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黃心蓉專欄】證明或改善:台灣博物館的評鑑時代

【黃心蓉專欄】證明或改善:台灣博物館的評鑑時代

台灣的《博物館法》在2015年通過,其中第16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表彰專業典範,就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管理及公共服務等面向,應建立博物館評鑑及認證制度」,同年底,文化部發布《博物館評鑑及認證辦法》。翌年,台灣博物館就在半張望半好奇中迎來了評鑑時代。
台灣的《博物館法》在2015年通過,其中第16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表彰專業典範,就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管理及公共服務等面向,應建立博物館評鑑及認證制度」,同年底,文化部發布《博物館評鑑及認證辦法》。翌年,台灣博物館就在半張望半好奇中迎來了評鑑時代。
「評鑑」一舉有蒐集資料、做出判斷之意,判斷所得且常有獎懲相對應後續措施。如之前台灣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所辦理的大學系所評鑑,評鑑結果分為通過、待觀察及未通過,為了確保高教品質,待觀察者不得擴增招生名額,未通過者則可能面臨減招。再如,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也有類似的懲處制度。博物館需先依評分加總確定等級,在總分1000分中拿到800分以上的為一級博物館,600分至800分間為二級博物館,以此類推。此後各級博物館經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政組織評定、中國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實地考核,若連續兩年分數只達基本合格或不合格,必須重新參加定級評估或降級。因為這些案例中明確的及格門檻,台灣博物館對「評鑑」一詞多望而生畏。
台北當代藝術館為已完成評鑑的館所之一。(CC BY-SA 3.0)
不過,台灣的博物館評鑑既沒有等級,也沒有分數。儘管在其它現成案例的恫嚇影響下,台灣博物館多半認為需藉評鑑證明(to prove)自己的成績已經令人滿意,文化部卻一直是希望藉評鑑盡力協助博物館改善(to improve)。不可否認地,雙方對評鑑報告中「證明或改善」、「績效或潛力」的著眼點不同,主要是來自於權力結構上的不對等關係。畢竟文化部是許多國立博物館的主管機關,也是全國博物館申請補助的最大發放單位,博物館雖不好完全自吹自擂成績,但也很難大方舒爽地在金主面前承認還有尚待努力的改進空間。評鑑報告得在漂亮的業務簡報及誠實的自我診斷中取得平衡,確實不太容易。
蘭陽博物館為已完成評鑑的館所之一。(© Jerry Lai)
為了強調台灣的博物館評鑑只是館舍本身的專業自評及與外部委員的專業溝通,文化部除了不斷重述評鑑的「非侵入式」本質,還盡量移除壓力來源,這表現在首批受評鑑的博物館是由徵求志願者而產生,也表現在評鑑會總合意見,經文化部轉交博物館後即告一段落的程序設定,以免產生任何限期改善、否則勒令歇業的誤解。總體而言,在評鑑這件事上,文化部的小心翼翼和博物館的誠惶誠恐,恐怕不相上下。
無論如何,評鑑的確是一件耗時費心的工作。博物館首先得完成部內委請博物館學專家設計的制式表格。基於評鑑目的本在協助改善,文化部很直接地將報告首頁留予博物館撰寫需協助事項(一種歡迎你來攔路陳情的概念?),其後才是博物館整體方針、中長程館務發展及年度工作報告等內容,因各館領域不同,館方也可主動研提指標。接下來是由博物館自行委請館外專家舉行初評,自評及初評的文件再一併由文化部交給含各類型博物館研究、教育、展示、管理、法律及會計等多元學者專家共同組成的委員會審閱。實際複評時,則是由文化部文化資源司人員以及評鑑會委員到館進行半天至一天的深度訪視。類似這樣的複評,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收費標準是每多一名委員,增加1,350美元,在台灣,評鑑所需費用則是由文化部全數吸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已完成評鑑的館所之一,圖為往生命科學廳入口處的淮河古菱齒象。(CC BY-SA 3.0)
老實說,即使沒有重修或重打50大板的威脅,評鑑還是繁瑣又無趣,尤其從來沒有編制年報的博物館在初次整理數據、填寫自評時,大概都得度過幾天爆肝加班的日子,也難怪博物館總是會問:我們一定要做評鑑嗎?有沒有什麼誘因啊?其實旨在協助改善的評鑑,雖然不是金幣,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很像是瑪利歐兄弟中可以提升力量的超級蘑菇。當然瑪利歐不免要跑跳一番才可以吃到蘑菇,不過一旦power up之後,就可以拿更多金幣、有更強大的戰鬥力。舉例來說,有了這些數據,博物館之後在申請各式各樣贊助或公開資訊時就有了基本材料,毌需從零開始準備;受評鑑的館所同時可以評鑑意見做為向上級機關或文化部爭取經費或其他行政協助之依據。根據《博物館評鑑及認證辦法》第十條,也只有先經過評鑑的博物館,才能申請認證。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自評、初評、複評中切實執行的自省及建議,雖然不能全面解決博物館現有的問題,但仍可以對博物館的核心業務產生正面的幫助。
而博物館評鑑自2016年開始實施,首先受評的是台灣歷史博物館及13行博物館等五間館所,經過兩年試辦和機制調,自2018年起每年獲評的博物館數目增加,依目前登記在案公私立博物館共有70餘間的狀況來看,應可順利符合四年評鑑一次的規劃,並接著在2020年展開第二輪的檢視。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為已完成評鑑的館所之一。(CC BY-SA 3.0)
由於評鑑實施時日尚短,暫時看來,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文化部。台灣博物館的樣貌在過去十來年生態有了劇烈的變化,文化部也從文建會升級,在組織結構上更動甚巨。博物館評鑑給了文化部實際踏查、深刻了解各館幕後實況的難得機會。如文化部可將田野所見轉為擬訂博物館發展進路政策所用,整體博物館事業的power才有可能因評鑑在未來真正的極大化。
英語中博物館(Museum)一詞源於拉丁文Musaeum,意為謬思的機構,其中包含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The Ancient Library of Alexandria)。(CC BY-SA 3.0)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4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