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而言,此種在影史中潛勢十足的鏡頭,尤其自戰後迄今有其變體與殊異命名。小津與費穆的空鏡頭作為文化引力場,可想而知,自不待言。除此之外,空鏡頭應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甚至激進性,值得再度被關注的。如果小津的空鏡頭到了安東尼奧尼那裡成了一整個結合空白時間的段落,蔡明亮的《良夜不能留》(2021)算是將空鏡頭與空白時間雙雙推進至一部影片的構型。
若論及當代中外影像藝術的發展,其中一個每每讓我迷醉不已且心嚮往之的表徵,無不在於某種顯得曖昧不明卻蓄勢而發的鏡頭。當它顯現時,不是時間猶如盈溢,就是敘事像是脱了臼。迎臨之際,身為觀看者的我們如同脫隊的登山客,忘卻了原來計劃完好的路線,只是對著映現的風景目不轉睛,甚至渾然忘我。電影院的銀幕上,一幕幕的畫面,或懸置,或靜待;與其對視,座椅上的身體,或聚精會神,或不能自拔。
確切而言,此種在影史中...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孫松榮( 14篇 )追蹤作者
孫松榮(Song-Yong SING)。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合聘)。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臺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