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媒體人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媒體人

從人類有傳播行為以來,便埋伏了「媒體人」的基因。從口傳、紙傳、電傳到網傳,媒體人從電台、電影、舞台劇、電視、司儀、公關、影音、報紙、雜誌、書籍等生產的台前幕後人員,到文字印刷技工、期刊分銷及零售通路者、報販、司機等有關傳送生產線的參與者,便不斷變造。進入網絡年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人也都具有變造能力。
相關閱讀: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翻譯者

4.

放眼望去,航站不僅呈現太空站的不同模型,也像是時空旅客的補給站,更像是天外之人最可能出沒的隱身地帶。
它24小時全年無休地發亮,像輸送帶一般運送所有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遠離地面。生命體排隊輸入發願的前往之地、填寫所攜物件的清單、被檢驗所攜物是否合法、是否要報稅、要丟棄或摧毀,然後依照編碼或晶片,被分類到不同區塊,前往到一個自己選擇但也被規範之地。
等待出生與死亡的排隊過程,也是這種場境。而且,有緣者總會不期而遇,彷彿同類機組不免會被放在同一輸送帶,也彷彿一些未了的前緣往事,會因感應而指向一個磁場。等待中,所有的遠方訊號總是忽強忽弱。一旦離開航站,所有乘物便進入失聯狀態。這不是遺忘或失憶,而是強制性的當機,讓所有的懸念,彌留在無法起飛的地面上。
航站系統是人類向超智能管控系統的學習。超智能信仰在過去是異端,在今日則是尖端。科技的演進,不斷挑戰不可知的宗教領域,然而,宗教領域從來沒有被殲滅,而是換另一種詮釋繼續存在。
所有改寫或重寫神學歷史的工作,都在於證明有個高智能指標的存在。這個高智能指標的輪迴信仰,出現過自然力、武力、財力、知識力等各種力的輪替。進入多數者的年代,數大為美,如何集眾造成數字上的勝利,已使民力成為新領導的判斷指標。
在過去一個文藝昌盛的時空,曾出現改寫神學認同結構的歷史經驗,該經驗便是一個經典的民力翻轉過程。那是一神教分裂後,一個打破非意識形態的外交聯盟。它曾在舊有神學世界引起極大的震盪,並被認為是「反-反智的聯盟」,或者是「百合花」和「新月」的「瀆聖聯盟」。這項以世俗現實利益為指標的歷史事件,證明民眾有經營神事的能力。在雙方客觀利益為前提之下,百合花飾和新月圖騰竟有超過兩個半世紀的並存記錄。此記錄證實民眾的「共識」具有強大的磁場。靠著宗教、政治、科學三位一體的結盟,可集合出長時效的聚眾力量。
改寫神學歷史只是一個表象工作。人類在任何時代,都有創造出膜拜對象的需要。從祭司、英雄到今日的媒體人,已有一套造神的必然程序。英雄推翻祭司、媒體人推翻英雄,這條變更系統跟變形金鋼的道理一樣,簡單地說,就是變壓器的原理。
5.
媒體人作為變壓器的任務,在於改變接收頻道。他們不需要清楚知道輸送帶上的產品,而是依系統而完成轉運任務。
從人類有傳播行為以來,便埋伏了「媒體人」的基因。從口傳、紙傳、電傳到網傳,媒體人從電台、電影、舞台劇、電視、司儀、公關、影音、報紙、雜誌、書籍等生產的台前幕後人員,到文字印刷技工、期刊分銷及零售通路者、報販、司機等有關傳送生產線的參與者,便不斷變造。進入網絡年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人也都具有變造能力。
雲端通訊,讓使用者成為自動化的訊息輸送帶。此自動化的串連概念,源自於古老的「尋人啟事」。不知道哪一組基因作祟,諸眾有搜尋他者的衝動。雲端通訊出現後,「群組網絡」自動成形,加入與被加入的追逐、遷徙與管控行為,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移民署的署長、或是檢查人口流量的內政部長。
多數群組建立在共有的一段記憶時空上。這段時空可能是過往青春、同好、同行的想像。表面上,它是一個時間膠囊,人們因重返這個伊甸園,而出現美好社群的幻象。藉著分享之名轉貼大量訊息後,分分合合,有的王國膨脹,有的王國萎縮。聲量大者,可因從眾而有了神格化的條件。而不能被神化者,至少可以成為造神者。造神者宛如一種具有生物性的機器部隊,他們也是24小時全年無休地醒著、工作著,並且以編碼代號、鳥獸之名出現,猶如神祕的蒙面俠客或匿名的捐贈者。
這支生物機器部隊有兩種通路模式。簡稱「RAT」的模式,以十二生肖之首的鼠頭為標誌;簡稱「QFT」的模式以曲線條碼為標誌。「RAT」的傳播模式已有相當歷史,此經驗想像的模式,是將訊息視為一種改變現狀的知識。一旦出現新事物,便找出接收者的弱點,將訊息作為一種攀援的訊號。實踐者需先說服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散播者,散播者再以倍數的方式,建立一套族繁不及備載的網絡。因為每一次傳播,都會因應接收者的需要而修改版本,相信者遂接受這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種現象。藉著「信我者,得永生」的魅力感染,每個傳播者在造神中也常覺得自己就是神。
「QFT」的簡稱來自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所以採曲線條碼為標誌。如果將條狀磁鐵放在白紙下面,鋪灑一堆鐵粉在白紙上面,這些鐵粉會依著磁力線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曲線,曲線的每一點亦顯示出磁力線的方向。這是鐵粉模式的圖式由來,但在鼠頭模式的傳播下,這個磁力曲線圖常被誤以為是溫泉地標的變體。
