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0與1之間乍現的靈光:解析尊彩藝術中心「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

0與1之間乍現的靈光:解析尊彩藝術中心「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

The Aura of 0s and 1s: Decoding Liang Gallery’s Exhibition, “Kuo Hsueh-Hu and Generative Artists: Landscape Across Centuries"

生成藝術是市場炒作下的產物?用程式碼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靈光?與AI協作生成的圖像算是藝術嗎?為了探索、逼近這些問題的可能解,尊彩藝術中心舉行「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展覽,邀請王新仁、林經堯、黃新、陳依純、陳普、劉乃廷等六位藝術家,透過生成藝術創作與郭雪湖的作品對話,展現生成藝術的創作本質,尋找在0與1之間乍現的藝術靈光。本刊也特別專訪郭雪湖基金會代表郭松年,邀請他聊聊此次合作展覽的契機與思考,及其對於生成藝術的看法。

生成藝術家以程式碼作為畫筆,在0與1構成的數位世界中,為創作構想量身打造演算法,並以其所框限的規則邏輯為界,在這之內,將可能影響視覺呈現的變數,交由程式隨機運算生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就此誕生。

當區塊鏈技術問世,這種原生於數位世界,不須依附現實載體的「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運作機制,與公開透明、鑄造即無法更改的虛擬載體「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一拍即合,更憑藉其不可預期的隨機性,迅速席捲區塊鏈藝術市場,卻也被貼上市場炒作的標籤。

生成藝術是市場炒作下的產物?用程式碼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靈光?與AI協作生成的圖像算是藝術嗎?儘管生成藝術的概念早在1960年代就已出現,但對於藝術本質、靈光、乃至藝術風格流派的認知界定等等問題,仍然不斷冒出,甚至逐漸凌駕於藝術之上。當我們回溯台灣藝術史的發展,可以發現類似的狀況時常伴隨創作技術、媒材載體的日新月異而生,也可能與意識形態、政治社會情勢等因素交互影響,在不同年代成為藝術創作者所面臨的共同命題。

為了探索、逼近這些問題的可能解,尊彩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尊彩)於12月9日起舉行「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展覽,以一生創作不輟,即使歷經「正統國畫之爭」仍堅持膠彩創作的台灣前輩藝術家郭雪湖(1908-2012)為主題,除了與郭雪湖基金會合作於現場展出藝術家經典作品之外,也與台灣NFT交易平台akaSwap攜手,邀請王新仁、林經堯、黃新、陳依純、陳普、劉乃廷等六位藝術家,用當代視角觀看郭雪湖的作品,透過創作開啟跨越百年的對話,展現生成藝術的創作本質,尋找在0與1之間乍現的藝術靈光。

配合本次展覽,尊彩特別於12月23日舉辦「從生態到作品:繪畫與區塊鏈藝術的相互凝視」講座活動,邀請到從美國舊金山返台的郭雪湖次子暨郭雪湖基金會代表郭松年,與參展藝術家們交流對談。本刊也於現場專訪郭松年先生,邀請他聊聊此次合作展覽的契機與思考,包含基金會為何願意將郭雪湖畫作釋出、販售所得的運用規劃,及其對於生成藝術的看法。本文也將從郭雪湖的藝術生平切入,為讀者介紹六位藝術家的參展作品。

延伸閱讀|交會地帶:台北區塊鏈活動週中的三檔展覽

「從生態到作品:繪畫與區塊鏈藝術的相互凝視」講座活動現場合影,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左四)、郭雪湖基金會代表郭松年(左五)與參展藝術家黃新(左一螢幕)、陳依純(左三)、王新仁(右四)、陳普(右三)、林經堯(右二)、劉乃廷(右一)。(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其實當初要做這個展,我自己不是太懂,但還是當場就拍板了。」問及郭雪湖基金會的參展契機,郭松年表示主要是基於對尊彩的信任,如2020年3月疫情爆發之初,尊彩總經理陳菁螢為了日後策展計畫,仍親自赴美登門拜訪一事,令他印象深刻,加上尊彩長年對於台灣藝術推廣的不遺餘力,都讓他決定參與這次的合作;至於要將父親的畫作與生成藝術作品聯合展出,他心中其實也有過遲疑。

