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in Building Resilient Societies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產業界乃至公民社會政策領域擴散和運用,儘管目前看來距離理想的推進步調尚有距離,觀念分化仍不時阻撓建設性合議,又以政治領域尤甚。在2024年十月工研院舉辦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更為明確地將「韌性社會」提出為方向確定的產業總體趨勢,或許標誌著這一議題在臺灣進入深入和細化的一個階段。

又是一年過去。

自全球新冠疫情以來,「韌性社會」的概念就愈來愈普遍地被提及,包含面對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劇烈挑戰也在不斷升溫的時代,人類社會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在各層面上調整乃至重塑,才能與風險共存,才會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危機,如今大家的普遍共識便凝結於「韌性」之上,是對人類社會能如蘆葦般足以「經受住風暴、並恢復元氣」的期許。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產業界乃至公民社會政策領域擴散和運用,儘管目前看來距離理想的推進步調尚有距離,觀念分化仍不時阻撓建設性合議,又以政治領域尤甚。在2024年十月工研院舉辦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更為明確地將「韌性社會」提出為方向確定的產業總體趨勢,或許標誌著這一議題在臺灣進入深入和細化的一個階段。

如果說迄今為止,「韌性社會」大致上的探討和實踐重心,還是落在政策、管理、技術的開發、配置與治理等方向上,每個領域內部的細化討論也還在持續進行中;未來尚有待發掘的,則應有文化和美學領域,如何讓文化、讓藝術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政治與社會之中,讓美學在新的時期發展出與社會的新關係、乃至新的典范轉移,都令人拭目以待。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預展現場。(©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已然數不勝數的雙年展、三年展在全球與地的辯證關係中,努力摸索從策展和藝術創作,與社會脈動的真實關係。即便這樣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藝術商業體系關係密切,有時又容易陷入新的異域情結,還是足以闢出一條認知與溝通的新路徑。許多藝術家透過研究、感知和創作,為藝術與技術社會建立起各種關係而帶來貢獻。這是一個方向。另一方向,則涉及美學如何在當代社會結構中,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中發揮作用,以自身的複雜性呼應社會生活的複雜性,進而以不同程度的情感支持個體或群體。這兩個方向都已經在發生,而如今我們所面臨的變動和調整之下,藝術以及美學如何為社會增加新的韌性維度,令人好奇,也值得共同努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1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