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韌性社會中的美學維度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in Building Resilient Societies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產業界乃至公民社會政策領域擴散和運用,儘管目前看來距離理想的推進步調尚有距離,觀念分化仍不時阻撓建設性合議,又以政治領域尤甚。在2024年十月工研院舉辦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更為明確地將「韌性社會」提出為方向確定的產業總體趨勢,或許標誌著這一議題在臺灣進入深入和細化的一個階段。
又是一年過去。 自全球新冠疫情以來,「韌性社會」的概念就愈來愈普遍地被提及,包含面對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劇烈挑戰也在不斷升溫的時代,人類社會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在各層面上調整乃至重塑,才能與風險共存,才會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危機,如今大家的普遍共識便凝結於「韌性」之上,是對人類社會能如蘆葦般足以「經受住風暴、並恢復元氣」的期許。 在臺灣,近兩年也是「韌性」觀念逐漸在學界、...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7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