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二)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二)

An Unclear Mission or A Mission Lost?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s Critical Need for Repositioning (II)

相較於臺灣當前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史博館修復主體建築之後,是否更具競爭力了呢?以該館重新運營以來的現況為觀察依據,除了硬體設施更新,實際不脫新瓶舊酒的習氣。不客氣地說,史博館花費了人民那麼多納稅金,換來的不該還是抱殘守缺的因循守舊與不變。

針對博物館的倫理、標竿、專業實踐,「美國博物館聯盟」(AAM)於其官網開門見山地寫道:使命宣言決定博物館自身的獨特性、宗旨、重點,更是衡量表現績效的首要基準。透過使命宣言,博物館同時表述其任務、對公眾和藏品的責任,也反映自身所在的大環境。

成立於1955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原由教育部建置並長期下轄。1956年,該部撥交戰後日本歸還古物及河南博物館原藏文物,成為該館核心庫藏。1960年代後期,毛澤東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國民黨政府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隔海對應。根據該館以「中華文物箱」為題,目前正在三樓展陳的歷史文件顯示,教育部自1969年下達指示,責成史博館根據其所藏文物,連同宣揚國民黨建國歷史之政經文教設計品,以「文化箱」(同年更名為「中華文物箱」)的形式,籌辦海外展覽。根據展出所見資料,該計劃一直進行到1980年代。

1980年代之前的臺灣,史博館相對於臺北故宮,雖然也以中華文物為主體,卻是一個較有展覽彈性的場館。尤其自成立之初,該館已是臺灣現代藝壇眾所矚目的發表園地。進入1980年代以後,即使大型官方美術館分別在北中南三大城市設立,史博館的優越性大不如前,也還是傳統和現代藝術家考量的重要展場之一。近年來,臺灣各縣市增闢更多、更新、更大的空間;相比之下,腹地原已侷限且規格老舊的史博館,確有重新擘畫與再定位的迫切之需。

國立歷史博物館。(本刊資料室)

史博館自2012年改隸新成立的文化部;2013年起,開始向行政院爭取「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項目包括:「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約4.3億元)、「興建史博館文物典藏庫房」(約4.1億元),以及「臺銀宿舍群修復及再利用」(約9,000萬元)。根據立法院於網站公布的「國立文化機構作業基金109年度預算評估報告」統計,上述計劃自2015年至2022年,共編列八年,總經費超過10.4億元。審計部2024年公告的另一份資料,更明確指出:該館針對館舍空間、服務機能及營運管理等面向,進行全面修復及再利用作業,實際總經費為5億5,529萬餘元。

相較於臺灣當前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史博館修復主體建築之後,是否更具競爭力了呢?以該館重新運營以來的現況為觀察依據,除了硬體設施更新,實際不脫新瓶舊酒的習氣。不客氣地說,史博館花費了人民那麼多納稅金,換來的不該還是抱殘守缺的因循守舊與不變。自新世紀以來,歷任史博館館長的人次已多達12位;撇開公務背景的官僚不提,其中不乏所謂的專家學者。那些館長們難道都看不到─早自1990年代後期,史博館已經顯出不合時宜的匱乏態勢?當然不是,否則他們不會另闢門道,接續引進外來─甚至與該館核心內容無關─的特展。

曾幾何時,史博館早已悄悄限縮其歷史文物的展區;如今,只剩下三樓側面一個展廳,勉強塞了一些宛如樣板的中國器物。三樓另一側展廳,也是館藏常態展區,目前展出過往以臺灣為題的山水/風景繪畫。其餘的一樓、二樓、五樓各展廳,則由館方自行或向外邀請策劃,可能是藝術家的群展、個展,或是外來的提案。更新前與更新後的史博館差別無幾,展覽的內容與品質始終亟待提升。放眼臺灣當代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生態,史博館無疑地不進已退,重要性遞減,邊緣化的疑慮與日俱增。

史博館官網讀不到願景和使命的公開宣言,但還搜尋得到一份製作於2012年的「為民服務白皮書」。該館自許以「國家歷史文物美術館之維護、研究與發展」為使命,以「首善之區的國家歷史博物館」為定位,並以「打造臺灣多元性歷史文化中心的形象」為願景。時代變遷,物換星移,若再以此檢視史博館的現狀及其作為,不但顯得牽強,亦難當重任─不如及早更弦易轍,調整使命與定位。


本文原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5年7月號394期

王嘉驥( 2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