郭松年坦言,從策展初期聽藝術家親自解說,到這次返台親眼被實體作品「驚豔」,其實仍無法完全理解何謂生成藝術,尤其是作品背後複雜的Coding,即使自己是應用數學領域出身,也曾到舊金山藝術學院進修多媒體、數位電影相關學程,依舊難以參透。但現已屆齡75歲的郭松年還是對這樣相對新穎、結合科技的創作抱持信心,「我覺得挺好,因為如果我們還一直停留在那樣子的境界,年輕人可能不一定還會對我父親這種百年前的畫作感興趣。」他相信生成藝術能打破平面繪畫的限制,開啟年輕世代觀眾與藝術作品的對話空間。

郭雪湖,《艷姿》,1995,膠彩、紙,76.5×64.5cm(24.67號)。(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日治時期,家境貧寒的郭雪湖,在母親的支持下開始了藝術創作。他以跳脫仿古、結合新舊技法的水墨畫《松壑飛泉》入選第一屆台展,與陳進(1907-1998)、林玉山(1907-2004)被稱作「台展三少年」。但在見識到鄉原古統(1887-1965)於台展展出的膠彩畫《南薰綽約》後,他毅然從傳統水墨轉向當時須仰賴外國進口、價格昂貴的「膠彩」進行創作,並以《圓山附近》榮獲第二屆台展特選,為其奠定畫壇地位。

王新仁,《Bridging Eras #Landscape》,2023,數位演算輸出(stable diffusion, p5.js, generative art)、鋁板,90×90cm(41號),ed. 1/1,唯一版次。(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王新仁,《Bridging Eras #Plant》,2023,數位演算輸出(stable diffusion, p5.js, generative art)、鋁板,90×90cm(41號),ed. 1/1,唯一版次。(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如同百年前郭雪湖大膽改用「膠彩」創作,藝術家王新仁(阿亂)本次也採用新方法與AI協作,基於郭雪湖的《塔山煙雲》、《滿庭香》、《圓山附近》三件靜物、風景畫,延伸發展出「Bridging Eras」系列作品——阿亂刻意提供不完整的圖檔資料,讓AI產生錯誤的聯想,進而生成出具有抽象幾何風格的視覺,「我試著故意遮蔽AI的眼睛,遮蔽某些部分,讓AI捕風捉影、產生更多想像力。」當AI生成作品之後,阿亂會再以常用的演算法重新運算,以保有其創作中獨特的風格調性。

現場展出的三件作品,皆精選自上千張隨機生成的圖像。阿亂也特別選用深色鋁板作為實體輸出的載體,藉此凸顯構成畫面的像素顆粒感,並保留了隨機生成時的驚喜——在數位作品中幾乎難以看到的,畫布局部被割破、斷裂的結構。走近細看,色塊拼貼而成的幾何構圖,卻帶有織品般的質地與紋理,創造出異質、衝突的視覺美感。

延伸閱讀|從混亂中生成的秩序——藝術家阿亂與他的新作《Automatic Messages》

王新仁,《Bridging Eras #Îⁿ Soaⁿ-á》,2023,數位演算輸出(stable diffusion, p5.js, generative art)、鋁板,80×150cm(60號),ed. 1/1,唯一版次。(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除了《圓山附近》,許多人對於郭雪湖作品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描繪中元慶典期間迪化街各色招牌琳瑯滿目、人聲鼎沸的《南街殷賑》。這件呈現出台灣地方色彩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觸動了參展藝術家,成為他們作品對話的首選。

陳普,《附共生_郭雪湖_南街殷賑》,2023,數位演算輸出、相紙,110×84cm(46號),ed. 1/1,唯一版次。(尊彩藝術中心)

以《黑青》系列作品聞名的藝術家陳普,延續過往創作所關注的生物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互相依附、競爭、共生的概念,從郭雪湖行腳各地記錄的寫生風景切入,分別選定了《南街殷賑》、《山村春雪》及《宵夜花開》三幅畫,發展出「附共生_郭雪湖」系列作品。陳普作品中代表性的動物形象,巧妙地隱身在構圖之中,帶有流動感的色彩填充其間,自成一有機的循環生態系。

陳普表示,看到郭雪湖的作品時,發現除了《南街殷賑》之外,藝術家也走訪各地,畫下具有遠中近景等不同視角的風景。他將這樣的作畫過程類比為生成藝術家需要先累積大量數據,才能持續進行生成、輸出創作的狀態,「郭雪湖先生的膠彩繪畫,在當時是他不斷突破媒材限制而完成的創新實驗,也如同當代的我們,透過各種不同的演算、生成與概念,找到各種表達藝術的可能。」