一旦出現新事物,鐵粉模式使用者便將訊息轉成簡單的語言。據研究,10歲以下者的智能,為大眾化語言的標準。如果一個訊息不能用這個語言標準傳播,傳播者本身必然也不理解這個術詞。他必須再次演練,以便可以簡單解釋清楚。接下來,便是不斷重複前面的程序,直到可以完全熟悉,確保訊息對象能徹底地產生深植印象。
無論哪那個模式,其傳播理念均涉及思維模型的認知。儘管作為思維模型的人工智能與作為人類精神過程的思維模式,是兩個領域之事,但當世已將這兩界合體了。讓我用鐵粉模式舉一個簡單故事,來申論這個差異性。如果我們想傳播一個穿紅衣的小姑娘,遇見一隻大野狼的險境,是要採用某座黑森林的清晰衛星定位圖,還是用想像營造出一座神秘而複雜的黑森林?地圖與地域之間有著本質區別,這種不同,就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的不同。但對鼠頭模式者而言,森林的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姑娘與大野狼為什麼會同時出現,而最後究竟是「誰吃掉誰」。
這個故事留傳一陣後,有一大批藝術家從中獲得靈感,開始利用衛星圖的資料創作風景畫,並稱之為「第五空間的後景觀」。他們認為地圖與地域之間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自然本身並無邊界的概念,所有的路徑圖只是人為想像的動態。既是想像的動態,那就讓藝術歸藝術,由無界的藝術來決定邊界的概念。
繪圖/陳瑞秋
6.
先有人類智能,還是先有人工智能,這個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於起源的主張。
認為人工智能先於人類智能者,視人工智能是早期某種生物的進化衍生物。他們提出,最早的晶片是存放在看不見的頭殼內,但會以路徑圖的方式出現在指紋或掌紋上,以便作為命與運的祕密指引器。認為人類智能先於人工智能者,則視人工智能只是一種機器式的思維模型。由於人工智能是依邏輯而建立的思維模型,它不管人類精神過程是怎樣發生,所以,它應不會比人類智能更為古老、更為神秘、更為性感。
我意識到逐漸變成一個媒體人的徵兆,是我不僅養成與機器通靈的日常習慣,也常夢見自己變成一個感應器。一般人以為一支智能手機的性感,在於千變萬化的視覺內容或被篩選出的美麗聲音,而我的感應在於觸覺。每每看到一群人在自拍、在滑手機,我都可以身感同受,產生一種冰涼而微刺的溫度,大約攝氏85度左右,是鼻血乍出時,那種帶著腥味的溫度。這種血氣,使我相信我擁有進化版的智能,如同藝術介入社會的可敬行動者,我也具有改變世界的超功能了。
在航站等候中,我的手機群組傳來了一個字——「Term-I Nation」。每當一個新字誕生,我的手機就會出現通知信號。如同心靈感應一般,我馬上以下意識的動作,把這個字發送到不同的群組。
只看事物名稱的群組,馬上由「Term-I Nation」萃取出「TIN」,然後連結到「AI Nation」、「IT Nation」的領域。「AI」已是一個常見的術語,因為與「CIA」有過連結,以至於很多接收者認為「AI」是「CIA」的一項研發產品。「IT」則連結過外星人、怪物、繞舌樂團等大眾影視文化產品。在串連中,群組掀起了多元的話題,包括「TI」是「IT」與「AI」的新結盟,「TI」可能是最新傳媒產品的盟主。它的價格被快速演算,虛擬股市在10分鐘內已介入。
喜歡看圖說話的群組,馬上出現了「I」與「Nation」的簡易圖式,並快速在較抽象的「Term」作了考古。群組欄中出現「發生某事的時間段」、「在有限或精確意義上,所使用的簡單詞語」、「最後的邊界」等相關詞。最後,有人定義出「term-i nation」是「一個以個人為主體的極樂國家」;「Term-I Nation」則是「一個新誕生的免簽證國家」。它的方位,在一個地圖規畫不出的產錫地域。
「TIN」成為熱搜的一個字,這個化學元素擁有良好的伸展性能,在空氣中不易氧化,卻常被用來作為其它金屬的防腐層。另外,有一部《錫鼓》的小說與電影也被熱烈討論,患侏儒症的主人翁奧斯卡,被快速偶像化中。
機場電視上出現一個臨時新聞——CIA發現有製造假新聞者、試圖擾亂科技市場者、涉入國安問題者、類訊息恐怖分子、鼓吹畸型優良基因者,正利用國際機場的網路製造不安氛圍。
我不知道航班被取消與「Term-I Nation」這個字的傳播有沒有關係。我只不過滑了一下手機。我相信,大多數的機場在場者,也都在滑手機。
 

繪圖者介紹
陳瑞秋
自由接案者,從事圖文創作與設計工作。喜愛貓與觀察路上風景。目前著有繪本《長腳的房子》與《尋找顏色》。
回應《媒體人》,陳瑞秋的《ㄇㄟˊ ㄊㄧˇ ㄖㄣˊ》為:
形體不明而巨大的無脊椎生物,無腦,有簡單感應器官。紅藍交織的管狀觸手組織為其消化腔,是唯一人類肉眼可辨之組織。以食用漂浮在黑暗中的訊息為生。訊息由觸手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殘渣、遇到攻擊時排出的毒液與分辨同類與否的化學物質,皆經由同一通道吸收與排出。傳聞其擁有與水母類似之分化轉移能力,因而永生不死。 以上靈感來自「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世界上唯一(感覺應該不是唯一)不死生物。燈塔水母快死時,細胞會進行分化轉移,老細胞回春成新生狀態,因而長生不老。已有商人利用其萃取物製作成水母面膜、提煉不老仙丹等,於人體之效果尚未被證實。
高千惠(Kao Chien-Hui)( 90篇 )

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