狀血肉色線條在構圖上形成兩種拉扯的方向,右上方背景中透薄的藍色,則又將這些形體置身在一個不穩定且充滿變化的色彩空間之中。

它是這檔展覽裡的《世界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World,法國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於1866年所做之繪畫),被置於走進展場時最醒目的那道牆面,成為觀者這個展場中認識李根民創作的軸心。相對於展場入口處的《Flesh Construction I》,拖曳於畫布表面的線條,與層次豐富的肉色基底,像是在釋出某種訊息,激情感性的奏鳴頻率正在趨緩,傷口正在被縫合。

展場入口處的《Flesh Construction I》,拖曳於畫布表面的線條,與層次豐富的肉色基底,像是在釋出某種訊息,激情感性的奏鳴頻率正在趨緩,傷口正在被縫合。圖為李根民作品《Flesh Construction I》(2023)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李根民以豐富多樣的筆法與工具,完成一件件像是要吞沒觀者那般的巨幅畫作。圖為李根民作品《Psychiatrist’s
Head I》(2022)於「Embodied Depths 」展場。(DOPENESS Art Lab提供)

在象徵界線之外的繪畫語境

藝術史學者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b.1949)認為,創傷推翻了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象徵界線。那麼,當代繪畫若要創造這種推翻象徵界線的語境,或許正是藉由它物來建立。一如在觀看如Meeson或是李根民這般藝術家的繪畫時,我們必須再次留意一件事情:他們並非描繪實景、也並非以顏料表現哲思或是圖像挪用,而是在回應一種感知經驗。

在兩位藝術家所選擇的繪畫成果中,都令我感受到他們藉著與它物相遇、進而讓觀者見證且共感的過程。這些它物可以是繪畫裡的不合理接縫,可以是充滿雜訊、流動態勢的管線,可以像是結痂的皮層。

Meeson或是李根民這般藝術家的繪畫時,我們必須再次留意一件事情:他們並非描繪實景、也並非以顏料表現哲思或是圖像挪用,而是在回應一種感知經驗。圖為藝術家Meeson Pae看著李根民作品時的側拍。(攝影:陳晞)

Keunmin Lee & Meeson Pae 臺灣首展「Embodied Depths 」

展覽地點:DOPENESS Art Lab (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70號)
展覽日期:2023.09.03 —— 2023.10.22
展出藝術家:李根民(Keunmin Lee),Meeson Pae

陳晞(Sid Chen)( 125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