陳普,《附共生_郭雪湖_宵夜花開》,2023,數位演算輸出、相紙,110×84cm(46號),ed. 1/1,唯一版次。(尊彩藝術中心)

第一次參與實體藝廊展出的藝術家劉乃廷,過往作品多以NFT形式發布在區塊鏈上。今年,他受邀參加一場日本區塊鏈藝術活動,為了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做出區隔,他取材自台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鐵窗花、水泥牆與冷氣機等物件,創作出一系列《台灣建築記憶》,深受鏈上藏家與社群的喜愛。

延續先前的創作經驗,劉乃廷提到這次在發想主題時,「看到《南街殷賑》之後,就覺得心有靈犀。」透過《南街殷賑》的畫面,讓此刻的我們得以遙想百年前台灣人民的生活樣貌,「像是《南街殷賑》將93年前的訊息傳達給我們,我們也透過創作把訊息傳給後世的人。」因此,劉乃廷希望延續這樣的精神,做一個現代版的南街殷賑,期待自己的創作也能夠「傳話」給未來的觀眾。

劉乃廷,《Walk in Progress #0》,2023,數位演算輸出、純棉無酸水彩紙,100×60cm(30號),ed. 1/1,唯一版次。由左至右分別為《Walk In Progress #0 1/4》、《Walk In Progress #0 2/4》、《Walk In Progress #0 3/4》、《Walk In Progress #0 4/4》。(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在《Walk in Progress #0》中,他轉化了郭雪湖以「膠彩」作畫時,每個階段所需進行的繪圖工序,透過時間的流轉,重新詮釋當代的南街風景。四幅實體畫作分別對應勾勒線稿、填彩、上色完稿的過程,最後則是崩壞、位移的畫面——以此探討NFT作為藝術載體的有效期限。看似比實體畫作更為永恆的NFT,在百年之後是否仍有對應的裝置能將之開啟?而當我們糾結於創作技法或表現形式時,或許藝術家寄託在作品中的訊息,那所謂的精神性,才是讓藝術得以雋永流傳的關鍵。

林經堯《水鄉四時》,2023,數位演算輸出、泥灰紙,50×50cm(13號),ed. 1/1,唯一版次。由左至右分別為《水鄉四時-午》、《水鄉四時-暮》、《水鄉四時-夜》、《水鄉四時-晨》。(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我覺得與其去致敬某一幅畫,精神是更重要的。因為郭雪湖老師幾乎到每個地方都會做畫,有很多風景畫,所以在這次作品就希望跟郭雪湖老師有些精神性的對話。」具有音樂、美術與資訊工程跨領域背景的藝術家林經堯,在這次的作品《水鄉四時》中,試著用coding創作具有東方質感的風景寫生。

雖然用電腦運算要繪製、生成出一條直線、一間房子可能只需要短短幾秒,但為了做出像郭雪湖作品中那般富有東方韻味的線條筆觸,他重新讓電腦模擬墨水的生成,加入關於筆畫粗細、下筆力道、顏料要由深到淺逐漸暈染開等等的細部設定,甚至為此寫了一個新的繪畫引擎,來描繪這件作品。如同郭雪湖當年選用新穎的媒材來建構自己的繪畫系統,作為生成藝術家的林經堯選擇以建立一個新的生成系統,來與其對話、呼應。

林經堯聚焦在郭雪湖的風景寫生中經常出現的建築物,並加入清晨、中午、黃昏和夜晚的時間設定。現場除了展出四幅靜態系列作品,也同步呈現四組作品生成過程的錄像,讓觀眾可以隨著逐漸勾勒成形的動態筆觸,觀賞一天之中不同時刻的景色遞嬗,感受畫面中流瀉而出的靈光。

如果說林經堯的《水鄉四時》企圖顛覆大眾對於生成藝術應該依循某種規則、由大量重複的元素所構成之印象;黃新則是聚焦於生成藝術的本質,運用最原始純粹的創作技法,充分表現出生成藝術特有的數位基因色彩。

