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音(Yu-Yin Chang)
2020.11.09
此專題企圖透過不同地域、時代對女性創作狀態的書寫,試圖正視隱匿於陰影之中女性生活與創作的觀點,這些女性特有創作經驗心理、困境紀錄的喪失,更容易讓從事相關工作的女性以為自己的經驗是少數個案,而非歸類到是性別因素導致的結果。

插圖/Eileen Song
種族主義的歧視幾乎是隱形的,直到你讓陽光照進來,當陽光照下來時,你看見到處都是塵埃。只要我們讓陽光一直進來,我們就有機會打掃灰塵。
──賈霸(Kareem Abdul-Jabbar,註1)
2017年爆發好萊塢知名製片人長年利用權勢優勢性騷擾與性侵害女明星,出面指控的受害者不乏極具知名度的女明星,此案後續有許多人挺身以「#MeToo」的標籤來公開自己受到性迫害的經驗。
女性主義運動至今共經歷數個階段,第一波為1848年紐約開始的爭取女性投票權運動。第二波則是約1960年代展開一連串爭取婦女法律與社會平等的運動,包括生育權、家暴、家內性侵、法律上的平等與離婚法。第三波則在1990年代出現,女性主義有了更多元的分支,包括性積極女性主義、多元交織性、跨性別女性主義、素食生態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等。英美的的四波女性主義則開始於2012年,聚焦在性騷擾、強暴文化、校園性平事件、身體羞辱、新興媒體上的性別歧視等厭女(misogyny)現象。(註2)
所謂的「厭女」,除了字面意義上的嫌惡女性,更是關於男性社會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包括男性的陽剛認同,就是要排除具有女性陰性特質的可能,來形成男性群體的認同,以及將女人以倫理標籤分類:好媽媽、毒母、媽蟲、聖女與惡女等來評價、標籤化女性,並邊緣化所謂「失格」的女性,和拉攏在倫理規範下的女性,將厭女情節更細緻的合理化。
2012年,隨著科技與網路等溝通媒介的轉變,新局勢下的厭女網絡越來越複雜。透過媒體、流行、網路文化而產生變體,這些媒介甚至塑造「扁平化」與「消費化」的女性主義形象,看似提升女性地位,倡導女性要愛自己、享受自由選擇,但又是把女性歸類為某種看似正向的女性主義形象之中,這種類型化仍可能是厭女情節的變體,將定義女性、決定女性價值以倫理、道德規範合理化。當性別平權與女性主義更具滲透到日常的今日,也全面的觸發厭女情節的反撲,這也是為何女性主義發展至今,我們仍能頻繁在網路上看到公開仇女的言論。
近期許多展示不約而同聚焦女性藝術家、女性議題等延伸主題,有的細緻反應女性困境,有的則將女性創作、女性藝術家包裝成才德兼具、自由創作的形象,這些呈現女性創作成果與古今創作中的模樣,卻也可能忽略女性創作過程、生態、社會互動下創作的困境,無形中樣板化、窄化了女性在創作下不同的樣態,包括生理年齡、母職、身分都會受到社會強力的制約,和絕對存在陰暗的灰階。
不可否認當代女性要做為創作者外在面對的困境,似乎已比數百年前的狀態獲得改善,但我們仍會看到某些女性的的藝文創作者曾經刻意取了筆名、藝名,為了遮掩自己女性的身分,她們害怕,因為一旦暴露了女性身分,長相、身材、私生活都會被品頭論足,掩蓋看待她們作品的客觀性。為何歷史上男性與女性藝術家的數量,總有著懸殊的落差,從古至今是何種社會結構與生理限制,困住了女性表露才華?即便到了當代,女性選擇成為藝術家已看似不再面對阻礙,但她們通常在創作中面對困境,又因時代有何隱匿的轉向?
過去,當我們列舉藝術創作者的經驗,可能會以為這些中性的創作經驗,即代表了男性與女性全體的創作者,但細究這類經驗,更普遍的數據與參照都是忽略掉女性在創作經驗的特殊性,以及和男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差異。以建築與設計領域為例,女性的身體與使用經驗的需求,可能包括參照數據不足,或是被消失在使用者經驗當中,如建築設計案中女性被考量設計進去的身體經驗,也許就僅有廚房、嬰兒房等場域,我們說服自己是在為一個普遍、中性的對象設計空間和產品,但其實當中並沒有女性需求的存在。
此專題企圖透過不同地域、時代對女性創作狀態的書寫,試圖正視隱匿於陰影之中女性生活與創作的觀點,這些女性特有創作經驗心理、困境紀錄的喪失,更容易讓從事相關工作的女性以為自己的經驗僅是少數個案,而非歸類思考是性別因素導致的結果。正視這些經驗紀錄的不存在與少有,不再理所當然的忽視女性真實的創作處境,因為忽視即可能是造成歧視的前哨。即便在號稱思想前衛的藝文產業,對於女性創作者的不友善與偏誤仍不時遇見,因為我們總以為復述、寫下這些事實是次要的,當我們企圖寫下這些女性面對創作真實的處境,也許能讓處理相關議題與困境時,更有意識的反省與面對當中的權力與關係。
註1 卡洛琳.克里亞朵.佩雷茲(Caroline Criado Perez),洪夏天譯,《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台北:商周出版,2020,頁 3。
註2 相關參考資訊整理自:王曉丹,〈告別厭女──在情感與關係中琢磨自我〉,《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台北:大家出版,2019,頁22-23。
註3 本專題題目參考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書名。
註3 本專題題目參考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書名。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