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學、藝術何價?

文學、藝術何價?

What’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Art?

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於美國時間11月20日晚間在紐約頒獎。臺灣作家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Taiwan Travelogue)獲翻譯文學大獎,此乃第一本臺灣文學作品獲此殊榮。楊双子為了回答「臺灣人是誰」,於2020年完成此一創作。

臺北中山堂2024年11月28、29日兩個晚上,演出了一齣舞台劇《大夢行》,是一場以臺灣一代醫人杜聰明(1893-1986)為主題的國樂劇場、讀劇音樂會。

一生橫跨清國、日據時代及戰後託管臺灣的中華民國,杜聰明1909年以第一名考進臺灣第一學府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他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第一位臺籍醫學博士,也是臺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首位臺大醫學院院長兼臺大教務長、代理校長,高雄醫學院創辦人;曾參加「同盟會」、「中華革命黨」。他專精研究鴉片、嗎啡、毒蛇,而有「漸禁斷療法」、「尿液驗毒法」之發明。他堅持「實驗治療學」之觀念而反對當局對中醫「廢醫存藥」的政策,主張以科學的方法,結合中、西醫。他的座右銘「樂學至上,研究第一」,一直為醫學生奉為圭臬。

臺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Public domain

作為一個醫生,杜聰明認為:「必須要懂藝術、哲學、文學、宗教」。他曾邀請臺灣前輩畫家李石樵(1908-1995),畫出彰化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蘭大衛(1870-1957)割下妻子連瑪玉的大腿皮膚,移植到臺灣貧童的故事。這幅《蘭大衛醫師皮膚移植手術》大作,原來掛在高醫的走廊,期勉經過的醫學生,要永遠記得臺灣醫學史上「切膚之痛」,也是「割膚之愛」的感人故事。《大夢行》這齣戲運用編寫及表演的巧思,呈現鮮為人知的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以及他的時代的故事。杜聰明獨具的人性價值、挑戰性的觀念、永遠堅持的熱忱,都譜成了這齣戲,不僅是個人一生的愛、毅力與夢想的寫照;更是臺灣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精神的重現。能為自己的土地發聲,正是表演藝術的價值所在!

無獨有偶的是,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於美國時間11月20日晚間在紐約頒獎。臺灣作家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Taiwan Travelogue)獲翻譯文學大獎,此乃第一本臺灣文學作品獲此殊榮。楊双子為了回答「臺灣人是誰」,於2020年完成此一創作。《臺灣漫遊錄》一書,事實上是楊双子虛構的故事:昭和13年(1937)日本女作家青山千鶴子,因其小說《青春記》被改編成電影在台上映,應邀來台巡迴演講。青山出身日本富紳家族,卻巧遇臺灣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擔任翻譯,兩人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景象裡,展開了縱貫鐵道南北旅遊的內心故事。

這本書描寫的是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歧異,穿越時空時而自然流露在內地(日本)人與本島(臺灣)人彼此的對話與互動之間。這個島嶼隨著外來人而被動改變了的生活,正是作為日本殖民統治下本島人的悲嘆。而「清國時代福佬人就是這樣對待原住種族的」。作者道出了,人世的荒謬唯有降臨在自身時才會感到痛苦。

身為日本人的青山批評:「日本人對於日本帝國在南進殖民地上的同化運動,是『抹除掉眾人各自文化教養的粗暴行為』……只要嚴肅面對此事,我便忍不住生出抗拒與嫌惡之情」。但作者反而揭穿青山:「在個人偏好的事物上,卻立場一變,轉而對帝國政策予以讚揚」。可見日本雖是文明國家,依然無法抹除本質上殖民者的偏見與傲慢。1952年《對日和平條約》正式生效,日本放棄對臺灣、澎湖等島嶼的主權,臺灣因而建立了自由民主的國家,卻面臨鄰國獨裁中共的蠻橫威脅。難怪楊双子這麼說:「100年前就有臺灣人說『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今天的臺灣人也依然說這句話」;「100年前對日本人這麼說,現在對中國人說。」臺灣一直都在面對強大、具侵略性的國家,所以「臺灣人內部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的複雜」,正是她現在的憂心。

文學的使命,就是為自己的土地說話。楊双子為闡述「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借古諷今而寫此書。回首過去、看看現在,但願臺灣應該知道如何走向未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洪三雄( 16篇 )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