黃新《天際線的遙想》,2023,數位演算輸出、純棉無酸水彩紙,140×70cm(49號),ed. 1/1,唯一版次。由左至右分別為《天際線的遙想 – 雪》、《天際線的遙想- 朝》。(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天際線的遙想》以「遞迴」技法生成高低錯落、層層堆疊的幾何色塊構成視覺主體。當四件系列作品一字排開,以完美工整線條切割組合的矩形構圖,結合多彩漸變的色調,就像手機視窗中顯現的一幀幀數位風景;但這其實是黃新研讀郭雪湖生平傳記時,從1960年代郭雪湖旅居日本「清和莊」公寓、潛心創作十多年的過往,聯想到疫情期間自己在家中的生活經驗,遂以此為發想、創作的當代城市風景寫生。

四幅作品的組成元素與畫面布局,對應著「朝」、「暮」、「風」、「雪」四個子題各異其趣。在此,黃新更融入了「流體力場」(Flow Fields)的技巧,藉由光線照射角度、陽台衣物的飄動等等細緻設定,向觀者提示畫面中的方向性與流動感。透過數位視窗觀看生成藝術作品時,你可以不斷拉大、挪移,直到幾乎看見每個像素細節;這次則期待觀者親自走近實體畫作,開展對於當代生活的更多想像。

延伸閱讀|【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從程式到藝術,看黃新如何搭建通往Web3的橋樑

陳依純,《輕輕》,2023,有聲彩色錄像,5min,共六版+2AP。(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陳依純則是透過錄像作品《輕輕》為郭雪湖記憶中的家鄉景色賦予生命。《淡江泊舟》(1982)是郭雪湖晚年旅美時期的思鄉之作,戎克船穿梭行駛於淡水河上的畫面,是他對於家鄉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而對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陳依純來說,淡水河也乘載著她學生時期的記憶。她運用AI生成大量的素材,再透過人工的方式拼貼製作成動態影像。雖然由AI繪製出的船隻並不完美,甚至有些粗糙、斷裂的部分,卻意外貼合人們對於記憶的視覺印象——回憶中的畫面總是隨時間流逝,漸趨模糊不精確,最終美好濾鏡下可能僅剩主觀的身體感知。另一幅由強烈線條筆觸繪製而成的《透明的月》,是陳依純利用特殊的軟鐵畫筆,模擬淡水河上商船移動軌跡所作。

「作為臺灣資深畫廊,我總是在經典大師與當代藝術、千禧世代藏家間琢磨,如何建立一座渠道,連結兩個世代能夠互相凝視。」談到此次策展的起心動念,陳菁螢分享為了開拓展覽內容的新視野,提供觀賞數位藝術演進的新思維,尊彩也將區塊鏈藝術收藏的概念帶進以實體交易為主的藝術市場——本次六位當代藝術家的參展作品都同步鑄造上鏈,凡購藏實體作品皆可獲得相應的NFT,一方面應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藝術品的真實性和所有權,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促進實體與鏈上藝術市場的藏家和社群相互交流。此外,展覽還有一大亮點,即現場展示的郭雪湖畫作也是開放觀眾收藏的。

為何基金會願意將藝術家生後所留下的畫作釋出?對此,郭松年表示基金會的態度是希望將它們回饋給社會。因此,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其實都已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重要藝術館所典藏,至於郭雪湖生後所留下、為數眾多的其他作品,基金會並不排斥交給藝術愛好者收藏。而作品的販售所得將會用於發展更多與郭雪湖作品相關的新媒體、科技藝術等計畫,如先前獲得熱烈迴響的郭雪湖VR作品《望鄉三態》,便是基金會委託創作的代表案例之一。

「我父親可以作為他們的藝術前輩、先行者,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啟發,是非常重要的。」郭松年也以此次展覽為例,強調藉由多元的藝術合作,支持年輕藝術家,同時也讓郭雪湖的精神得以延續、傳承的重要性。「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 風景對話」展的出現,為此刻的觀眾與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重新沉澱思考、探索生成藝術本質的機會;而生成藝術家也為我們演示了一條與未來世代溝通對話的新路徑,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讓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得以持續發生,並在鏈上世界以光速發展的同時,不致迷失方向。

延伸閱讀|當代策展的數位轉譯:聲音、AR、VR通往臺灣藝術史未境之處


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

展期|2023.12.09(六)-2024.01.14(日)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2樓展覽館(台北市内湖區瑞光路366號)

蔡昕縈(Tsai, Hsin-Ying)( 19篇 )

典藏ARTouch社群編輯(FBIGX),藝術世界潛水員,透過寫字滿足求知慾。信箱:singing@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